首页 百科知识 人类的原始本能

人类的原始本能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攻击性:人类的原始本能每个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和失败,自杀、自残和虐待行为都是对挫折的反抗和发泄,不同的是有些人的攻击行为指向内部,摧毁自己或身体的某一部分;有些人的攻击行为指向外部,将愤怒和绝望的火焰转向身边的人或事物。有专家认为攻击性强的人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也可能是从父母那里获得攻击性遗传。

攻击性:人类的原始本能

每个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和失败,自杀、自残和虐待行为都是对挫折的反抗和发泄,不同的是有些人的攻击行为指向内部,摧毁自己或身体的某一部分;有些人的攻击行为指向外部,将愤怒和绝望的火焰转向身边的人或事物。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有所谓“自杀潜势”,即死的本能,只是其强弱程度因人而异罢了。这种潜在倾向的强度在婴幼儿时候即已形成,其成因是家庭环境给个人造成的恐惧、忧虑、失意及爱憎。那些因为自身欠缺而自卑的人具有相当自杀和自残的潜在倾向;反之,自杀潜在倾向较小。自杀和自残尽管是自我毁弃,但仍是一种自我表现,是为寻求补过或解脱的唯一可行方式,因而是“超快乐原则”的最高形式。“自杀的遗传本源”理论则认为父母能够直接传递给子嗣的自我毁灭的倾向和特性,成为一种生理机制,处于半自发状态,使后代一旦处于相同情景时即作出与前辈相同的举动来。对现实观察也似乎真的表明这种遗传的存在:自杀在某个家庭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甚至连自杀的方式都一样。有的家庭的自杀者喜欢上吊,有的家庭则喜欢窒息或跳崖。作家海明威是死于自杀,其叔父和弟弟亦是自杀身亡。这些几代人都同时不断受到自杀冲动刺激的例子似乎证明了自杀确实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攻击行为是生物体的本性,人一生下来本身就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这种内在的攻击倾向可能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例如:征服外部环境,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如果这种内在倾向朝相反方向发展,如伤害他人、虐待动物等就是有害的。既然是一种本能,那么就是不可避免,但个人性格、控制力、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极端的攻击行为。有专家认为攻击性强的人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也可能是从父母那里获得攻击性遗传。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研究发现:由继母带大的猴子在日常行为中所表现出的攻击性或友好行为,更像它们的亲生母亲,而不大像继母。这一发现支持了有关人类某些社会行为来自遗传的说法,因为人的情形与它们相似。

小贴士:弗洛伊德在1920年出版的《超越唯乐原则》中提出了两极化的本能假设:一极是“生的本能(爱本能)”,另一极则是“死的本能”,充满了仇恨和破坏性的能量,“是引导有生命的物体走向死亡的本能”。当死的本能向外表现时,就成为破坏、伤害、征服、侵犯的动因,引发个体间、群体间的冲突、战争;如果死的本能向外表现受阻时,它就会转而退回到自我之中,成为自我惩罚、自我谴责乃至自我伤害的动因。死本能的这两种表现形式被弗洛伊德分别称作“自虐”和“虐他”,其对应的精神病患者包括施虐狂和受虐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