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公”现象导致社会“仇富”心理

“不公”现象导致社会“仇富”心理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公”现象导致社会“仇富”心理在我们的社会中,“仇富”一词的出现及其频繁使用,反映了广大民众对贫富差距及社会公正问题的极大关注。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国有资产和民众利益遭受实实在在的剥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了“仇富”心理的产生。

“不公”现象导致社会“仇富”心理

在我们的社会中,“仇富”一词的出现及其频繁使用,反映了广大民众对贫富差距及社会公正问题的极大关注。大多数民众并不是仇视一切富者,而是对那些利用不正当手段非法暴富者,以及变富之后“为富不仁”者的“恶行”的道德义愤,这个意义上的“仇富”心理是正常的。但是,有一些人将“仇富”心理泛化和偏激化,对一切富者都怀有愤慨态度,用非理性的方式向富者表达愤慨、讨回“公道”,更有甚者用肆无忌惮的手段向社会发泄“仇富”的愤怒情绪。

与“仇富”相对的另一个概念是“仇穷”,“仇穷”现象和行为如今也是相当普遍,限制农民进城打工、克扣工资、卫生检查时驱赶遣送无业乞讨人员,不允许人力车、电三轮载客等,都是“仇穷”的表现。

对于“仇富”当今的社会共识是:公众不“仇富”,而是仇视社会分配不公,仇视富者“非正常”富裕,仇视富者的为富不仁。中国不乏“顶尖富人”,例如那些奥运冠军,下了领奖台就有上百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收入;获得国家科技奖的科技工作者,一奖就是500万元。对这些通过合法手段与诚实劳动富裕起来的“富者”,民众不“仇”!反观有些富人贪官受贿、卖官,几夜之间成为百万、千万富翁;有些人借企业改制,将国有资产侵吞,占为己有;有的通过盘剥工人、偷税漏税、制假造假坑蒙拐骗等恶劣手段“致富”等。从社会道义上讲,财富越多意味着社会责任越大。但我国有许多富者往往“为富不仁”,不是乐善好施、反哺社会,反而要么当吝啬的“守财奴”,要么是挥霍无度的“暴发户”。

与此同时,当前社会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衡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到合理值的上限0.4左右,分配差距在相当程度上不合理,使不同人群在面对住房、医疗、子女教育这“新三座大山”时,遭遇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一些明显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凭借其特有的垄断或准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其职工就能拿到高额的工资和福利。相反,那些竞争激烈的行业由于没有什么优势,不仅工作压力大,还得不到高工资和丰厚的福利。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国有资产和民众利益遭受实实在在的剥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了“仇富”心理的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