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怎样领导好大学的一个学院

怎样领导好大学的一个学院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怎样领导好大学的一个学院——从城市建设学院改名字想到的2005年5月26日,我应邀去参加“五月城市设计论坛”,这是张在元博士通过公开答辩与公平竞争,被招聘为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院长后的第一次重大学术活动。

怎样领导好大学的一个学院——从城市建设学院改名字想到的

2005年5月26日,我应邀去参加“五月城市设计论坛”,这是张在元博士通过公开答辩与公平竞争,被招聘为武汉大学(以下简称武大)城市建设学院院长后的第一次重大学术活动。

20年以前,张在元被我调入武大,他要借武大文理学科的优势,创办全国综合大学第一个建筑学系。他当时还仅仅是一名讲师,居然敢于领衔创办一个新系,这不能不令人称奇。经过无数次的努力,这个系终于获得国家教委的批准,一个新的系科在武大破天荒地建立起来了,从而开创了当时中国文理综合大学办建筑系之先河。

这本来是一件开创性的事业,在全国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更为重要的是,这对于改变武大专业系科单一、陈旧的状况起到了促进作用。可是,由于我突然被免除校长之职,在元东渡日本在著名的东京大学建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经过5年的努力,在元获得了即使是日本人也很难获得的建筑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又到美国哈佛大学作博士后研究,继而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德国、西班牙、意大利、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设计。在元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获得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的人,他在国际建筑学界所取得的成果、荣誉和影响,在同辈人中也是难于望其项背的。

鉴于在元的学术水平和成就,武大校长刘经南先生多次做在元的工作,并亲自赴广州与其促膝谈心一日,诚恳希望他重新回到武汉大学担任武大城市建设学院院长,重整这个由他创办的新的学科。在元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为刘经南校长的真情所感召,同时也是应许多学生及其家长的要求,他接受了学校的邀请。通过公开的答辩与竞争,他被任命为武大城市建设学院院长,于是他就走马上任了。

在这天开会之前,我在接待大厅见到了在元,我对他说:“我是以一个20年前创办建筑系的决策者的身份来参加会议的,目的是对你重新回校表示欢迎,对你的工作表示支持。”接着,我对他说:“我有三点要求:一不要在大会上介绍我出席会议,二不上主席台,三不发言。”

在元知道我的性格,他完全同意了我的要求。他对我说:“我到任后,召开了几个座谈会,经过讨论大家接受了我的建议,决定把城市建设学院改为城市设计学院。”

“改得好哇,以设计代替建设,这不仅仅只是换个名字的问题,而是代表了办院的指导思想的变化。建设与设计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执行,指具体实施某项工程;而后者是创作,是发挥创意。这一改,就把办院的品位提升了,从而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品牌。”我说。

虽然,名字仅仅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但是起名字是很有讲究的。无论是给人起名字或是给机关、团体、公司、街道、牌坊等命名,无不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的典故与蕴意。一个高雅的名字,是命名者的幽默与创意的体现,可以使人们产生联想与回味,而一个枯燥无味或不伦不类的名字又使人哭笑不得。

我在一所大学里看到一些道路的命名,真是让人倒胃口。本来,作为道路的命名是有规范的,一个盲肠小道,既没有楼房又没有店铺,何以能成为一条路呢?即使要命名的话,也可以从中国丰富的诗词和语汇中选择优雅的名字,总不至于贫乏到用什么广东路、四川路、贵州路、科技路、文体路等来命名吧!

起名字要有个性化是对的。但是,个性并不等于怪僻、冷僻,现在有一些家长给子女起名字,就专门挑选一些冷僻名字,甚至用外国人的习惯来起名字,以至于不伦不类。依我之见,在给子女起名字时,还是遵从我国的族谱、道统和传统为好,要不然,自己的老祖宗也就不知道了。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虽然我并不完全赞成用烧三把火的做法来显示新领导的作为,也不能用急功近利的思维方法看待创业与改革,但这个改名的举措毕竟是他点燃的第一把火。

对于在元来说,他离开武大建筑系已经快20年了,可以说这个系已经是物是人非了。目前这个学院的状况很不景气,领导没有魄力,办院没有整体目标,教师不团结,上下没有凝聚力,学生对学院的前途普遍失望。兴许,这就是刘经南校长执意要说服在元回武大的真正的良苦用心。

在元博士给学院改名字,仅仅只是反映他办院的理念之一。为什么要用设计代替建设呢?什么是设计?在元博士在给该院《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毕业生毕业设计作品集》的序言中写道:“设计的基点是人类最为原始的艺术哲学及其思考方式与表现方法,而设计的真谛似乎不可能靠科班传授或年级上升所获得。所有的艺术都是人类感悟与非同反响的意识流,基于这种感悟与意识流的融合、震荡与升华,当某种思维语言进入特定模式——设计由此开始。”他接着写道:“设计的真正起点是重新思考——不要被那些貌似经典的定义所局限,也不要被那些传统思维模式的框架所束缚,走自己的路,永远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设计创造无止境。”由此看来,在元给学院改名字绝非一时冲动,而是他长期思考的结果,是他的建筑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他办好城市设计学院的指导思想。

在元自己很清楚,无论从学院创立的历史或是办院的条件来看,城市设计学院在武汉大学几十个学院中都是属于“第三世界”。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重整学院的决心和信心。世界上许多强弱与成败之争的故事都说明,胜负与先后无关,创造也与条件优劣无关,事在人为嘛!

我对在元重新回到武大领导城市设计学院是全力支持的,这不仅是要了却我们共同的一个夙愿,而且还可以总结如何领导好大学的一个学院的经验。一个系或学院是大学机体中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健康,那么人的体格才能健壮有力。同理,如果要建设一流水平的大学,只有把每个系或学院建设好,特别是要建成几个其他大学无法与之相比的特色系或学院。

那么,怎样才能领导好一个学院呢?从张在元重整城市设计学院一年多的实践经验来看,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一定要制定明确的建院方针与目标。与众多的大学学院的领导不同,他没有停留在上传下达、照章办事的老办法上,而是坚持走创新之路。他为城市设计学院制定的建院目标是:设计城市、设计中国、设计未来。该院学科发展的基点是:人文、科学、技术。他是一个改革开拓型的建筑设计学家,是一个勇于夺金牌的人,所以他一直鼓励学生勇夺金牌。虽然他履职才一年多的时间,但由他指导的大学生参加国际建协UIA(International Union of Architects)组织的“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李欣等四名同学以“漂浮在母亲河上的生命”设计作品,一举获得本届设计竞赛最高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并应邀赴巴黎出席授奖仪式。这在我国建筑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不仅为武汉大学也为国家争取到了巨大的荣誉。

第二,要勇于改革、开拓、创新。要办好一个学院,靠模仿不行,照章办事更不行,唯一的方法就是走创新之路。拿2006年暑假科考活动来说,就充分体现了张在元的开拓创新精神。利用暑假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或科学考察活动,这在全国已屡见不鲜。但是,怎样使这些活动更富有创意,怎样使大学生们受到更大的锻炼和获得更大的收获呢?为此,在张在元院长的倡议下,武大城市设计学院于2006年暑假开展了一次名为“中国轮廓——远征国境线”的科学考察活动。该项活动以城市设计学院学生为主,经过严格挑选,从400多名申请者中选拔了108名学生和6名教师。全体科考队员编成18个纵队,每队6人,分别派赴到云南的瑞丽新疆的喀什、西藏的拉萨、天津、厦门、海南岛、台湾和香港等基地,8个基地由8个纵队作重点考察,其他10纵队在国境线上全面游动。在45天的考察期间,108名队员共经历了13万公里的往返旅程。在边境考察活动行程有6万公里,共考察了160个县级行政区,对这些地方的历史、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民族风情、人文社会、旅游资源、建筑风格、文化古迹等进行了初步的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当全体考察队员顺利安全返校和满载而归时,原本持反对或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得不拍手称奇。无论是这次考察活动的人数之多和规模之大,或是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学校为他们凯旋而归举行了欢迎晚会,表扬了先进的集体与个人。

第三,要兢兢业业,精诚敬业。无论是大学的领导或是学院的领导,既然接受了委任,那就要对寄希望于你的群众负责,不能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张在元不仅是一个创新狂,而且还是一个工作狂。他除了领导一个学院外,还主持了一个名为喜马拉雅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身兼教学、科研、设计、咨询和频繁的社会活动于一身。我曾经问他:“你工作这样繁忙,相当多的时间都是穿梭于国内外各学术和设计单位之间,那你什么时候思考和搞研究呢?”他笑答:“在飞机上,我很多的创意和论著,都是在飞机或是旅馆里完成的。”是呀,对于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来说,他永无假日,工作就是休息,工作就是快乐!

张在元博士的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是可贵的,是值得每一所大学和学院领导学习的。如果一个大学里的每个学院强大了,也许建设一流水平大学的目标离我们也就不十分遥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