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的金融业是怎么赚钱的

美国的金融业是怎么赚钱的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下,美国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据统计,在美国非金融公司的全部融资中,以债券、票据等方式进行的直接融资比重从1983年46%上升到1990年的58%,而同期银行贷款的比重从37%下降到21%,最终导致商业银行经营困难。由于这些问题,从50年代开始,美国银行都开始想尽办法利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漏洞,向相互的领域渗透。

在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下,美国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1933年实行分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业控制着整个金融资产的近60%,是金融业的基础和主导力量,银行业的危机必将导致金融危机,甚至整个经济的危机,因此必须将银行同高风险的证券市场分离,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金融秩序,促进经济持续发展。通过70多年的发展,非银行金融业在美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所控制的金融资产已由原来的不足40%上升到目前的75%以上,而银行控制的金融资产已不足25%,所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环境的变迁,美国的分业制度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1.商业银行陷入困境。

在1950年,美国商业银行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为56.7%,但到1988年,该比重下降到32.8%,而储蓄协会、私人年金所拥有的金融资产比重急剧上升,商业银行普遍陷入困境。银行倒闭的根本原因除了经济危机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之外,业务经营范围和地区分布限制过死无疑增大了银行业的交易成本,无法取得规模经营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抵销了间接融资的成本优势。结果在经济中出现所谓的“脱媒”现象。另外,二战后,美国奉行凯恩斯的廉价货币政策,以货币供给的超常增长刺激需求,从而形成了长期性、制度性的通货膨胀。市场利率上升,而银行利率又受《Q条例》上限的限制,最终导致银行资金大量流向金融市场,银行利润急剧下降。据统计,在美国非金融公司的全部融资中,以债券、票据等方式进行的直接融资比重从1983年46%上升到1990年的58%,而同期银行贷款的比重从37%下降到21%,最终导致商业银行经营困难。

2.美国银行业受到外国银行全面金融业务的竞争压力

从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金融领域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马克、日元欧元的地位不断上升,美国金融业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尤其是金融自由化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国际金融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为适应残酷的市场环境,90年代国际金融界掀起了一股购并狂潮:这次并购浪潮对美国冲击最大的是,1998年12月,德意志银行动用100多亿美元收购美国第八大银行即信孚银行的全部股权,爆出首起美国银行被外国银行收购事件,引起全球金融业的极大关注。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又使得美国金融业一直处于分业经营的状态,造成美国银行规模小,数量多,业务单一,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因此面对欧洲日本的全能银行,美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分业经营的利与弊,并认识到银行分业经营尽管有助于实现银行专业化经营、控制银行风险及保证金融业稳定发展,但美国银行小而分散,不利于多元化业务的开展,也没有规模经济效应,因此,经受不了外来巨大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冲击。

由于这些问题,从50年代开始,美国银行都开始想尽办法利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漏洞,向相互的领域渗透。例如,许多银行通过控股公司扩展其业务;为了绕开该法关于商业银行不得从事共同基金的发行与销售的规定,商业银行通过与投资公司签订联营协议来经营共同基金业务,即由投资公司进行基金的买卖,而实际由银行负责管理基金。随着70年代后的金融创新浪潮不断,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趋势加快。市场经济需要金融服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使得银行和证券公司纷纷以各种金融创新来规避法律的限制,涉足对方的业务领域。金融创新不断地冲破了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所形成的市场分割,使得不同融资工具、技术和服务之间差别缩小,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之间的替代性增大,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界限也日益模糊,严格区分不同金融业务已相对困难,实行混业经营的呼声越来越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