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金融陷于深度困境

日本金融陷于深度困境

时间:2023-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自东南亚危机以来又屡遭次贷危机、海啸和核扩散的重创而一蹶不振。2008年10月,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向东京地方法院提交破产申请,这是日本在美国金融危机中首家破产的金融机构。其中,瑞穗银行集团的相关损失最为严重,高达3450亿日元。随着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相关的证券化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日本金融机构蒙受的损失迅速扩大。

日本自东南亚危机以来又屡遭次贷危机、海啸和核扩散的重创而一蹶不振。由于日本遭受金融、实体经济和自然灾害三重打击,经济衰退比美国和欧盟更为严重。

1.金融业遭到次贷危机冲击

首先,日本金融系统因购买大量美国有毒资产遭到破坏。2008年10月,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向东京地方法院提交破产申请,这是日本在美国金融危机中首家破产的金融机构。

根据日本三菱UFJ、瑞穗等六大银行集团相继公布的财务报告,截至2007年12月底,六大银行与美国次级房贷相关的损失合计达5291亿日元(1美元约合106日元),远远超过2007年9月底的1150亿日元。其中,瑞穗银行集团的相关损失最为严重,高达3450亿日元。日本六大银行集团2007年前三季度的纯利润也全部下降,比上年同期减少44.2%。

随着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相关的证券化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日本金融机构蒙受的损失迅速扩大。日本四大证券公司在2007年4月至12月三个季度里,日本瑞穗证券公司的亏损额高达1967亿日元,野村证券公司、三菱日联证券公司和大和证券公司的纯利润分别减少了37.7%、33.3%和11.3%。

2.出口导向型经济遭遇冲击

日本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因国际消费市场萎缩而导致大量出口贸易大幅下降。次贷危机爆发后,日本15个大型制造业均出现恶化,两大支柱产业汽车和电器业受到巨大冲击。2010年九大电器公司除三菱以外,索尼、松下等全部亏损。2008年破产的中小企业高达14284家,为2003年以来之最。到2011年,家电三巨头索尼、松下、夏普也遭遇历史最严重亏损。索尼2011年净亏损4566亿日元,松下净亏损7721亿日元,夏普净亏损3760亿日元[13]。原因就是“发达国家市场不活跃”和家电工业的“投资过剩”。

2011年,日本出现1980年以来30年第一次贸易逆差,以后连续三年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2012年为8.16万亿日元,2013年刷新为13.75万亿日元,比上年增长70%,约折合美元1340亿美元[14]。这是日本受次贷危机打击,国际消费市场萎缩的直接结果;其次,日本近几年日元持续升值,使日本产品在海外更加昂贵,制约了出口生产的持续扩大和增长。尤其是日本近几年工业化出现“空心化”,即大公司在本土只留小规模基地,而纷纷到越南、中国和泰国建厂,也导致日本出口导向优势正在丧失。

3.遭遇海啸与核扩散打击

2011 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最高达到23米,是自有记录以来全世界第五高地震,1960年发生的智利9.5级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级地震分别排第一和第二。日本官方确认,地震海啸已造成8133人死亡(2011年03月20日止),失踪12272人。

受海啸影响,日本遭遇了第二次灾害,即核泄漏和核辐射。3月12日,日本时事社援引东京电力公司的消息说,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15时6分爆炸后释放大量核辐射造成重大二次灾害,且核电站关闭后放射性物质的扩散仍然持续。这表明,核电站事故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状态。法国原子能安全机构将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调升至6级。

海啸和核扩散对日本经济的打击是巨大的。发生9级大地震的日本东海岸集中了大量钢铁业、石化业、制造业、核电工业等日本重点产业和支柱行业。地震发生后,震区以及地震波及地带的许多工厂出现重大损失,被迫停工,当时至少有21家大型企业的数十家工厂停工,预计恢复作业需要一段时间。地震导致日本IT核心制造业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快速转移。同样,东海岸作为全球重要的内存芯片生产基地,加速了制造业向国外转移。

可见,2011年发生的海啸和核扩散灾害,把日本经济推向更为严重的困境,预计10年内难以恢复元气。

2009年日本经济下降5.53%,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低年份,2011年为-0.75%。直到2014年名义增长率仅为1.7%,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率为0.0[15],2015年仅为0.6%(见图2-5)。可见日本经济长期难以摆脱困境。

日本财政也面临深重危机。政府债务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位,2010年占GDP的174%,以至于有专家认为,“日本是下一个希腊”。2012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高达10.03%,债务占GDP比重约230%(见表2-4)。2011年,国际信用评级公司惠誉把日本信用评级从AA降到A+,第一次与韩国、中国并列同级。

图2-5 日本2008—2015年GDP增长率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日本内阁府。

4.日本扩张货币政策的危害

安倍上台以来,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实施了所谓的“安倍经济学”,即实施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核心的经济政策,以刺激日本经济回升。2012年央行推行10万亿日元紧急经济刺激计划,实行货币贬值政策,刺激出口。2012年10月日元从1美元兑换 80日元下降到90日元,把通胀率从1%提高到2%。然而安倍货币政策收效甚微,到2012年GDP第二季度下降0.1%,第三季度下降3.5%,连续两个季度下降,表明日本经济进入“技术性”衰退阶段。

为此,安倍政府不得不实行更为大胆的货币政策。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和贴现国库券等工具,把货币供应和贷款规模从10万亿日元扩大到80万亿日元。虽然2013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1.5%,但由此引发了日元贬值、物价上涨和股市汇市动荡。5月23日,日经指数暴跌1100点,为此,对冲基金抛售了大量的日本证券。外汇市场波动幅度加大,曾下跌到100日元兑换1美元又回升到94日元兑换1美元,表明公众对日元信心的波动。尤其大量货币投放到市场,引起物价水平明显上涨。由于液化气和原油价格的上涨,日本十大电力公司和四大燃气公司连续四个月提价。在公用事业费用以及食品等价格普遍上升的情况下,工资却不涨,必然激发社会的不满和社会矛盾[16]。日本金融也深陷困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