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用最好的作物成果回报祖国

用最好的作物成果回报祖国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是农民的后代,对农民和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邓兴旺朴实的话语中透出坚定、有力。在植物分子生物领域,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邓兴旺博士成就卓著。生物技术产业化不仅仅是构想在邓兴旺看来,人口的增加和农田的减少已形成突出的矛盾。邓兴旺认为,他的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成功。邓兴旺对祖国的挚爱,对北大的深情,始终流淌在他的血脉里。

“我是农民的后代,对农民和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邓兴旺朴实的话语中透出坚定、有力。

在植物分子生物领域,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邓兴旺博士成就卓著。他领导的团队及国家作物分子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培育出了数个优良的水稻、玉米及棉花新品种,在传统的基因改良和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生物技术产业化不仅仅是构想

在邓兴旺看来,人口的增加和农田的减少已形成突出的矛盾。中国农业产业目前还面临着干旱、沙漠化、虫害等自然灾害。除草剂、杀虫剂的大量使用破坏了环境,而先进的生物技术的应用,则能够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

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过程是艰辛的。邓兴旺坦率地说:“中国必须有一个有竞争能力的农业,我们不能依靠简单的种植,不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完全由国外企业统领中国的农业技术。”

邓兴旺博士深切地感受到了紧迫感和使命感。他在生物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作为科研工作者,技术成果的推广并不是他的强项,但他身上具有的那种韧劲,促使他毫不气馁,一步步地抵达目标。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研发的同时,运用企业模式将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产业,这需要企业建设强大的研发、经营与管理团队,需要多个方面的人才。邓兴旺认为,他的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王海洋、唐晓燕博士等在技术研发、培育、管理方面各有专长。他们作为北京市海聚工程的人才,首先把技术层面撑起来。在经营方面,邓兴旺的企业也不乏人才。

全身心地投入一项事业是快乐而充实的。邓兴旺对祖国的挚爱,对北大的深情,始终流淌在他的血脉里。

从湘西山里娃到知名科学家

邓兴旺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邓家岭的一个小山村。小山村至今没有通公路,从家到学校,是一个小时的崎岖山路。

“一个人再聪明,不受教育,能干什么?受到教育就不一样了。”邓兴旺感慨地说。

1978年邓兴旺参加了高考。高考刚结束,他回家央求爷爷把放羊的活让给他。那天村里一位本家叔叔到镇上把全村的信带回来,因为路远,他先打开看看谁家有急事,这样就发现了兴旺的录取通知书。他感到非常惊奇。翻过山,他看到邓兴旺正赶着羊群放牧,便大声喊:“兴旺,你考上北大了!”

进入北大生物系之前,他对生物学科还比较陌生。“对不了解的事情你又怎么知道会不会感兴趣呢?既然学了,那就应该努力去学。7年的燕园生活,积淀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底。在研究生阶段,他明确了继续学习的研究方向,选择了到国外深造。导师也支持他去国外读博士,借给他参加英语考试的费用,并对他说只借给他这一次。邓兴旺在研究生阶段做的工作很有创新精神,被素以学风自由著称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挑中了。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期间,邓兴旺是生物系12个研究生中唯一的中国学生。邓兴旺的导师是一位出色的德国学者,他强调在循序渐进的前提下,采用一切可能提高科研速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这种研究方式非常对邓兴旺的路子。他常常想的是如何避开不必要的社交活动,怎样用最快速的方法完成实验设计。邓兴旺很快成了导师器重的学生。

工夫不负有心人。邓兴旺关于叶绿体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的新见解于1987年在《细胞》和《生物化学》杂志发表后,他的研究结果对传统观念引起震荡。在攻读博士学位的4年时间里,邓兴旺发表了5篇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这些论文均发表在业内顶尖级刊物上,为此他提前获得了博士学位。耶鲁大学此时注意到了“高效率”的邓兴旺博士。

1995年,由于在调控植物光形态建成的有关基因的研究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邓兴旺博士荣获美国总统青年教师奖。2003年,他又获得了世界植物分子学会的Kuhmo奖。他领导的实验室所取得的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成为行业标准。因为在植物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突出成就,邓兴旺被耶鲁大学聘为终身教授,成为美国常青藤大学植物生物学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来自祖国大陆的华人科学家。

已经在耶鲁大学和国际学术界颇有建树的邓兴旺博士,更多地看到了体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决定不遗余力地把世界科研管理中的先进经验带回祖国。

致力于科学研究和培养科研人才

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界的体制改革已经起步,邓兴旺博士首先想到了北大。从1998年起他利用暑假回北京大学主持“植物发育分子遗传学”暑期讲习班,听众来自全国高校生物系及各研究院所,人数更是以倍速递增。眼见国内学界的需求之盛,邓兴旺开始着手融合北大、耶鲁两校学术资源办科研中心的计划。

邓兴旺身体力行。2001年,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了。通过相互交流学生和学者,该中心开启了中美两国在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中心组织或参与了科技部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的多项重大课题。2003年,邓兴旺与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博士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全球遴选中被选为共同所长。该研究所招聘出色的学术带头人,并以此来吸引全国的优秀学生。

邓兴旺非常重视人才,每批研究员都要经过多轮选拔,并要求在研究所开展研究工作的公开报告,最终确定人选。通过建立制度化的招聘模式及组建遴选委员会,保证了研究所在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

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和坚持的工作,急功近利将使得很多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中断。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研究所创立之初,邓兴旺博士便参与了研究所管理制度的制定。他时常提醒研究人员:“不要急着做一个实验或得到一个结果,要思考酝酿充分后再动手。”

邓兴旺博士对于国家作物分子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未名凯拓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建成及发展,也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在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心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拥有规模化水稻激活标签突变体库,各类作物的全长cDNA文库,大量水稻、油菜新基因的全长cDNA等资源。中心新近建立的低成本、高通量、方便快捷的分子标记检测技术,突破了分子育种技术广泛应用的技术瓶颈。同时,中心在环境治理相关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上也有所突破。

中国的农业生物公司也能领先世界

科研成果产业化意义深远,国家对海外高层人才格外重视。以邓兴旺为代表的海外高层人才列入了中央“千人计划”和北京市“海聚工程”的名单。这一群体拥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先进的学术理念和开阔的视野,国家对这一群体寄予了厚望。

在谈到企业规划时邓兴旺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找到好的伙伴。杜邦先锋、孟山都的生物技术领先全球。农业生物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的重要一步,是同全球最好的公司建立伙伴关系。

“我们有自己优势,有特有的作物研发能力及成果,别人没有。目前,我们研制核心育种技术已完善。应用到生产上去,到农民的手上能不能种,还有个过程。我们的玉米种子,杜邦先锋看上了就可以去推广。在起步阶段委托做得好的公司去推广,对以后的发展是有益的。”

邓兴旺是自信的,但他也不乏忧患意识。从全球领先的农业生物公司,他看到了双方之间的差距。他知道前行的路还很长,他和他的团队正向既定目标不断地迈进。

“农民很辛苦,少一分辛苦,多一分收获,多好。”邓朴实的话语中,饱含着对农民兄弟和这片土地的深深情意。家乡稻谷、玉米等作物的沁人清香,一直在浸润着他,激励着他。

·链接

邓兴旺,1962年生于湖南湘西。1978—1985年,就读北京大学生物系,先后获生物学学士、硕士学位。1985—1989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博士学位。1989—1991年,在伯克利大学植物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起,任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发育生物学系助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及终身冠名教授。2000年起,任北京大学—耶鲁大学植物分子遗传学和农业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北京大学长江特聘讲座教授。2003—2009年,创建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并担任共同所长。2009年,邓兴旺博士入选第二批中央“千人计划”和第一批北京“海聚工程”。2014年1月,邓兴旺入选“2013中关村十大年度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