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对外贸政策针对节能减排进行的调整

中国对外贸政策针对节能减排进行的调整

时间:2022-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上一章可以看出,前些年为推动外贸出口而实施的出口退税、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等政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其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突出。同时,严格控制外商投资“两高一资”领域。外贸政策的调整对抑制我国“两高一资”商品出口的过快增长起到了良好作用。

从上一章可以看出,前些年为推动外贸出口而实施的出口退税、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等政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其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投资过快增长,产能盲目扩大,钢坯及钢锭、电解铝、铁合金、部分有色金属等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出口大量增加,加剧了国内能源、原材料、运输紧张的矛盾和资源环境压力。

2004年我国钢坯、钢材、未锻轧铝、铁合金、焦炭分别出口605.8万吨、1423万吨、168万吨、219万吨和150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12.1%、104%、34.8%、20.5%和2%。2004年出口的未锻轧铝、钢坯和钢材、铁合金以及黄磷四种产品生产环节消耗电能490亿千瓦时,占全部电力缺口的82%。如果考虑运输等各环节,消耗的电能还要更多。高耗能产品大多是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焦炭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电解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氟化物,铁合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等都严重污染环境。一些电解铝和钢坯生产企业地处内陆,由东南沿海进口原料运到中西部地区,生产出成品又要运回东南沿海出口,加剧了运输紧张的矛盾。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大量出口超出了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环境和运输等外部条件的支撑能力,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

由此可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减少环境污染,破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的矛盾,都是非常必要的。于是在2005年7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有关配套措施的通知》,对控制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进行了工作部署。

(1)削减出口总量。煤炭出口配额从2003年的1亿吨削减到2005年的8000万吨。原油出口数量从2003年的500万吨削减到2005年的100万吨。焦炭出口配额从2004年的1472万吨削减到2005年的1400万吨。

(2)取消或降低部分产品出口退税。2005年1月1日取消了电解铝、铁合金、黄磷、电石等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退税,4月取消了钢铁初级产品出口退税,并将钢材的出口退税由13%下调到11%。5月1日取消了稀土金属、稀土氧化物、稀土盐类、金属硅、钼矿砂及精矿、轻重烧镁、氟石、滑石、碳化硅以及部分木材初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将煤炭和锌、钨、锡、锑及其制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到8%。8月1日取消了电解锰的出口退税。

(3)加征出口关税。从2005年1月1日起对尿素开始征收出口关税,对未锻轧铝征收5%的出口关税。6月1日起将黄磷出口暂定关税税率从10%提高到20%,将硅铁的出口暂定关税税率从0%提高到5%。

(4)停止加工贸易。已经先后将煤炭、焦炭、黄磷、钢铁类产品、稀土类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2005年8月22日将氧化铝、铁合金矿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停止审批新的加工贸易合同。

在2007年5月23号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中,在“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和“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两部分也提到了有关贸易政策调整的方案。包括:继续运用调整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削减出口配额、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措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修订颁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投资节能环保领域,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外资项目,促进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国家相关部门采取的这些出口限制措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引用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的话来说:近年来,商务部采取各种措施坚决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会同有关部门10批次取消了1115个“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4批次对300多个商品开征出口关税。同时,严格控制外商投资“两高一资”领域。2003年以来,全国水泥行业新设立外资企业数年均降幅近20%,2004年以来,全国未新设立电解铝外资企业。外贸政策的调整对抑制我国“两高一资”商品出口的过快增长起到了良好作用。2007年,我国“两高一资”商品出口量普遍出现下降或增速回落。

下面将对这几年国内实行的促进节能减排的多项外贸政策进行总结和评价,为国家下一步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一些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