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中国奇迹的种种解读

对中国奇迹的种种解读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是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1倍多,是发达国家平均增长水平的2倍多,并且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在世界罕见,因此被人们称为“中国经济奇迹”。对于中国奇迹产生的原因,人们有非常多的分析,有各种不同解读。(一)对“中国奇迹”的另一种解读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奇迹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是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1倍多,是发达国家平均增长水平的2倍多,并且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在世界罕见,因此被人们称为“中国经济奇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是1961—1969年,持续了106个月,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是4.43%。这种情况在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另一个曾经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日本,其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956—1978年,平均增长率达9.7%,但受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的影响,1974年日本的增长速度为-1.8%。从此日本结束了高速增长,进入了低速增长阶段。尤其到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从1991年起进入经济衰退,被称为“失去的十年”。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经济奇迹堪称世界之最。

对于中国奇迹产生的原因,人们有非常多的分析,有各种不同解读。

(一)对“中国奇迹”的另一种解读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奇迹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搭全球化快车的后发优势

他们认为“中国奇迹”的两个重要变量为:一是冷战结束后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二是中国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化的策略。因此,“中国奇迹”无非是搭全球化快车的后发优势。后发展国家可以从先发达国家那里模仿到技术,不用重复先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中国经济成就的主要原因是运用已成熟的工业技术和有利于自由贸易的世界秩序,这种发展条件或者说机遇来自于世界,具体讲,来自西方,而非源自中国,“中国奇迹”是世界给予的。“如果把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过去150年的发展放在全世界的大框架作横向比较,并考虑到同期间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国际秩序状况,就会发现,过去30年的发展与其说是中国的奇迹,不如说是世界带来的奇迹。”[8]“改革开放”的贡献在于让中国加入了起源于中国之外的世界潮流,让中国搭上了全球化的便车。后发之所以有“优势”在于这种“便车”已经存在。这和东亚的崛起并没有根本的不同,与东亚诸国当年崛起不同的是,中国发展所处的新环境,是后冷战时期日益形成的更加扩大的全球性市场。

事实上,东亚诸国当年面临的国际市场比现在要小许多,因为当时世界市场或多或少被冷战所割裂。20世纪80年代以来,占世界人口一大半的苏联、东欧国家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和60多个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模式或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这样既包括发达国家,又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所谓全世界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作用是空前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不仅仅是商品跨国流动,资金、技术、管理、服务都跨国流动,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体系。中国恰恰在这个时候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宠儿。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庞大人口基数和辽阔的疆土,也决定了其在全球化进程中拥有更大的劳动力优势和规模优势。

2.“后发优势”渐渐会变成劣势

正因为“中国奇迹”来自于后发优势的模仿和廉价劳动力优势,所以“中国经济奇迹”并没有产生本土化的世界一流企业,也极其缺少本国的世界级名牌。“中国经济奇迹”主要是依靠外资企业,而不是内资企业取得的。中国几十年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外资企业的出口商品总量占了全国出口总额的60%。“中国外贸二百强”排行榜显示,在2005年中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达148家。

有人担心“后发优势”渐渐会变成劣势。因为后发展国家可以方便地模仿技术快速发展经济,所以会缺乏改革自己制度的动力,结果牺牲了长久繁荣的机会,后发优势从长久的角度看反成了“劣势”(杨小凯)。

还有人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奇怪,只不过基本遵循了日本和“四小龙”的出口导向、政府干预和高储蓄、高投资的发展模式而已[9]。这种模式严重依赖于外贸出口,具有极大的脆弱性。

(二)对中国奇迹的肯定解读

1.“中国奇迹”有独到之处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奇迹”有独到之处。巴西企业家、外交家和教授马科斯·特罗伊霍谈到“中国奇迹”和“中国模式”时认同了这种独特性。他认为,30年前中国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尚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并且缺乏能够导致扩大国内积累的内部机制。为了从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中国政府采取了独特的战略和富有竞争力的政策,如低汇率、低收入、优先出口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等。正是这种战略促使中国经济保持每年10%的长期持续增长。在吸引国外直接投资方面,除了优惠政策外,劳动力的廉价、劳动者吃苦耐劳的精神、重生产轻消费的政策,这也是外商在中国有投资意愿的关键原因。

他比较巴西与中国:在30年前两国面临同样的问题,缺乏能够促成国内积累的内部机制,但巴西却走了一条不同道路,即靠当时成本还算较为便宜的国际信贷来弥补国内储蓄的不足,但随后接踵而至的油价暴涨和美国利率持续攀升使巴西经济陷入灾难。后来,为了度过经济危机,巴西接受了被称为“华盛顿共识”的药方,即开放资本账户,允许游资无限制进入以寻求稳定汇率、利率等。外资的大量快速流入,毕竟是短期资本,非常不稳定。巴西经济并没有因此而走向持续增长,而是经过几年的增长之后陷入停滞。

他认为巴西走借债的捷径,而中国实行累积贸易盈余的战略。前者只能是到市场上借钱,后者则要靠一代或者两代人的牺牲,为形成国内积累而节约消费。巴西历来是利用世界经济中流动资本的循环在借债,而中国则选择低汇率、低收入的政策,以及加强贸易攻势并通过美中外交而获得优惠进入美国市场。

他说,中国的经验举世无双,与中国国内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特定条件密切相关。中国利用了冷战时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趋势所提供的国际机遇,并使之为促进本国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中国国内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与拉美国家的情况大不相同。他认为,中国模式适合政府权力较集中的、人民做出牺牲的国家。“中国模式”具有特定性。拉美人可以从中国的成功中所吸取的经验是,为争取形成一种适合本国特点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让一代或者两代人做出牺牲也是值得的。只有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持续促进出口,扩大贸易盈余,从而减轻因对外依赖而造成的经济脆弱性。

2.“中国奇迹”值得肯定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本来发展中国家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推动的,是发达国家运用霸权逻辑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中国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全球化中有所作为,综合本国的国情适应了全球化,并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中国在全球化中运用的是自己的优势,劳动者的勤劳、吃苦和忍耐的精神。中国的低收入政策实际上使一代人或两代人做出了牺牲,是以上这些因素吸引大量外国直接投资,解决资金的同时带来技术、管理和工作机会,也带来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和国力的提高。任何外来的生产要素不与国内独一无二的优势相结合,这种增长就不会持久。正是中国人刻苦学习、勤劳工作的艰苦奋斗精神,成就了世界经济奇迹。

确实“中国奇迹”的产生离不开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是一个基本命题,但“后发优势”和全球化快车对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相同,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相同的世界贸易自由秩序和工业技术,外因并不能保证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中国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成绩,而拉美等同样有人力资源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却没有创造经济奇迹,说明中国奇迹依然有内在的独特的值得肯定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