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

全球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考虑到影子银行体系的不断演变和不稳定特性,要估测其规模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全球影子银行监管报告》中囊括了截至2013年底25个经济体和欧元区的数据,影子银行规模占全球GDP的80%,占全球金融系统资产的90%。图2.1 2002—2013年全球影子银行业务估算注: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MUNFI的含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总体”。

考虑到影子银行体系的不断演变和不稳定特性,要估测其规模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鉴于大多数影子银行都在监管框架之外运行因而缺乏透明性,相关信息不仅匮乏而且零散。在对影子银行业务进行定义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差异必然会在预估影子银行业务活动的范围、内容和所用方法时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20国集团一直呼吁要更好地理解全球影子银行体系,并建议要加强对这一体系的监管和监督。自2011年以来,金融稳定理事会一直在测算全球影子银行体系的年度数据。在各国资金流量表数据和各部门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基础上,利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估算,金融稳定理事会查阅了所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情况,以确保所收集的数据能涵盖那些因影子银行业务而对金融体系造成的风险可能上升的地区。

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全球影子银行监管报告(2014)》中囊括了截至2013年底25个经济体和欧元区的数据,影子银行规模占全球GDP的80%,占全球金融系统资产的90%(FSB,2014)。该报告显示,全球影子银行体系基本上代表了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2012年,该体系的业务增长了5万亿美元,达到了71万亿美元,占全球金融总资产的24%,占银行系统资产的46.7%。2012年,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增长了8%,而各国的增长趋势则明显不同,从西班牙的-11%到中国的+42%。

如图2.1所示,在危机发生之前的年份,其他金融机构的规模增长迅速。这些机构的资产从2002年的26万亿美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62万亿美元。2007—2008年的危机导致这项资产下降到了58万亿美元,此后,到2013年底,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又进一步增长到75万亿美元。2013年底,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量相当于GDP的120%,而这一比例在2007年时达到了最高,为125%。此外,危机过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一直都相对稳定,保持在25%左右,比2007年巅峰时期的27%有所下降(FSB,2014)。在危机后的年份中,这些格局都保持在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图2.1 2002—2013年全球影子银行业务估算

注: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2014)》,MUNFI的含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总体”。
资料来源: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2014)》

如图2.2所示,全球影子银行活动在发达经济体中最为活跃。就单个国家而言,美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占比最大,为2012年底的26万亿美元;其后分别是欧元区(22万亿美元)、英国(9万亿美元)和日本(4万亿美元)。

图2.2 非银行金融机构(20个经济体和欧元区,2012年底)的资产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2013)》

图2.3显示,2012—2013年期间,各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差别很大。尽管发展伊始的基数相对较小,新兴经济体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却得到了最快速的增长;此间,中国的增长速度超过了30%,而阿根廷更超过了40%。

图2.3 各国影子银行系统的年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