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了解农村金融相关名词

了解农村金融相关名词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项目一 认识农村、了解农村金融环境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什么是农村金融,熟悉小额信贷、农业保险等农村金融相关概念。真实情况: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6 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中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辍学率最高为74.37%,平均辍学率约为43%!大大超过了“普九”关于把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

项目一 认识农村、了解农村金融环境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什么是农村金融,熟悉小额信贷、农业保险等农村金融相关概念。

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和实践,要求对我国农村有一定认识,了解什么是“三农”问题,能够对我国农村及农村金融概况有自己的观点。

导 读

城市与农村的资料比较

1.城乡收入差距。

2008年8月28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时指出,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农村居民收入4,140元,城市居民收入13,786元)。

2.城乡教育差距。

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更重要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造假成风:2011 年底,有关部门宣布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8%和100%!

真实情况: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6 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中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辍学率最高为74.37%,平均辍学率约为43%!大大超过了“普九”关于把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

3.医疗差距。

农村与城市之间是断裂的,而医疗市场却是统一的,即药品和医疗的价格是依据城市的标准形成的,这就必然使农村公共医疗处于不堪重负的状态。

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比医改前增加了1.72亿,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城市主要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农村则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虽然医保覆盖率提高,但城乡医疗保障程度还是有很大差距,“新农合”报销程序繁琐、额度低,当大病来袭时,对农民来说,医保这道屏障还是十分脆弱的。

任务一 了解农村

一、农村经营形式怎样?

经营形式是指各个经济组织为了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选择的从事经营活动的方式。农村各业不同的经营形式,体现着劳动者与物质生产要素的各种组合,体现着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的经济关系,体现着人们在社会生产中不同的经济权利、经济责任与经济利益。

(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

双层经营是指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经营形式。改革开放以后,双层经营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中最基本的经营形式,也是其他经营形式的基础。

双层经营的特点:

l 集体的统一经营与农户的分散经营相结合。双层经营既不是单一的统一经营,也不是单一的分散经营,而是既有统又有分、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既可以体现统一经营具有的分工协作方面的优越性,又可以体现农户分散经营方面的灵活性。前者有利于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或是干不好的问题,而后者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户在生产经营方面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 农业的经营单位与农民的生活单位相结合。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是农户,而农户也是农民生活的基本单位。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农户全家成员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还能实现家庭内部的合理分工。农户可以根据各种农活的不同要求和家庭各个成员的特点实行分工与合作,做到各尽其力,各得其所,同时还可减少集体生产经营时必需的监督成本。

3 经营者与劳动者相结合。劳动者是经营者,而经营者也是劳动者。这样既可以避免经营者脱离生产实际而产生的瞎指挥,又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经营积极性;既能避免经营者脱离生产者而产生的官僚主义作风,又能增强农民从事生产的主动性,克服在集体劳动中的“大呼隆”现象。总之,经营者和劳动者相结合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经营管理更加符合生产实际。

4 农业经营的成果与农业经营者的收入相结合。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种分配方式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农民的劳动与其所得有效地结合起来,克服了过去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现象,更加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在生产经营上的积极性。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既有利于发挥集体经营的优越性,又有利于调动经营的积极性,因而成为农业中最基本的经营形式。

(二)联合经营

农村中的分工使得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日益向专业化发展,而专业化的发展又要求走向联合。联合经营是指不同的经济组织为了某种共同的目标而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从事经营活动的经营形式。从广义的角度看,统一经营也是一种联合经营。

联合经营的特点:

1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这里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如果没有家庭经营,还是原来的完全的统一经营,就不可能有联合经营;其二,联合经营往往继续保留一定范围的家庭经营,并不合并全部生产资料。

2 自愿互利。联合经营遵循自愿互利的原则,其联合完全依靠经济利益的吸引,而不是凭借政治和行政的压力来完成。

3 联合的形式和范围十分灵活。联合经营不限于生产方面的联合,还包括产前、产后一些环节的联合;不限于按照原有行政或自然区域来组织,还可以是跨地区的联合。

4 不限于按劳分配。联合经营往往不限于土地的联合、劳动的联合,也包括资金的联合。因此,其分配方式不限于按劳分配,也可以有股金分红。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于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特点:

1 生产专业化。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区,往往重点发展某个部门、某种产品,把它们变成商业性部门和商业性产品。这个部门或这种产品决定着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同时它也反映了一个地区在满足社会对某种农产品的需要方面所占有的地位。从农业分工与协作的角度看,农业专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成因之一;从实践经验角度考察,农业专业化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征之一。

2 企业规模化。农业专业化的效率通常是通过大生产的优越性表现出来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采用科学技术进步成果,运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经济效益。因此,由大公司控制的生产或销售的农产品比例在不断增加。

3 产品商品化。产业一体化的农业,不再是自给型的、仅仅剩余产品商品化的生产部门,而是面对市场、为市场需求而生产的商业性农业。市场需求成为农业兴衰的决定性力量,产品要在市场上完成变为商品的“惊险跳跃”。自然,灵通的商业渠道成为沟通产销的关键环节,高度商品化的农业也像工业一样,要靠订单来决定生产规模、产品品种和规格。

4 经营一体化。这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并围绕某一主导产业按产业链进行系列开发,使产加销纵向结合,农工商结为网络。在实践中有不同形式的经营一体化,如产销一体化、产加销一体化和资产经营一体化。从实践中总结而来的“龙型经济”“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系统,实际上都是对经营一体化特征的形象概括。

5 服务社会化。服务社会化就是要将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服务统一起来,形成综合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在国外较发达的紧密型农工商综合体中,农业生产者一般只从事某一项或几项农业生产作业,而其他工作均由综合体提供的服务完成。比如,在肉鸡综合体中,作为农场一方,主要的工作是提供劳动力、养鸡场房及部分设备和用品,而农工综合体则向农场提供雏鸡、料,并负责防疫、技术指导和销售。大部分生产费用由综合体预付。这种全程社会化服务,使整个农场生产水平大大提高,而且经营风险大大减少。

二、农村资金运动如何?

(一)农村资金的概念

农村资金是指农村在再生产过程中通过不断运动保存并增加其自身价值的价值。农村资金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按其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存在形态的不同,可分为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按其周转的特点,可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自有资金、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

(二)农村资金的来源与运用

1 农村资金的来源。

农村的各个生产经营单位,由于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规模等各方面的差异,取得资金的途径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项来源,即自有资金、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

(1)自有资金。包括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农户及其所办企业的自有资金。自有资金主要依靠各经营单位内部积累,自行积聚。在农业中由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农户所拥有的自有资金比重较大。自有资金是农村资金的主要来源。

(2)财政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对农村的拨款、各级地方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筹集的用于农村的投资。主要包括:支援农村生产、农业综合开发、农林水气等部门的费用,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农林水气基础设施建设、农林水气科技的三项费用和用于村民委员会的其他支出等资金。

(3)信贷资金。为农村提供信贷资金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近些年来,农村信用社一直是农村信贷资金的主要提供者。中国农业银行把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支农工作的重点,同时还承担了扶贫贷款、以电网改造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农村城镇化贷款业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认真落实粮棉购销政策,做好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等措施不断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由于现有正规金融仍然难以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因此以民间借贷方式筹集的资金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总的来说,信贷资金是农村资金的重要来源。

2 农村资金的运用。

农村资金的运用,是农村生产经营单位的资金存在形式。由各种资金来源渠道形成的资金,进入生产过程后按照其周转的特点,可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两种运用形式。

(1)固定资金。是指垫支在劳动手段上的资金。固定资金的实物形态是固定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等,多次参加生产过程才完成其一次周转。固定资金的货币形态是折旧基金。

农村固定资金的特点有以下几点:①价值相对较小。农村农业中机械化程度低,人力畜力与机械并重,固定资产少,价值不高;农村工业中的有机构成一般也低于城市,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也是在农村就地发展工业的优势之一。②牲畜既可作为固定资产,也可作为流动资产。因此牲畜既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执行劳动手段职能,如养牛耕地;也可执行劳动对象的职能,如养牛卖肉。

(2)流动资金。是指垫支于劳动对象、工资及流通费用等方面的资金。流动资金的实物形态是流动资产,如原材料、燃料、产品的成品等。流动资金每参加生产过程一次,就完成一次周转。在农村家庭经营中,流动资金既可用于生产垫支,也可用于农户内部的生活消费,不易划清,必须加以正确引导。

(三)农村资金运动的新特点

研究农村资金的运动,即研究农村资金的循环和周转,是研究农村信用关系的出发点。在我国,在农村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农村非农产业也往往不够发达,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与之对应,农村资金的运动具有季节性、自给性、缓慢性等特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一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农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农村资金运动也因此呈现出新的变化,具有新的特点。

1 对资金的依赖性增强。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更多地取决于资金的投入(而非以前的土地),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资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更需要重视农村资金的融通。

2 资金的来源与运用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无论是资金来源还是资金运用,都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农村资金已由以前的源于农业、用于农业,转变为源于各行各业、用于各行各业。从经营方式的角度来看,农业中的资金来源与运用已由以集体经济为主转向现在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为此,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分配。

3 资金运动的空间范围扩大。改革开放以前,农村以农业为主,农业又以种植为主,农村资金运动因此局限于土地,局限于当地。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生产和流通在更大的规模、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农村资金运动的空间、范围得到拓展,流动性增强。为此,需要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农村资金,这有利于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难度和风险。

4 资金运动的风险性扩大,盈利性增强。计划经济时期,农村的农业生产只有自然风险,没有市场风险。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不仅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市场风险,而且农业生产经营也具有市场风险。由于广大农户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其经营水平较低,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加之社会经济秩序不好,资金运动的风险性扩大。与此同时,风险总是与收益并存的。商品生产以营利为目的,资金利用率的高低决定了资金的流向。因此,农户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只为完成某些产品数量指标,而可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增加盈利。

5 资金运动的季节性减弱。由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村资金运动的季节性特点大为减弱,这一点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由于农业内部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渐趋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的均衡。但由于农业生产、农村消费仍具有季节性的特点,相应的农村资金运动季节性问题仍不容忽视。

任务二 认识农村金融

一、什么是农村金融?

(一)金融

金融是货币流通、信用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经济行为的总称,简而言之,即货币资金的融通。金融包括货币的发行与回笼,银行的存款与贷款,有价证券的发行与流通,外汇及金银的买卖,保险与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支付与结算等。金融有“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之分。由金融媒体介入融通活动的称为“间接金融”;没有金融媒体介入,当事人之间直接发生的融通行为,称为“直接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有银行、证券交易所、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

(二)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是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它是以资金为实体、信用为手段、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农村资金运动、信用活动和货币流通三者的统一。它是与农村或农业有关的各个领域中为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服务而组织和调剂的农村资金活动。农村金融的范围包括农村货币流通、农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农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农村保险系统以及农村涉及的国际金融、非正规金融领域等。农村金融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金融活动是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它活动的领域是农村,虽然商业金融是在城市。但其发放的贷款却是针对农业生产或是其他农村经济活动的,如果它所涉及的业务是针对工商业的,那么便不应该纳入农村金融这个体系之内。

2 采用的手段是信用。货币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让渡是以偿还并增值为条件的,表现为融通资金余缺的借贷活动。

3 作用的实体是资金。它既包括在循环周转中处于职能形态的资金。也包括处于闲置待用中潜在形态的资金,农村金融活动是围绕着资金这个实体而进行的。

4 表现的形态是货币。所融通的资金是货币形态存在的资金,而不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资金,不包括生产所用的实物资本。

“农村金融”概念常与“农业金融”混淆。农村金融主要是指向农村地区各收入层次的人群、经济活动主体提供的金融服务,或被农村地区收入层次的人群、经济活动主体所利用的金融服务。农业金融主要是指为与农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活动提供融资服务的农村金融服务活动,如向购买化肥、市场化生产的农作物提供贷款,或以满足农户和农业工人特定需要的保险。

二、农村金融的特点

农村金融有其与金融活动的共同点,但由于它主要活动与农村经济领域,为农村经济服务,从而决定了它有自身的特点。

1 涉及面广。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生活中处于中枢地位,农村货币资金运动和信用关系必然涉及农村各个领域。农村金融不仅涉及农业,同时也涉及农村经济生活中的工商业,不仅涉及农村,也涉及城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农村资金供求规模,开阔了资金活动的领域,强化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力。

2 风险较高。农村金融的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生产易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农业生产出现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的这个特点,必然影响农村资金的稳定性。使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风险加大。第二,农村货币资金周转慢和流通时间长。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较低,加之农村经济活动多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作物生产周期长,都给资金的周转速度带来一定的影响。

3 政策性强。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都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国家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也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都会在政策以及资金扶持上向农业倾斜。农村金融必须要紧紧围绕国家农业发展政策以及目标而开展工作。

4 管理较难。农村地域辽阔,地理、气候差别很大,各地区、各生产经营单位之间物质生产条件不一,劳动生产率高低有较大差异。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反映在农业生产上,表现为不稳定性和资金需要的不平衡性,给农村金融管理带来困难。

三、农村金融的重要性

(一)农村经济决定农村金融

金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其诞生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深化。

1 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育决定农村金融活动的规模与发展程度。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业一般采取大规模的农场经营,科技含量较高,因此,一般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较多,靠政策性金融提供的资金显然无法满足需求。

2 农业与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从根本上决定着农村金融效益的提高。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逐步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也逐步提高。在发达国家,由于农业的劳动效率很高、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广泛采用以及农业保险产品的强制性推出,加之国家给予了农业大量补贴,因此,农业的经营效益同工商业的经营效益比起来相差无几。

3 农村金融的业务内容与发展速度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要状况。农村居民对农业生产进行投资的资金缺口直接决定了农村金融提供资金的规模以及提供什么样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需要。

(二)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农村金融并不是农村经济的消极产物,它反过来又会影响农业生产。农村金融作为农村再生产的中间环节,对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又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需求旺盛。随着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还是在科学技术指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营效益,抑或是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农村其他产业的经营活动,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2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运行的中心,通过融通农村货币资金来优化配置农村社会资源。它既关系到农村物质技术基础、生产条件的改善,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及其组合利用程度,又关系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农村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到农村经济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神经中枢,通过稳定农村货币流通来保证农村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稳定农村经济就需要稳定农村货币,这就要求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量相适应,购买力总额与商品供应总额相适应。

(三)农村金融的地位和作用

1 农村金融的地位。

(1)农村金融在农村再生产过程中处于中介地位。农业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以及农村其他非农村生产经营活动都是通过货币的形式进行的。农村金融作为专门从事农村社会货币资金再分配的信用中介,通过再分配闲置货币资金来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分配,同时也通过动员这些闲置的货币资金来影响消费资料的分配。

(2)农村金融是农村资金的总枢纽。农村中各种类型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与农村金融资金活动密不可分。将农村闲置货币资金集中起来,代表着社会货币资金集中于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发放和存款的提取,代表着农村金融机构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国家对农业的无偿拨款和通过信用方式对农业的补贴支援,也都是通过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和贷放来完成的。

2 农村金融的作用。

农村金融的上述地位决定了它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筹集和分配农村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除农村经济单位、农户自筹之外,可以得到国家财政支持,但数额有限,因此,还是主要依靠农村金融的力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资金的暂时闲置和资金的暂时短缺同时存在,需要农村金融发挥筹集和分配资金的作用。

(2)调节货币资金,稳定农村经济。稳定农村经济就需要稳定农村货币,这既要求流通中的货币与商品量相适应,也要求货币购买力总额与商品供应总额相适应。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长时间多于可供应商品量,就可能出现物价上涨,影响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城乡居民的生活。

(3)管理农村资金,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农村资金运用情况,直接反映着农村经济的经营水平与经济效益。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信贷、现金和结算的中心,通过自己的业务活动,能在管理农村资金、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活动,可以了解农村中小企业、农村农业生产情况,在发放贷款时通过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利息高低和期限长短来调节农村企业、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

任务三 了解农村金融相关名词

一、小额信贷

小额信贷是一种以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的金融服务方式。小额信贷旨在通过金融服务为贫困农户或微型企业提供获得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走向自我生存和发展。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又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方式。

小额信用贷款(Microfinance)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为1,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小额信用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其特征就是债务人无须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由于这种贷款方式风险较大,一般要对借款方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以降低风险。小额信贷与传统银行的小额度贷款的比较详见表1-1。

自2004年以来,为了弥补面向中低收入群体和微小企业的金融产品支持的空白,国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性的政策,发展小额信贷。其中,涌现出了一些专业的小额信贷公司,如中安信业等,接着几大银行也陆续开展了小额信贷业务。但是由于消费者认知度低等问题,在行业的前期发展阶段,市场比较混乱。因此微小企业或者个人如果需要申请贷款,最好咨询专业有实力的公司。

(一)小额信贷的特征

1 以低收入阶层为主要服务对象,实行小额短期贷款和分期还款制度。

2 小额信贷在组织设计方面兼具民间非正规信贷和银行等正规信贷方式的优点。一方面它具有一般非正规信贷形式的优点,如通过建立与用户的紧密而亲切的关系、确定方便的交易时间和地点、进行参与性的监测等方式,增强用户的信任感,降低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另一方面它具有银行等正规机构管理的规范性和严密性,通过精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管理,使在不需要担保的条件下为低收入者提供信贷服务的高风险得到减少和避免。

3 以市场经济为基本的运行环境,以实现机构的操作上的可持续性和经济上的可持续性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要求贷款利率和其他收费能够抵机构的资金成本和管理费支出,不同于扶贫贷款中的贴息或免息。

4 贷款项目的选择,贷款的发放、回收等活动处于公开状态,参加贷款的低收入者能够相互进行平等地监督。

5 重视对低收入者的培训和技术支持,重视对低收入者的储蓄动员和组织。

6 与正规金融机构建立必要的联系,鼓励和组织低收入者参与贷款项目的选择、管理、监督和实施的全过程。

表1-1 小额信贷与传统银行的小额度贷款的比较

(二)小额信贷条件

从目前实际看,小额信用贷款的基本条件是:一是中国大陆居民;二是有稳定的住址和工作或经营地点;三是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四是无不良信用记录,贷款不能用于炒股、赌博等行为。

(三)证明材料

1 提供个人身份证明,可以是身份证、居住证、户口簿、结婚证等信息;

2 提供稳定的住址证明,房屋租赁合同、水电费缴纳单、物业管理等相关证明;

3 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证明,如银行流水单、劳动合同等。

知识链接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相关知识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基于农户个人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对农户发放的用于生产和生活且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

1.贷款对象及条件。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对象是从事土地耕作或者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或个体工商户,具体条件是:

(1)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2)居住在信用社营业区域内,信用观念强,资信良好;

(3)家庭成员中必须有具有劳动生产或经营管理能力的劳动力;

(4)有合法稳定的收入来源,具备按时还本付息的能力。

2.贷款用途。

(1)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农业生产费用贷款;

(2)小型农机具贷款;

(3)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贷款;

(4)购置生活用品、建房、治病、子女上学等消费类贷款。

3.贷款程序。

(1)农户向信用社提出信用评定申请及资金需求;

(2)信用社信贷人员对农户生产资金需求和家庭经济收入情况进行调查;

(3)信用社资信评估小组根据调查情况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4)按照农户的信用等级,核定相应的信用贷款限额,发放贷款证;

(5)持有贷款证的农户凭贷款证及有效身份证件,到信用社直接办理限额内的贷款,贷款证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

4.贷款额度及期限。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体额度由各县(市、区)联社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农户年收入确定,贷款金额一般在2,000至2万元,最高不超过5万元。贷款期限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周期确定,一般不超过一年。

二、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

(一)农业保险的特点

1 农业保险涉及的范围大。在农业保险经营实践中,因为自然风险需要大范围承保才能分散,无论是种植业保险还是养殖业保险,都是大规模或大面积投保与承保,一旦风险发生,承包人就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处理,农业保险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开办此类保险业务的机构必须具备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并具备懂得农业生产技术背景的经营人才储备,在理赔中甚至还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如遥感技术等。

2 农业保险受多重风险制约。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它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各种自然灾害、疫病及火灾等意外事故,乃至偷盗等社会危险的发生都会导致损失,但相对其他风险而言,自然风险对农业保险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社会危险,即由社会或人为因素而造成农业生产损失的可能性。来自农民自身的道德风险也是不容忽略的,如农民购买保险后,故意不认真耕种或不注意田间管理,以致产量减少而导致保险公司不得不补偿,等等。

3 保险经营投入大、赔付率高。由于农业生产是野外分散作业,农民居住又相当分散,加之农业致损的理赔需要专门技术,致使保险经营成本无形中扩大;同时,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极大,损失率较高,导致的保险赔付率也高。因此,经营农业保险的机构常常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政府通过有关政策给予扶持,如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农业保险机构才可能实现业务经营的稳定发展。

4 农业保险展业难度大。一般情况下,任何保险产品都必须经过推销,才能完成交易并实现保险人的经营目标。然而,在农业保险经营实践中,由于农民的保险意识相对淡薄,加之经济承受能力较弱,通常需要通过更加艰巨的展业才能建立正式保险关系。

正是基于农业保险的上述特点,一般商业保险机构不愿意经营农业保险业务,所以国家不得不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来直接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农业保险的种类

农业保险按农业种类不同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按危险性质分为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病虫害损失保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损失保险;按保险责任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责任险、综合责任险和一切险;按赔付办法可分为种植业损失险和收获险。

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包括农作物栽培(农业)、营造森林(林业)、畜禽饲养(畜牧业)、水产养殖、捕捞(渔业)以及农村中附属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副业。

我国开办的农业保险主要险种有:农产品保险,生猪保险,牲畜保险,奶牛保险,耕牛保险,山羊保险,养鱼保险,养鹿、养鸭、养鸡等保险,对虾、蚌珍珠等保险,家禽综合保险,水稻、油菜等保险,稻麦场、森林火灾保险,烤烟种植、西瓜雹灾、香梨收获、小麦冻害、棉花种植、棉田地膜覆盖雹灾等保险,苹果、鸭梨、烤烟保险,等等。

(三)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经营模式还是将业务委托给商业性保险公司来做,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这种运作模式仍处于试点阶段,相对比较粗放。再加上中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业生产情况差异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继续完善。由政府成立非营利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统一进行农业保险的产品设计、管理和经营,建立政府主导和管理、市场化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模式。对重点农产品进行统保。例如,全国范围内对小麦、水稻、棉花、生猪、奶牛等战略性农产品资源进行统保,各级地方政府可在烤烟、林木、茶叶、蔬菜、水产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上开展统保试点。

知识链接

日本的农业保险

日本农业特点是经营分散、个体农户经营规模较小,与中国的经营现状极为相似。日本政府为了应付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推出了农业保险,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日本的农业保险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农业保险模式。

1.政府对农业保险给予大力支持。日本在1929年颁布了《家畜保险法》,1938年颁布了《农业保险法》。法律规定对农业保险实行分保,对投保人实行保险费率补贴,如水稻为费率的58%,小麦为费率的68%,春蚕茧为费率的57%,牛、马为费率的50%,猪为费率的40%。县以上农业联合会的全部经费和农业共济组合部分费用由政府负担。政府作为农业保险的后盾,接受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的再保险。一般情况下,承担保险责任的比例为:共济组合10%~20%,联合会20%~30%,政府50%~70%。遇有特大灾害,政府承担80%~100%的保险赔款,这样就保证了共济组合的经营稳定性。

2.具有一个多层次的严密组织机构系统。日本农业保险制度是通过三级机构进行管理和运行的。这三级组织是市、町、村级农业共济组合的基层保险组织,都、道、府、县级的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和中央政府一级的农业共济再保险特殊账户。农业共济组合是市、町、村一级保险组织(它相当于中国的地、市、县、乡),由耕种土地超过最低规定数(稻田为0.3公顷)的农民组成,主要负责基层的各种农业保险业务;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是县级的保险组织,它的成员为各县内的全体农业共济组合,主要经营本县的农业保险业务。农业共济再保险特殊账户是政府经营的保险业务,政府通过这个账户对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负担的保险责任进行超额损失再保险。

3.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农业保险的投保对象和开办的险种由国家明文规定,有的实行强制保险,有的则实行自愿保险。对于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农、林、渔等实行强制保险。实行强制保险的有水稻、旱稻、麦类、桑蚕,牛、马、种猪、肉猪及牛崽等家畜类,橘子、苹果、葡萄、柿子、栗子、樱桃等果树类,还有大豆、小豆、甜菜、甘蔗、荞麦、日本茶、园艺设施及设施内的蔬菜等。实行自愿保险的有农户的建筑物、农机、农房及家庭财产等。自愿保险不是全国性的,是一种区域性的保险。

三、农村保险

农村保险与农业保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村保险是以地域命名,是指在农村范围内举办的各种保险的总称,除含农业保险外,还包括乡镇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其他各种财产、人身保险。

农村保险是我国保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村保险机构,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等已将业务范围逐步扩展到农村,并与中国农业银行签订了代理保险业务协议,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也和保险公司签订了代理保险业务协议,全面开展了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保证保险、人身保险等业务。为了给我国的农业风险撑起“保险伞”,《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保险合作社,并组建国家农业保险公司和地方农业保险公司,为农村保险合作社办理分保和再保险业务。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由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的,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面向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共同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特点: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有三个筹资渠道。

目标: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主要政策:

1 参保对象:年满16周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所在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2 财政补贴: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3 集体补助(他人资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

4 待遇领取:60周岁,按月领取养老金。

知识链接

“新农保”与“老农保”的区别

1.筹资的结构不同。过去的老农保主要都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新农保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是三个筹资渠道。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这个补助又是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它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

2.老农保主要是建立农民的账户,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的设计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而基础养老金是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的。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见图1-1)。当然,新农保政策是要通过试点完善之后逐步推开,并不是说从明天开始大家就可以领钱了。

图1-1 农民60岁后将享受国家普惠式养老金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提出来的。它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合作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1 特点。

农民合作医疗互助共济的根本性质不变,都是为了共同抵御疾病风险而建立的一种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传统的合作医疗相比较,有六个方面特点:一是加大了政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了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二是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受益面,与各地经济水平和群众心理承受能力相适应,将重点放在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导致的贫困问题上,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三是提高了统筹层次,以县为单位统筹,增强了抗风险和监管能力;四是明确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赋予农民知情、监管的权利,提高了制度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五是由政府负责和指导建立组织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加强领导、管理和监督,克服了管理松散、粗放的不足;六是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照顾到了弱势人群的特殊情况。

2 资金来源。

以户为单位农民每人每年交10元合作医疗费;按参加人数,中央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0元,省级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0元,合计40元。如果农民不交,国家就不补助。

3 对象。

县辖区内农村户籍人口以户为单位参合;未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和未以农民家庭为单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乡镇企业职工;外出打工、经商、上学的农村居民、因小城镇建设占用土地的农转非人员。

4 报销医疗费。

医疗费用实行现场报销,由定点医疗机构按规定在收费时进行减免,医院按月对减免情况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门诊医药费用报销仅限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县及县以上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医药费用不予报销。住院县内不实行转诊制度,到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实行转诊制度。

★小结及实训安排★

了解农村,在调研的基础上简单介绍某村的经济金融概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