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中国对外开放进程

新中国对外开放进程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对外开放第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学习苏联。回顾历史,新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特点是以投入重点项目带动区内开放,以深化经贸往来促进区际开放,支援落后国家展示对外开放,拓展外交关系促进国际开放。开展国际贸易打开了新一轮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新纪元,国家建设事业进入新时代,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逐步恢复工农生产,“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各条战线均展开建设事业,国内轰轰烈烈搞生产,国际实实在在交朋友,政策推动区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以投入重点项目带动区内开放,以深化经贸往来促进区际开放,支援落后国家展示对外开放,拓展外交关系促进国际开放。

3.3.1 政策推动区内开放与对外开放

新中国对外开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时间是1949年至1983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第二个阶段时间是1983年至2012年,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为标志;第三个阶段时间是2012年12月起面向未来的开放。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外开放事业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引进来——学习苏联;二是走出去——支援抗美援朝。

新中国对外开放第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学习苏联。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战争痕迹还没有消除,国家间国际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缺少经济建设经验,因此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引进苏联的经济建设思想、做法和经验,派出国内的人员到苏联学习,邀请苏联专家来华工作,引入苏联管理的工业技术和管理方式,形成了一整套的苏联式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这是当时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对中国后来的国家建设事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图3-3-1 新中国对外开放

新中国对外开放第二个重大历史事件——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当年7月7日,美国操纵的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决定介入朝鲜内战,同年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国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领土。9月15日,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直接介入朝鲜内战,并将战火扩大至中国东北。中国为了保护刚刚成立的新生国家免遭战火,应朝鲜请求中国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赴朝作战(中国称为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重大胜利。美国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通过外交途径向中国提出停战谈判要求,中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代表经过多次谈判,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结束朝鲜战争。这次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出国作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外交事件,也是一次重大的国家开放姿态,这次外交事件对后来的国际形势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区域经济指导思想是“平衡发展”,力求改变历史遗留的畸形生产力布局,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以达到整个国家生产力布局合理化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回顾历史,新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特点是以投入重点项目带动区内开放,以深化经贸往来促进区际开放,支援落后国家展示对外开放,拓展外交关系促进国际开放。

3.3.2 建设重点项目推动区内开放

新中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百废待兴,国家提出以每五年为一个时期,规划建设时段,分为“一五时期”“二五时期”“三五时期”,等等。重点强调:建设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区,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重点投入钢铁、冶金等重工业产业中,其中53.5%投入内地(例如:武钢包钢),46.5%投入沿海(例如:鞍钢)。先后有156个重大项目实施,为国家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经过近30年艰苦奋斗,国内区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到1978年,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达到建国后最好水平。1978年原煤产量达到6.2亿吨,原油产量达到10405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137.3亿立方米,乙烯产量达到38万吨,农用化肥达到869.3万吨,水泥产量达到6524万吨,粗钢产量达到3178万吨,汽车产量达到14.9万辆,发电量2566亿千瓦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17万千米,公路里程达到89.02万千米,河内航道里程13.60万千米,定期航班航线里程14.89万千米,输油(气)管道里程0.83万千米。总客运量达到253993万人,其中铁路81491万人,公路149229万人,水运23042万人,民航231万人。总货运量达到248946万吨,其中铁路110119万吨,公路85182万吨,水运43292万吨,民航6.4万吨,管道10347万吨。邮电业务总量达到34.09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为14.92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9.17亿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国家集中有限的资源,实施重点建设,克服重重困难,排除各种干扰,动员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起来了经济建设的基础设施,建立起来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重点项目建设全国一盘棋,各个省区之间相互支持,促进了区际开放,为日后国际开放奠定了基础。

3.3.3 深化国际经贸往来推动对外开放

国内经济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多种形式经济贸易活动逐步活跃起来,进出口商品数量不断提高,货物贸易、人员交流、文化交流,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和贸易活动日益增多,逐步打通了中国与世界直接交流的窗口和渠道,既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了解世界。

到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645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一产业为1028亿元,占28.20%;第二产业为1745亿元,占47.87%;第三产业为872亿元,占23.9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381元人民币[2]。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108.9亿美元,黄金储备1280万盎司,外汇储备1.67亿美元。

到1978年国际旅游人数达到180.92万人次(入境游客),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63亿美元。出国留学人员860人,学成回国留学人员248人。

通过深化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一方面,加深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从一个战乱中的国度,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印象,逐步转变为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大国,一个具有东方古老文明的大国;另一方面,加深了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宣传中国,介绍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开展国际贸易打开了新一轮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

3.3.4 支援非洲落后国家推动对外开放

在20世纪50年代,在老一辈国家领导人领导下,开始了对最不发达国家开展国际援助,在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安排下,中国从1956年开始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帮助一些友好国家建设工厂、医院和学校等基础设施,派出医疗队。在援建项目中传递中国人民友好情谊,开展国际交流。其中,坦赞铁路于1968年开始进行勘测设计,1970年正式开工,1976年全部建成移交,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比里姆博希,全长1860千米,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该项目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设计并组织施工,铁路穿越高山深谷、沼泽湖泊和茂密原始森林,全线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施工条件困难。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在工程修建及后来技术合作过程中,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宝贵生命。

中国还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物资和技术援助,为非洲国家培训了大批技术人员。据资料统计1985年至1999年年底,中国共培训了来自非洲46个国家的905名技术人员,培训专业涉及水稻种植、蔬菜栽培、综合养鱼、肉制品加工、中医针灸、农业机械、太阳能及气象预报等。自2000年以后,中国更加重视对非洲技术人员的培训,设立了“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在华举办了形式多样的非洲人才培训班,为非洲培训各类人员近7000名。中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倡导设立的“非洲能力建设基金”捐资,用于在非洲建设技术援助中心,并在多边技术培训(TCDC)项目下开办了近20个专门面向非洲的专业技术培训班。在中国接受培训的技术人员回国后,对于非洲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包括一些非洲国家领导人在内的许多高级人才都曾经在中国接受过培训。

非洲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集中的地方,中国在自己还不富裕的情况下,慷慨解囊,伸出援手,令非洲国家感动,令世界赞叹,中国也在援助这些国家的行动中,向世界展示了对外开放的姿态。援助非洲的行动不断深入,力度不断增大,内容不断丰富,时间不断延长,将中国的友好形象深深扎根于非洲人民心中,为后来更广泛的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3.3.5 拓展国际关系推动对外开放

新中国积极拓展国际关系,发展睦邻友好,赢得世界尊重,打开了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大门,中国与世界各个友好国家的外交关系日益稳固,外交活动日益活跃,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1955年,于万隆会议,中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年底至1964年年初,周恩来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1974年,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1988年,邓小平又率先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2000年7月6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一是维护和平、反对武力;二是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三是自主选择、求同存异;四是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在遵守“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开展国际交往,拓展外交关系,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国外,建立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不断增多。发展睦邻友好,实施睦邻、安邻、友好往来外交政策,先后与朝鲜、越南、泰国、蒙古国、巴基斯坦等边境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增进相互了解,开展各种经济、文化等交流,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不断增多。到1978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到105个国家[3],遍布世界各地。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高票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这是一个值得中国和世界纪念的日子。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胜利通过了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表决结果一出,众人起立,热烈鼓掌。出席联大的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他独特的仰面大笑被记者抓拍,照片被称为“乔的笑”,此照片发表后,拍摄者还获得了“普利策奖”。

联合国需要中国。联合国是以普遍性为特点的,不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不在联合国里,联合国有什么普遍性可言?世界面临众多问题,需要联合国发挥作用。如果联合国缺少中国,显然在应对世界上大问题时缺少了有力支撑。

中国也需要联合国。毛泽东早就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联合国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如果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没有得到恢复,又怎么说得上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71年7月9日—11日,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7月9日凌晨4时30分,基辛格一行到达北京,周恩来派叶剑英等人到机场迎接。基辛格访问的两个任务是商谈尼克松访华日期及准备工作,为尼克松进行预备性会谈。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华。中美两国政府于2月27日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并于28日发表。《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政府经过20多年的对抗,开始向关系正常化方向发展,为两国建交奠定了基础。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联合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保留与台湾的文化、商务等方面非官方关系。美国告诉台湾当局,自1979年1月1日起,美国终止美台“外交关系”;与此同时,也将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撤出驻台美军及军事机构。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并于3月1日互派大使,建立大使馆,结束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同世界上最发达国家将近三十年的不正常状态。中美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