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改革区域管理体制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尚未出台一部以实现区域总体战略、缩小区域差距为目标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法。发展规划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文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一些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市场作用发生了扭曲。

(一)改革区域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尚未出台一部以实现区域总体战略、缩小区域差距为目标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法。这意味着中央对区域经济的调控方向、范围、权限等重大问题不能以法律形式得到明确规定,使得区域管理工作因缺乏法律依据而出现职能模糊、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同时,这也造成各区域因缺乏法律统领而在发展中产生无序竞争。因此,首先要加快区域立法步伐。尽快在国家基本法层面出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阐明国家在区域发展方面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战略、主要思路等重大原则性问题;明确区域规划应有的法律地位,明确各级政府在区域发展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其次,要依法改革区域管理体制。成立国家层面专门负责区域发展的部门,其主要职能在于组织、制定和实施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指导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工作,协调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各行政区成立专门的对应机构,负责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重大规划在本区域的实施,并指导和协调本地区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再次,创造条件让省级以下政府参与区域发展管理,将区域发展管理体制由等级式管理转向参与式管理。目前,我国实行的等级式区域发展管理体制不允许省级以下政府参与国家区域政策的制定,而国家的区域政策也只有通过省级政府才能得以落实,这使得切合实际的区域政策难以制定和有效执行。因此,要让省级以下政府更多地参与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二)细分优化区域格局

“十二五”期间,我国继续按照“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的总体战略来推进区域发展。但是各个板块内部差异巨大,空间范围广阔,导致具体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针对性较差,这要求对现有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进行细分优化,根据各个区域内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育区域内部增长极。根据我国各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资源优势、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等因素将四大板块进行细分,统筹内部人口分布、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城乡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继续推进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经济区、城市群(带)等重点区域的发展,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逐步从增长极集聚向增长轴扩散,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恰当发挥政府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愈来愈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是仅靠市场并不足以保证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第一,要集中区域政策的作用对象。区域政策虽然作用重要,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即其作用范围并非无限的。现阶段,我国区域政策尚未形成体系,较为凌乱,目标不够集中。未来,要根据“十三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大要求,明确区域政策的作用范围,集中区域政策的作用对象。第二,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效的交通系统、高速的通信网络和稳定的能源供给等条件是良好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投资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和不可忽视的间接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拉近了区域之间的距离,加剧了区域之间在产业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进而创造了提高区域经济运行效率的可能性。应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持欠发达区域发展的优先领域,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能带来发展绩效的地方。第三,增强区域发展规划的可行性。发展规划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文件。我国向来重视发展规划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需要进一步扩大参与规划制定的涉及面,制定更具可操作性的规划。

(四)系统设计区域政策

区域政策必须兼顾各利益攸关方的利益,否则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因此区域政策必须进行系统地设计。第一,系统设计区域政策必须正确处理政策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关系。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政策的统一,否则容易造成发展环境的不公,引致各地竞相争取相关优惠政策,进而损害政策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但同时各个区域具体情况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要求政策具有差异性,否则就会抑制各区域发展的积极性,难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可见,我国的区域政策必须满足统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证关系。第二,系统设计区域政策必须处理好政策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政策应当在相当时期内保持稳定,否则会打乱经济预期,诱发短期行为,不利于各区域的长远发展。同时,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政策必须具有灵活性。稳定性和灵活性是区域政策效力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第三,系统设计区域政策必须处理好政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系统设计区域政策要在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运行环境的新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制定新的政策。处理好区域政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也有助于区域经济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五)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但是市场作用的发挥是以一定的体制框架为前提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一些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市场作用发生了扭曲。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更加注重基础性制度的建设,为市场正确发挥作用奠定基础。第一,要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第二,完善资源管理体制,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明确资源要素的产权归属,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反映资源稀缺性、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代价的资源价格体系与价格形成机制,逐渐排除各级政府对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的不合理干预。完善征地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通过价格机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解除制度障碍,为生产要素的流动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改革户籍制度,扩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废止各地对外地劳动力就业的各种歧视性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废止妨碍资本流动的各种行政性规定,促使资本流向追求更高的回报率。第四,打破现有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区域经济利益共享机制,打造区域合作平台,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构,逐步形成制度性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健全区域中介服务体系,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国内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书目:

1.王一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

2.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中国区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

4.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

5.张军扩、侯永志:《中国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

6.张学良:《2014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人民出版社,2014年。

7.刘乃全、刘学华、赵丽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演变——基于改革开放30年时序变动的特征分析》,《财经研究》,2008年第11期。

8.潘文卿、李子奈:《三大增长极对中国内陆地区经济的外溢性影响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9.俞建群:《“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探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10.丁任重、陈姝兴:《大区域协调: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趋向分析——兼论区域经济政策“碎片化”现象》,《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5期。

11.祁京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面临问题》,《财经界》,2015年第5期。

思考题:

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演变过程。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5.谈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