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持构想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持构想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政策策略第一,提高碳减排技术的战略地位,将其置于与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能源结构相同的高度。我国目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已经涉及农业、工业、交通、建筑等诸多领域,但是仍然有一些领域处于政策缺位状态。3.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4.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政策策略

第一,提高碳减排技术的战略地位,将其置于与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能源结构相同的高度。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两大战略分别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能源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增加使得我国面临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巨大压力。因此,我国需要加大促进低碳技术发展的力度。此外,我国现实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煤炭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能源消费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因此煤炭的低碳化利用技术对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需要建立反映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的制度体系,进而刺激低碳技术的发展,并建立专门的基金支持碳吸收和碳封存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低碳技术促进政策与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能源结构的政策具有相关性,甚至存在交叉,但后二者并不能包含全部低碳技术促进政策。

第二,注重发展低碳经济政策与其他经济社会政策的有效统一。在温室气体减排与其他公共政策目标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加强政策之间的一体化规制实现最佳的政策效果。例如,可以将节能减排指标的地区分配与我国地区和个人之间发展和收入不平衡的问题结合起来,坚持“确保生存排放,限制奢侈排放”的原则,将减排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对于消费领域,应当以碳足迹测算为依据,对碳足迹高的产品征收较高的环境税,进而有利于保障基本的碳排放需求。再如,提高建筑质量、注重长远规划、谨慎拆迁的社会政策,一方面可以避免许多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因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气体排放增长问题。此外,可以尝试将温室气体排放社会成本内部化的基本政策,这对长期温室气体减排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这个方面在我国尚为空白领域。

(二)政策手段

我国在构筑减排温室气体、发展低碳经济的宏观政策体系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是可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实践政策、措施却相对滞后。当前,我国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主要集中在行政调控手段,诸如节能目标的责任考核、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考核、能效标识和限额等,以及税费等市场调控措施。但是调动企业自愿报告、自愿减排温室气体的鼓励性措施、社会性合作的调控、监督措施却几乎空白。

因此,政策手段上,需要注重对命令强制式控制手段进行改造,引入引导温室气体减排的经济手段和社会手段,把命令式政策与自愿性政策、控制式手段与经济手段进行组合,在保障政策手段效能的同时,使其更具有弹性和灵活性。

(三)政策领域

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重要领域的积极配合,可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是一个涉及各领域、各行业的综合性政策体系。我国目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已经涉及农业、工业、交通、建筑等诸多领域,但是仍然有一些领域处于政策缺位状态。例如,社会领域的低碳政策仍不到位,林业碳汇交易和补偿制度的缺位等。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是生产领域的问题,更涉及消费领域和社会领域。我国居民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和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意识的缺失使得我国有必要在消费领域出台更具体性的规则或政策。应该让社会公众了解并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抑制奢侈消费。我国需要构建社会领域的低碳发展理念——存量型社会,即在基础设施和建筑修建等资源消耗较高的领域充分考虑几代人的可持续利用。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逐渐形成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和机制。

(四)政策执行保障和监督

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需要组织保障和监督。目前我国已经在国家层面建立了节能减排气候变化应对领导小组和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机构。相对而言,地方层面的组织保障仍存在不配套和不规范的情况,需要不断补充、构建和完善。

近年来,在推行低碳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过程中,我国已形成限批制度、挂牌督办制度、考核及问责制度、约谈制度等一系列相对成熟的制度体系。然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外部监督体系的构建并不完善,例如信息公开制度、公开听证制度、公益诉讼制度等尚处于缺位状态。为了提高低碳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应当在温室气体减排信息的公开、重大项目立项的公开听证、允许公民或环保团体就行政不作为提起公益诉讼等方面积极构建外部监督体系。

参考书目:

1.蔡林海:《低碳经济大格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

3.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革命》,研究出版社,2010年。

4.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年。

5.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2)》,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年。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一五”期间至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基本任务、前景展望和政策取向》,《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1期。

7.冯相昭、邹骥:《中国CO2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3期。

8.周宏春:《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第8期。

9.于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10.景思江、张露:《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现实考量和发展方向》,《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11.刘兰翠:《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中国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2.曹德明等:《“中国已有相关法律与应对气候变化内容分析”课题中期报告:中国已有相关法律与应对气候变化内容分析》,2011年。

思考题:

1.谈谈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关系。

2.简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3.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

4.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注释】

[1]数据来源:依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2]数据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一五’期间至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基本任务、前景展望和政策取向”报告。

[3]gce/(kW·h)代表发电标准煤耗;gce,代表克标准煤;kW·h代表千瓦时。

[4]数据来源:能源观察网http:/www.chinaero.com.cn/,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数据2000年以前为9大电力公司供电热效率,2001年以后为10大电力公司发电热效率。

[5]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6]数据来源:BP Statit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7]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8]数据来源:《国际金融报》,2010年9月15日,第9版。

[9]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10]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