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现代化的矛盾与出路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凸显三大优势:
(一)资源优势
一是国内市场广阔,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主导产业的选择余地较之其他国家更大;二是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本积累的前景看好,潜力巨大;三是我国较高的储蓄率可以为投资的增长提供充裕的资金来源。
(二)制度优势
我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支撑和保证。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赶超式发展提供先进的制度支撑。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中国现代化的自主选择和对外开放中的自主性,既接受外援而又不受国际资本的控制。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越性,具有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很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和对市场经济弊端的矫治能力。此外,它在现代化高速推进时,能够长期维持一种有利于实现公平的社会福利方式和稳定机制。这样,社会主义制度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贫穷落后和后发国家的许多劣势,能够以一种更全面(效率与公平、稳定与发展、秩序与自主的统一)、更便捷(超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超越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阶段)的方式实现现代化。
(三)后发国家的优势
首先,先发国家的现代化演进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它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是在外力推动下并在短期内实现的,它带有欠稳定性、欠协调性特征。而当代中国的现代化于19世纪中叶启动,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艰难历程后,今天已表现出主动、自觉、创造性特征,既有先发国家的现状作参照,又有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因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前车之鉴和“跳板优势”加速现代化进程。
其次,先发国家更容易进入下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一般认为,发达国家在进一步发展时比发展中国家更加容易。事实上,由于既得利益的存在,固有的制度阻力会制约发达国家进入下一阶段的决心。目前,国际范围内的资源危机导致存在着一个由大量耗用不可再生资源向使用可再生或可重复使用资源转变的历史性契机。后发国家倘能充分利用这个转变的契机,优先发展那些使用可再生或可重复利用资源的工业,就能为迅速、平稳地进入下一阶段,实现赶超式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