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旅游产业战略的发展历程

我国旅游产业战略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指导区域旅游规划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旅游规划在我国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综观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历程, 战略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而且, 最终旅游规划的发展方向及战略目标的制定、 开发措施的拟订、 旅游产品的决策更多的是以区域旅游资源为导向。

我国对现代旅游的研究起步于1979年, 改革开放政策加快了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 区域性的经济发展规划也开始涉及旅游, 规划中开始采用战略研究的方法进行环境分析。1986年, 我国政府正式确认旅游产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 国家旅游局也开始正式制订中国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将旅游产业的接待人数和创汇收入指标正式纳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标志着区域综合旅游规划的正式确立。 在此期间, 旅游规划在内容上、 规划方法上逐渐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互整合[23]。指导区域旅游规划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旅游规划在我国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综观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历程, 战略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 我国的旅游事业逐步从事业接待型转变为产业经济型, 以资源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 以区域分析为出发点, 提出区域开发与旅游等概念, 逐渐形成以地理学为理论依据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的研究理论。 区域旅游发展主要是依据当地旅游服务设施的发展条件, 以风景资源等为基础, 确定旅游行为层次结构, 进而拟订相应的战略对策, 以便进一步扩大旅游市场, 由此可构造一个地区旅游发展战略的框架, 即旅游供给的一方。 而且, 最终旅游规划的发展方向及战略目标的制定、 开发措施的拟订、 旅游产品的决策更多的是以区域旅游资源为导向。 中央政府高度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采取了直接划拨住宿设施、 引进外资建设饭店、 进口旅游汽车等措施, 提升我国入境旅游的国际地位。 中央积极提出 “内外资并用” 的发展战略, 寻求市场化的道路, 引导及鼓励多方的旅游投资, 但整体上仍然具有较为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 旅游产业在此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及急剧变革时期, 也即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 以深圳建造的中华民俗文化村为代表的案例, 成功开启了旅游多元化的模式, 在此背景下单一依赖旅游资源的模式受到了质疑, 旅游界各研究学者开始重新思考原有的发展模式及传统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界也逐渐探讨适合目前市场经济的城市发展规划。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理论界认为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 并且认为与潜在的旅游需求相比现实的需求更为重要, 也逐渐开始预测地区的潜在旅游需求。 总之, 区域旅游规划逐渐转向旅游市场, 市场导向的旅游规划逐渐拓展了人们对旅游产品及旅游资源的认识, 特别是人们逐渐意识到开发人工旅游景点可获得高经济效益。 通过有效策划及建设适应市场的旅游产品, 可以实现旅游收益, 并且认为除了依靠自然资源, 人工旅游景点也会成为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这个阶段的旅游规划的主要思想是 “市场—资源” 相结合。

在此阶段, 政府也提出了 “国内抓建设, 海外抓促销” 的发展战略, 提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 积极发展国内旅游” 的思想, 不断推出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实施系列主题旅游促销等模式, 倡导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 旅游产业市场蓬勃发展, 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日渐突出, 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地时往往受到传统媒介及当地知名度的影响, 也就形成了以形象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 伴随着旅游规划的战略转移即逐渐由宏观区域的战略规划逐渐转向微观地区的项目创意设计, 对主体公园进行形象设计成为以形象为导向的旅游规划战略规划的首要模式, 随后该模式逐渐拓展到区域的旅游战略形象规划, 这一举动为促进旅游规划体系完善、 现代旅游战略规划思想发展均具有重要影响。

第四阶段: 即以产业整合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 继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 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旅游产业确定为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的首位, 旅游产业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且发展迅速。 产业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科学合理的规划理念进行指导。 国内各省市竞相开始在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旅游发展战略, 同时涉足空间布局的研究、 经济效益增长预测等, 将旅游产业的研究深入扩展到产业整合的新时期。国家旅游局于1999年年初颁布并试运行了旅游产业的相关条例 《旅游规划管理暂行条例》, 从内容体系上明确提出需要加入投入—产出的分析, 旅游产业需要在新的市场条件下整合产业内部结构、 配置新的资源, 实现旅游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促使旅游产业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高效益经营转变, 实现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同步增长[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