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中小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辽宁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1049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的60%以上。中小企业正在成为拉动辽宁高新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中小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提出以区域经济建设为契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设想。

中外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契机和优势,有效地发挥中小企业作用,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辽宁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经济发展思路,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际提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后,2008年将辽宁中部城市群确定为沈阳经济区。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突破辽西北”战略,成为辽宁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又一大亮点。随着辽宁区域经济板块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小企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中小企业是提高市场效率,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主力军

根据经济学的观点,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形态,而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之一是市场存在众多的企业。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保障,代表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但是中小企业具有产品和技术结构相对简单、应变能力强、经营灵活等特点,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所以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创造市场活力,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营造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对市场效率的提高和增强区域经济活力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中小企业是解决区域经济就业问题的主渠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失业、下岗、分流和优化组合出来的人员越来越多,加上农村涌现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使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我国国情,按照比较优势的理论,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劳动密集程度高,工资成本却普遍低于大企业,以同等的资金投入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据有关方面计算,以同样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创办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大企业的4倍多;以同样产值计算,小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为大型企业的1.9倍。目前,辽宁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1049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的60%以上。可见,中小企业为解决区域经济就业问题、稳定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小企业是解决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大都是成长于农村,在复杂变化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来,他们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飞跃发展。从全国看,排在前20名的民营农牧企业的年销售收入总和超过1000亿元,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有58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00多家,市、县级的龙头企业近万家,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目前,辽宁省大连市已经形成了以獐子岛渔业为代表的水产品加工集群;以华农豆业、连王油脂为代表的油脂加工集群;以海升果业、源通果汁为代表的水果加工集群;以天宝为代表的蔬菜加工集群;以韩伟和大成为代表的肉蛋加工集群。这五大集群的经济总量占大连市农产品加工业的95%以上,对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是拉动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方面,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并做出突出贡献。在美国,70%以上的专利是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的,其平均创新能力是大企业的2倍以上。数据显示我国专利技术的65%、技术创新的75%以上,新产品的80%是中小企业所创造的。中小企业正在成为拉动辽宁高新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二、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与不足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但是相对大企业,中小企业是一个弱势群体,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一直是困扰着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在辽宁的西北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虽然辽宁省委、省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得到了一些缓解,但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尚不到位,融资、信用担保等政策性金融体系建设滞后,担保实力不足,缺乏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使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还单一,绝大部分仍是依赖银行贷款。由于中小型企业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的能力有限,企业又达不到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要求,从而也难于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因而导致中小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受到影响。

(二)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遭受不平等的待遇

虽然政策规定一般性竞争领域允许中小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站在统一起跑线上竞争。但是,市场准入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体制性障碍,相关准入政策在具体的操作中没有形成标准化和统一化,没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没有做到一视同仁,一些部门对中小民营企业还存在“唯成分论”,以致在具体工作上或有意或无意或直接或间接地限制中小民营企业,致使中小企业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发展空间有限,合法利益没有得到保护,影响中小企业投身区域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区域经济增加了生机。但是还远不够。例如,“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28%,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项目只占全省的9.6%。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主文化程度不高,目光短浅,缺乏科技创新的战略远见和创新动力。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专项经费投向偏少,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支撑,缺乏信息共享机制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竞争力、品牌竞争力难以形成较强的优势,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四)管理模式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

由于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仍然实行传统式、家族式管理,企业从老板、管理层、中层领导,甚至是基层领导都存在一定的血缘关系或者是亲戚关系;家族自成一统,排斥外族人才,而且大部分管理者观念陈旧、知识匮乏,个人在企业管理中随意性比较严重,缺乏创新思想,加之粗放和原始化的管理,进行家族化的指挥,导致一些中小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资源难以优化配置,获得核心竞争力。同时中小企业在工资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与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难以吸引到高素质人才。

三、基于辽宁区域发展战略的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基于辽宁区域发展战略的中小企业发展对策要以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契机,充分利用区域在沿海岸线、土地资源、产业等方面优势,依托腹地的支撑,创造条件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从而实现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契机,加速中小企业成长

当前辽宁正在实施“五点一线”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新战略,并已集聚形成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中小企业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区域在资源、产业以及其他与产业相关的各种比较优势,围绕三大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和服务业,深化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和技术集聚,尤其是对区域经济振兴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集群,利用中小企业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推动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政府扶持,使之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小企业要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做贡献,离不开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作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更新观念,在相关政策、制度、法律、管理等方面放宽、放活,给予倾斜和强有力的政策法律保障;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简化手续,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和体制环境及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中小企业自觉地投身到区域经济建设中并发挥积极的作用,使之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首先,利用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商业银行贷款向中小企业倾斜,下放信贷权限、简化审贷流程,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其次,尽快建立一批针对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或非银行的中小金融机构,专门为中小型企业服务,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机会。

再次,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和观念,构建区域性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

最后,对产品销路市场前景好、技术创新能力强、效益好、扩张要求强烈的中小企业,政府应创造条件,积极开拓适合中小企业特征的直接融资渠道,满足其合理的资金需求,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者,勇于开拓创新,尤其在带动农民致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龙头企业数量少,仅仅依靠龙头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对实力较强、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产品对路前景好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做大做强。利用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辐射等作用,延长企业的产业链,密切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链接,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或采购系统,一方面依据自身的特点,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拓展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紧紧依托龙头企业和产业链的优势快速发展和壮大。

(五)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经济科技实力

中小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必须依靠不断开发高新技术,以保持独特的竞争力。政府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对区域经济有直接影响的重大技术创新给予一定奖励,鼓励中小企业在经营上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其次,加快建设区域“产学研”合作平台,增加企业、政府及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姻,提高科技攻关能力。最后,创造各项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引进和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优势产业集聚人才、重点项目吸引人才的发展模式,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区域经济科技实力,实现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