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宏观非瓦尔拉斯均衡分析

宏观非瓦尔拉斯均衡分析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两个市场非均衡的四种组合巴罗和格罗斯曼等人上述微观非均衡分析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宏观非均衡模型。凯恩斯失业理论很容易用微观非均衡经济分析加以说明。用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来分析这种失业现象时,依然可以应用在前面所阐述的关于家庭和企业的微观经济分析的结论。

两个市场非均衡的四种组合

巴罗和格罗斯曼等人上述微观非均衡分析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宏观非均衡模型。他们两人在《收入和就业的一般非均衡模型》一文中通过对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统一起来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一个过度需求和过度供给条件下的宏观非均衡模型。马林沃德(E.Malinvaud)沿着巴罗和格罗斯曼研究的思路,更明确地考察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各种非均衡状况的组合,将古典失业理论、凯恩斯失业理论、抑制性通货膨胀理论等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

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各有三种状态:均衡、超额供给、超额需求。两个市场的非均衡组合共有四种状况:

第一种状况:商品市场超额供给、劳动市场超额供给;

第二种状况:商品市场超额需求、劳动市场超额供给;

第三种状况:商品市场超额需求、劳动市场超额需求;

第四种状况:商品市场超额供给、劳动市场超额需求。

凯恩斯失业理论模型

凯恩斯失业理论所反映的就是上述第一种状况:两个市场都出现了超额供给。这一种状况的直观含义是:商品市场上超额供给反映了对商品的需求不足,即商品卖不出去;劳动市场上的超额供给反映了对劳动的需求不足,即劳动者虽有工作的意愿但却难以找到工作。工厂中、商店里的商品堆积如山,与此同时,社会失业率极高,这种状况就是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出现的大萧条的情景。正是这种大萧条的悲惨状况促使凯恩斯反思古典经济理论的不足并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因此这种状况可命名为凯恩斯失业理论模型。

凯恩斯失业理论很容易用微观非均衡经济分析加以说明。先根据帕廷金的研究,当商品市场存在超额供给即企业的商品有效供给小于意愿供给时,就会引起劳动市场上非自愿失业的产生,非自愿失业的存在表明了劳动市场存在着超额供给;再根据克洛尔的研究,当劳动市场上存在着超额供给即家庭所实现的有效劳动供给小于意愿供给时,根据双重决策规则,家庭就会减少在商品市场上的购买,他们对商品的有效需求小于意愿需求;反之对企业而言,即为商品的有效供给小于意愿供给。这就是第一种状况所描述的凯恩斯失业理论模型。

古典失业理论模型

古典失业理论模型反映的是第二种状况,即商品市场存在超额需求、劳动市场存在超额供给。这种状况的直观含义就是商品市场非常景气,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生产企业不用担心它们的商品销售不出去,消费者的意愿需求超过了企业的商品供给,从而实现的有效需求小于其意愿需求;同时在劳动市场上存在着失业,家庭的劳动供给大于企业对劳动的需求。

之所以将这种状况称为古典失业理论反映的情形,原因在于这种失业产生的原因符合古典理论的观点——过高的真实工资导致了失业的产生。因为真实工资过高,对企业而言,这会增加它们的生产成本,所以对劳动的需求减少,但对家庭而言,很高的真实工资使它们的闲暇成本提高,会使家庭增加劳动供给。这样,在劳动市场上劳动的供给增加而对劳动的需求减少,就会产生失业的现象。在商品市场上,因为家庭有过高的工资收入,所以它们就拥有更大的购买力,和企业有限的供给比较起来,就会导致对商品的需求大于商品供给,即出现没有得到满足的超额需求。

用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来分析这种失业现象时,依然可以应用在前面所阐述的关于家庭和企业的微观经济分析的结论。那就是,家庭在劳动市场上不能按其意愿出售想提供的劳动量,在商品市场上不能满足它们根据意愿计划购买的商品数量;对企业而言,在商品市场上不担心商品的销售,在劳动市场上不担心难以雇佣到合适的工人,因此两个经济主体相比较,企业都处于“短边”,而家庭都处于“长边”,根据“短边原则”,有效商品供给和有效劳动需求的决定权都掌握在企业的手中。

抑制性通货膨胀模型

抑制性通货膨胀模型反映的是第三种状况,即两个市场都出现了超额需求。直观地说,它所描述的是这样一种情形:由于商品价格固定于一种低价,因此在商品市场上人们的意愿消费得不到满足,虽然持有货币,但却难以购买到自己计划数量的商品。整个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大于供给,但因为价格不能变动,这种超额需求并没有通过价格表现出来;如果价格可以自由灵活调整的话,超额需求的压力会使价格上升,以此来调节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在劳动市场上,由于劳动价格固定于一种低价,因此,企业的意愿劳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家庭对劳动的供给小于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如果在此处价格机制也可以起作用的话,那么企业就应当提高工资,吸引家庭提供更多的劳动,但是因为工资不能变动,这种超额需求难以得到缓解,也会长期存在。

用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可以这样来解释这种现象:当家庭在商品市场上的有效需求小于意愿需求,并且持有货币却无物可购时,它们的选择之一就是减少劳动供给,或将劳动的收入储蓄起来;同样对企业而言,当它们对劳动的投入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它们也只能选择减少生产数量,使商品的有效供给低于意愿的水平。这样一种经济状况和凯恩斯失业理论模型中所描述的恰恰相反,凯恩斯经济中最大的问题是“需求不足”,而这种经济的最大问题是“需求饥渴”。因为价格刚性的存在,这种经济中的需求饥渴不能够通过价格表现出来,只能采取被迫储蓄或减少劳动时间增加闲暇等方式来表现。这些方式并没有消除这一问题,只是将之抑制了起来,通货膨胀的压力时时处处存在。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价格闯关”时就经历了这种抑制性通货膨胀的释放过程。

关于商品市场存在超额供给、劳动市场存在超额需求的第四种状况,一般而言,这种情况不会产生,原因是,当商品市场存在超额供给时,企业的商品供给超过了家庭对商品的需求,这个时候,企业的理性选择是压缩生产,减雇工人,而不是继续增加投入来生产更多的商品,所以第四种组合是有内在矛盾的。为此就不再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