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经济理论

国际经济理论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购买力平价说瑞典学派在国际经济方面最著名的理论是卡赛尔的购买力平价说和赫克歇尔以及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该国货币量减少使物价下跌,出口增加,国际收支改善,该货币就会升值。这种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说明,汇率变动要和各国物价水平变动相符合。

购买力平价说

瑞典学派在国际经济方面最著名的理论是卡赛尔的购买力平价说和赫克歇尔以及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

购买力平价说是一种汇率决定理论。在金本位时代,各国汇率的变动会自动得到调节。如果一国货币的汇率由于某种原因上升即该货币贬值时,由于货币有一定含金量,故黄金就会自动流出。该国货币量减少使物价下跌,出口增加,国际收支改善,该货币就会升值。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金本位崩溃而消失。大战中各国大量发行纸币以筹措经费,纸币和黄金不再挂钩,各国货币比价走向浮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汇率决定于什么?

1922年,卡赛尔在《1914年以来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提出,确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比价的,是本国货币在国内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与他国货币在他国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之间的比值,亦即各国通货的内部购买力之商,是确定各国货币间汇率的基础。这种以购买力平价确定汇率的理论,又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说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说两种。

绝对购买力平价,指在不考虑物价变动条件下,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内的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的比值。由于货币购买力与物价水平成反比,因此,汇率可由两国物价的绝对水平的比率来决定。若用Pa和Pb代表A、B两国物价水平,则购买力绝对平价公式是S=Pa/Pb

相对购买力平价,指考虑物价上涨因素,以各自物价指数比值来确定两国货币比值,或如卡赛尔所说,在两国都发生通货膨胀情况下,新标准的汇率等于汇率乘以两国通胀率之商。若以S0表示旧汇率,Pat、Pa0和Pbt、Pb0分别表示A国和B国在报告期和基期的物价水平(指数),则新汇率St=S0。这种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说明,汇率变动要和各国物价水平变动相符合。如果A国通胀率高于B国,则A国的汇率要上升,即A国货币相比B国而言要贬值,或者说B国一单位货币要换更多A国货币。

卡赛尔也提出,除购买力外,其他一些因素,如外汇投机、政府干预、货币流动以及人们的预期等,也都会影响汇率,但决定性因素还是购买力水平。

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后,立即受到广泛注意,批判意见也甚多,尤其这种理论难以说明汇率的短期波动。但从汇率决定的长期趋势看,这种理论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H-O模型

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发表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提出了一种国际贸易新理论,这就是资源禀赋说。由于这种理论的巨大贡献,俄林还和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ames Edward Meade,1907—1995)一起荣获197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俄林很坦率地说,他的这一理论是受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启示,是在老师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这一理论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这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继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和约·穆勒的“国际需求方程式”决定贸易原因和条件的原理以来的一大发展。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F.Heckscher,1989—1953)发表了《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提出了这样一个论点:国与国发生贸易的必要条件,是贸易商品的成本(含运输)差异,而成本差异又取决于各国拥有的生产资源(要素禀赋)的相对丰饶程度。因此,贸易形式不是取决于李嘉图所谓的比较成本,而是取决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一国将输出相对廉价的商品,而进口相对昂贵的商品。若贸易国需求相同,贸易发生的唯一因素就是成本差异,即一国将输出需要使用大量其相对丰裕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物品,而进口需要使用大量其相对稀少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物品。

在赫克歇尔论文启示下,俄林把生产要素禀赋观念嵌入由瓦尔拉斯首创、由卡赛尔加工发展的一般均衡价格体系中,建立了一个贸易形式和贸易条件的理论框架。他指出,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某些商品在某一地区生产要比在另一地区便宜。在每一个地区,出口品中包含着该地区比在其他地区拥有的较便宜的相对大量的生产要素,而进口别的地区能较便宜地生产的商品。简言之,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昂贵生产要素的商品,而出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便宜生产要素的商品。可见,俄林的观点不同于李嘉图、约·穆勒甚至马歇尔,因为他们认为相互贸易的产品之所以在各国有不同成本和价格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差异,而俄林认为,即使生产力水平相等从而要素利用效率相同,也会产生供给价格的差异。这是因为:第一,各国要素禀赋不同,例如,一些发达国家资本多,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力多,从而资本和劳动的价格在各国不一样;第二,各种产品生产上所需要的要素比例不同,有的产品是需要大量资本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有的产品是需要大量劳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有丰富资本的国家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丰富劳动的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都会比较便宜,然后相互交换,就会带来利益。这样,国际贸易就能使生产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最优配置。尽管生产要素在各国间难以自由流动(尤其像土地、劳动力等)从而无法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但通过商品的国际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这一不足,使要素的利用比在闭关自守状态下得到更好利用,各国会得到更多产品,各国的要素价格也会提高。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补充和发展了俄林的理论,提出,通过以各自丰裕的要素密集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自由流动,实际上会消除各国因要素禀赋差异而带来的要素价格的差别。比方说,甲国原来资本多而劳力少,因此利率低而工资高,乙国资本少而劳力多,因此利率高而工资低。通过贸易,甲国专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乙国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大大提高了对甲国资本和乙国劳动的需求,甲国利率和乙国工资因此大大提高,结果使各国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这样一种认为自由贸易会使各国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理论,后来被称为赫—俄—萨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