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进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自然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居世界各国自然资源赋存总量前列,但因人口众多,导致人均占有量在世界各国排序中居后。当前,中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循环经济为实现可持续增长提供了“节约”的理念与措施。

中国自然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居世界各国自然资源赋存总量前列,但因人口众多,导致人均占有量在世界各国排序中居后。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9.7%。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成为制约重化工业阶段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

中国同时又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投入产出比最低的国家之一。1949年以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过低,每新增1单位的GDP要比世界平均水平多消耗3倍以上、比日本多消耗13倍以上的能源。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八个行业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短短3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如此快的发展速度,使国内不可再生资源已经捉襟见肘。中国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2.3%,天然气占1%,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中国已经无法再单纯依靠本身的资源来支撑经济增长。2003年,中国工业消耗的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纷纷创下新高:铁矿石36.2%、氧化铝47.55%、天然橡胶68.24%。现在中国许多大宗消费的战略性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已经很高。

和资源耗竭相对应的,是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当前,中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从理论上看,一个区域内的环境容量是在环境与人工两方面净化作用下,对一定时期内的废弃与排放进行分解、消化和吸收的能力,也就是环境再造能力。但中国却要超过这个能力数倍,以至于在很多地方,已经完全丧失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工的净化能力。

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中国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 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 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从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消耗的历史规律来看,纵观已经或者大体完成工业化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都是靠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来首先获得经济的高增长。只是到了临近后工业化时期,大约在人均收入8 000—10 000美元的阶段,经济增长才逐渐由高消耗、高污染过渡到依靠经济力量对环境实行治理,从而降低单位增长的环境污染,同时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从而降低单位增长的资源消耗。但对于正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而言,即使全世界的初级资源都用来支持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也无法支持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20%的中国达到哪怕只有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更何况其他与中国处于大致相同发展水平的人口大国(如印度等)和仍然处于未开发阶段的广大非工业区也在全面推进工业化。

循环经济为实现可持续增长提供了“节约”的理念与措施。例如,遵循3R原则实现资源的“回用”、“再用”和“减量”,从而达到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无疑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最佳选择。为此,必须摆脱和抛弃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寻求经济增长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道路,以谋求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约束之间的协调与和谐。

尽管发达国家都经过了“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补偿”的传统工业化之路,但中国目前工业化进程所面临的环境与先发国家有所不同。中国可以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利用发达国家先进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再用等技术,结合中国自身资源与环境状况,争取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 000—4 000美元的阶段,就能够实现“边发展、边治理,边消耗、边补偿”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容量相适应、与资源供给相协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