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筑企业的优势要素

建筑企业的优势要素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_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 2.3.1 比较优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首次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此后不久,另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可以说,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作为竞争力研究的重要的理论渊源,对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成为对后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最大的理论之一。

2.3.1 比较优势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首次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此后不久,另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是两者的不利程度是有所差别的,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劣势要小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根据他的理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也就是比较优势)是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一个国家应专门生产那些自己具有较高生产率的商品,而去交换那些自己具有较低生产率的商品。其核心观点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原则。李嘉图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竞争力概念,也没有说明一国的比较优势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已经指出生产技术的差别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在生产技术上处于最有利地位的产业,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及其产品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可以说,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作为竞争力研究的重要的理论渊源,对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成为对后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最大的理论之一。

进入20世纪后,由于李嘉图理论中的一些严格假定不再适合于国际贸易的新变化,陆续有学者针对李嘉图理论中的一些假定不符合现实、不再适用于国际贸易的新变化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发展了比较优势学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与赫克歇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他的观点,提出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即H-O模型。他们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他们认为,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因此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利用其充裕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的产生。每个国家最终将出口能利用其充裕生产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这些理论都与一国的资源禀赋相关。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有两个角度的考察: 一是资源禀赋的产品的比较优势,即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二是资源禀赋成本的比较优势,即劳动和资源的低成本优势。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古典比较优势理论描述主要从静态比较,当加入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后,该理论就明显过时,此后,比较优势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弗农、克鲁格曼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动态角度拓展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范畴。弗农指出,生产要素不仅包括资本和劳动,而且还包括自然资源、生产技术的动态变化等,认为生产要素及其动态变化的地区差异是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静态比较优势论到动态比较优势论都阐明了一国相对于他国具有的生产要素上的比较优势,而生产要素条件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比较优势论显然是制造业竞争力研究中重要的理论渊源。

总之,比较优势是指某一地区产业在生产要素占有及管理方面与其他地区产业相比较所具有的优势。该理论的实践意义是论证了国家间产业分工与产业互补的合理性。缺陷在于生产要素仅限于土地、劳动、资本等有形资源要素上,没有考虑知识、技术、商誉等后天要素的重要影响,不能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日本等国的产业在无资源禀赋优势的条件下,却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