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分类的标准

产业分类的标准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分类的标准_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 2.1.2 产业分类的标准产业分类主要是分析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活动和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变动状况,从而考察产业组织中的各产业间数量比率和关联关系。产业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三次产业分类法、标准分类法和生产要素分类法。

2.1.2 产业分类的标准

产业分类主要是分析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活动和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变动状况,从而考察产业组织中的各产业间数量比率和关联关系。人们为了满足不同需要而根据产业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特征将企业的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分成不同的集合。因此,产业研究和分析目的不同,产业的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产业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三次产业分类法、标准分类法和生产要素分类法(1)

一、 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它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他在1935年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及其分类依据。他认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初级生产阶段,人类的主要活动是农业和畜牧业;第二阶段始于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纺织、钢铁及机器等制造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第三阶段萌芽于20世纪初,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商业、旅游、运输、贸易、娱乐文化艺术、教育、科研和政府的活动中。欧、美、澳的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率先进入第三阶段。相应地,费歇尔将处于第一发展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处于第二发展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二产业,处于第三发展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三产业。但是,费歇尔没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三次产业分类法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但各国在实际应用上的具体划分标准还不完全一致,与费歇尔的分类依据有较大出入。今天,三次产业分类法更多地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为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大类: 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为第一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生产部门为第二产业,从第一、第二产业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为第三产业。根据这一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指广义上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第二产业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煤气、电力、供水等;第三产业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运输业、通讯业、仓储业、商业贸易、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饮食业、文化、教育、科学、新闻等。这种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探讨一种新的更适合的产业分类法已迫在眉睫。但由于它的实用性,它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和产业研究部门仍广泛采用这种分类方法。

二、 标准产业分类法

标准产业分类法是为统一国民统计口径而由权威部门制定和颁布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

(1) 国家标准分类法。国家标准分类法是指一国(或一地)政府为了统一该国(或该地)产业经济研究的统计和分析口径,以便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并根据该国(或该地)的实际而编制和颁布的划分产业的一种国家标准。它的特征主要有五点: 第一,它由一国或一地的政府或其技术标准管理部门编制和颁布,而不是由个人或产业研究机构自己编制的,因而具有整体性、广泛性和权威性的特征;第二,它是一国或一地的国家标准,在运用上具有强制性和代表性;第三,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为了统一统计口径和分析口径,以便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第四,它具有特殊性,它是针对一国或一地的具体实际编制的,只适用于该国或该地的产业分类,其他国家只能参考和借鉴;第五,它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比较能反映该国或该地的产业发展和变化情况,也比较能适应其产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

我国也有自己的对产业进行科学分类的国家标准,即由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它把全部的国民经济划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

(2) 国际标准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是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于1971年编制和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实际上同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一致的,且比后者更细致。它同三次产业分类法保持着稳定的相关联系,其分类的大项很容易组合成三个部分,因而同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三次产业相对应。联合国1971年颁布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大、中、小、细四个层次,并规定了相应的统计编码。它先将全部经济活动分成10个大项,再将各个大项细分为若干个中项,然后将各个中项细分为若干个小项,最后将各个小项细分为若干个细项。

三、 生产要素分类法

生产要素分类法就是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的方法,即以生产要素集约程度的不同作为标准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任何种类的经济活动都要投入一定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劳动、知识等。由于不同种类的产品其原料构成不同、技术要求不同、特征不同、性能不同,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重也不同。因此,不同种类对各种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也不同。根据所需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比重和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依赖程度,全部生产部门可以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三类。

这类分类法的优点表现在: (1) 它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知识密集型产业占的比重越大,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的比重越大,那么,该国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2) 它反映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转变到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再过渡到知识密集型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该方法有利于一国根据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 (3) 有利于研究产业之间对生产要素依赖程度的差异,从而有利于制定经济发展战略。

但是,生产要素分类法也有其局限性,它的划分界限比较模糊,因此,比较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