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外的实践

国外的实践

时间:2023-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外的实践_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 1.2.1 国外的实践最早研究产业竞争力的国家是美国,它从20世纪80年初就已开始。此后每年分专题提交一份《欧洲产业竞争力》报告。日本向来对产业竞争力十分重视。与此相关的是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对产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1.2.1 国外的实践

最早研究产业竞争力的国家是美国,它从20世纪80年初就已开始。其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在产业发展中的霸主地位遭到来自日本、西欧等国家的有力挑战,而且节节败北。汽车业方面,1980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年产1000万辆,而美国仅产800万辆;钢铁方面,在日本、西欧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有力竞争下,美国钢铁业于70年代末开始陷入严重危机,1979年11月其最大的钢铁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关闭16家钢铁厂。1982年和1983年全国钢铁业共亏损67亿美元。从1978年起,美国劳动生产率也连年下降,1979年下降1.2%,1980年再下降0.3%,从而导致美国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下降,从1981年起外贸逆差逐年增大,1987年竟高达1405亿美元。一些传统重要产业竞争优势的丧失,致使美国朝野深为不安。1979年美国总统签署的贸易协定(草案)规定: 总统应向国会报告有关影响厂商在世界市场上竞争能力的因素,以及增强美国竞争能力的政策。1983年6月里根总统任命了一个来自官、产、学界30个成员组成的“工业竞争能力总统委员会”,并于1985年1月提出了题为《全球竞争: 新的现实》的报告。1987年初第100届美国国会又成立了由国会两党150名议员组成的“竞争能力委员会”,试图通过立法增强美国的产业竞争力。

与此同时,在政府的推动下,民间科研机构和学者也开展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从1980年到1990年连续出版了四本专著: 《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全球产业中的竞争》和《国家竞争优势》,在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马萨诸塞·勒威尔大学(UML)成立了“工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成立了“企业与政府研究中心”等,这些机构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对美国及其来自欧洲、东亚的竞争对手国的产业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并经常举办专题研讨会,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文章。

欧洲国家为应对来自日本、太平洋地区和美国公司的竞争,于80年代初也开始研究产业竞争力。1983年英国经济社会研究理事会委托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了20多个项目的研究,并于1986年在布鲁塞尔的欧洲高级管理学院举办这些成果的国际研讨会。应欧洲议会的要求,欧盟于1994年11月开始定期就欧洲产业竞争力问题向欧洲议会报告。此后每年分专题提交一份《欧洲产业竞争力》报告。

日本向来对产业竞争力十分重视。二战结束后,日本为了加速经济重建和追赶欧美,对产业政策进行了大量研究,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一些优势行业的产业竞争力持续不振,制约着国家经济的复苏。为此,从政府到产业界纷纷展开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1993年3月,日本成立了由相关大臣和产业界代表组成的“产业竞争力会议”,作为首相直属机构,开始加强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性研究。从钢铁业到微电子、生物技术等重要产业均进行了深入研究。日本通产省作为产业发展的主管机关也设立了一个咨询机构——“产业技术审议会”,于2002年4月召开专门会议并提出了题为《产业技术策略》的报告,对生物技术等拟重点发展的13个领域41个个别策略方案做了详细规划,力求全面提高日本的产业竞争力。2002年5月,经济产业相平沼赳夫的私人咨询机构——“产业竞争力战略会议”发表了《加强竞争力的6项战略》,提出: 把日本建成高附加值化据点;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发展;加强服务经济和扩大就业机会;吸引内外资本和人才;建立“东亚自由经济圈”;创建21世纪的新市场。由此可见,日本各界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非常重视。

从理论上看,美国哈佛商学院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教授的成果最具权威性,其著名的“钻石模型”理论(又称“菱形理论”)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受各国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青睐。波特对产业竞争力理论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其1990年出版的巨著《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中。他从产业(企业)的角度研究国家竞争优势,认为产业竞争力受其内外环境中的四个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影响,即: 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和政府角色。而且,这四个关键要素相互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机会和政府则对它们产生影响。这就是其著名的“钻石体系”理论。

波特指出,“生产要素”是指: 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如人工素质或基础设施的良莠不齐;“需求条件”是指: 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相关和支持产业”是指: 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产业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是指: 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机会”是指: 一些突发性因素,包括基础科技的发明创新、外国政府的决策、战争等;“政府角色”是指: 政府对其他要素的干预。

“钻石理论”提出后,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基本上都以此为分析范式。尽管有些学者对此做了一些补充或发展,但其核心思想并未超出此框架。

与此相关的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对产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此两机构从1980年开始研究产业竞争力问题,每年都出版《世界竞争力年鉴》和《国际竞争力报告》,通过对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关指标的测评,做出国际竞争力排序。WEF和IMD的主要研究对象虽然不是产业竞争力,但其理论方法对产业竞争力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IMD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计算公式被许多学者用以分析产业竞争力。这个公式就是:

img1

所谓“竞争资产”是指自然资源、土地、人口规模等继承的资产;所谓“竞争过程”是指一国创造增加值的过程,即把资产转化为增加值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