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其他消费理论

其他消费理论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相对收入假说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消费理论是建立于所谓的心理规律的基础上,是以短期分析为前提,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期消费取决于当期可支配收入,平均消费倾向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下降,边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实际利率不影响消费,也得到了一些短期经验消费函数的验证。但之后库兹涅茨等学者的研究发现了有关消费的三个基本事实:第一,截面数据分析表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说明在某一时点上,社会中收入越高的人,其消费占其收入的比重越小。第二,在短期内,也有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第三,在长期内,平均消费倾向稳定不变,基本上是一个常数,因此必定有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凯恩斯的理论能解释前两个现象,但无法解释第三个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为“凯恩斯函数之谜”。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为了解开“消费函数之谜”,也提出了自己的消费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相对收入假说消费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消费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或决策既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支配,也受到他周围的其他消费者消费水平的影响,从而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是相对决定的。该理论包含消费的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所谓棘轮效应就是指家庭消费既受本期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当收入减少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所谓示范效应就是指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入家庭,即家庭消费有模仿和攀比性。

因此,杜森贝利认为,消费与收入在长时期内会维持一固定比率,长期消费函数是从零点出发的直线,但短期消费函数则为有正截距的曲线,从时间数列或从横断面观察都是如此。从时间数列来观察,依照棘轮效应,一向过着高品质生活的人,即使收入降低,也不会马上因此降低消费水平,而会继续维持相当高的消费水平,虽然消费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短期中可发现,在经济波动过程中,收入增加时低收入者的消费会赶上高收入者的消费,但收入减少时消费水平的降低相当有限。因此,短期消费函数不同于长期消费函数。这一理论,可以用图3-7说明。

图3-7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对短期消费函数的解释

在图3-7中,当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时,消费与收入的比率固定不变,故长期消费曲线为一条通过原点的射线,可设为CL=βY。但在经济变动期,则短期消费函数有不同形态。例如,当收入为Y1时,消费为C1。当收入由Y1减少时,消费不循CL的途径,而循CS1的途径变动(Ct1/Yt1>C1/Y1,即平均消费倾向变大)。反之,当收入由Yt1逐渐恢复时,消费循着CS1的路径变动,直至到达原先的最高收入水平Y1时的C1为止。当经济由Y1稳定增长时,消费又走CL=βY的途径,使消费与收入成固定比率,故消费函数为CL。然而,当收入又在Y2处经济发生衰退时,短期消费函数为CS2。此时,可以看到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是有区别的,长期消费函数为CL=βY,短期消费函数则为CS=C0+βY。杜森贝利利用消费的“示范效应”揭示了人们消费行为相互影响的事实; 利用棘轮效应解释了短期消费函数正截距产生的原因和长期中平均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即经济周期各阶段的不同消费行为,是因为当收入提高时,消费者易于增加消费,但当收入下降时,消费者不易减少消费。从而解释了“消费者函数之谜”。

二、生命周期假说的消费理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等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的消费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 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绝大多数人愿意选择稳定的生活方式,能以合理的方式均衡使用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消费者可以通过储蓄把一生中收入高的时期的收入转移到收入低的时期,以烫平生命全程中的消费波动。因此,每个家庭都是根据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而不是根据现期的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即每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和储蓄决策都反映了该家庭希望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以实现一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通常,年轻人家庭收入偏低,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随着他们进入壮年和中年,收入会逐渐增加,这时收入会大于消费,不但可能偿还青年时代欠下的债务,而且还可以储蓄一些钱以备养老。等到年老退休,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状态。

如果某人从20岁开始工作,计划到60岁退休,预期寿命为80岁,这样,工作的时期(用WL表示)为40年(60-20)。生活年数(用NL表示)为60年(80-20),从1岁到20岁为父母抚养他的时期,不计入NL。若每年工作收入(用YL表示)为22500元,则此人的终身收入=YL·WL=22500 ×40=900000(元)。

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假定,人们都希望自己一生能比较平稳安定地生活,从而他们会计划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均匀地消费这900000元收入,因而此人每年的消费将是:

在上述例子中,该人在工作时间内每年工作收入的用于消费,这也是他工作时间(40年)占一生(60年)的比例,用于储蓄,每年储蓄额是7500元(=22500-15000),退休时共积累的储蓄额是300000元( =7500×40),到预期寿命结束时正好用完。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例子中有一系列的假定条件: 工作期间收入保持不变,没有不确定因素,个人开始时没有积累,每年的储蓄没有利息等增值,不留遗产给后代等。但是,即使抛开这些假定,同时其他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基本结论依然成立,这种结论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C=a WR+b YL (3.15)

式(3.15)中: WR为实际财富; 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财富的比例; YL为工作收入; b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工作收入的比例,式(3.15)说明消费既取决于工作收入又取决于实际财富。对该式进行整理,可得

等式左边即为平均消费倾向,等式右边,短期内实际财富不变,平均消费倾向随工作收入的增加而下降; 长期内随着储蓄的增加,实际财富会相应增加,平均消费倾向不随工作收入的增加而下降。这就解释了“凯恩斯消费之谜”。

按照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一个社会的人口年龄分布决定该社会的总储蓄和总消费。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 如果社会上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同时,还有一系列因素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和储蓄。例如,当有更多人想及时行乐的话,储蓄就会减少; 当社会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更多人享受养老金待遇时,储蓄也会减少; 当资本市场发育更完善,借贷成本更低时,社会总储蓄率会减少; 当社会上有更多人想留一笔遗产给后代时,社会总储蓄率就会提高。

三、永久收入假说的消费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了永久收入假说的消费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也即剔除了暂时的或瞬时的影响之后的收入。比如,由工程师升职为高级工程师,所增加的收入一般可以认定为永久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 反之,则越小。例如,假定某人永久收入为下列形式的一个加权平均值:

YP=θY+(1-θ)Y-1 (3.16)

式(3.16)中: YP为永久收入; θ为权数; Y和Y-1分别为当前收入和过去收入。如果θ=0.5,Y=16000(元),Y-1=12000(元),则: YP=0.5×16000+0.5×12000=14000 (元)。

根据永久收入假说的消费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永久收入,有C=βYp。两边同除以当前收入Y,有

于是有结论: 平均消费倾向取决于永久收入与现期收入的比值。当现期收入暂时高于永久收入时,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反之则上升。这就解释了“凯恩斯消费之谜”。

假定C=0.8YP,则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仅为βθ,明显低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β。在上述例子中,βθ=0.8×0.5=0.4。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原因是,当收入提高时,人们不能确信收入的增加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充分调整其消费。当收入减少时,人们也不能断定收入的下降是否就会一直如此,因而消费也不会马上发生相应的下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仍较低。只有在人们确信收入的变动是永久性的时,才会在较高或较低的永久收入水平上充分调整其消费支出水平。

根据永久收入消费假说理论,当经济衰退时,虽然人们收入减少了,但消费者仍然按永久收入消费,故衰退期消费倾向高于长期的平均消费倾向。相反,经济繁荣时尽管收入水平提高了,但消费者按永久收入消费,故这时消费倾向低于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根据这一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

永久收入假说理论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比较既有区别也有共同点。从区别来看,生命周期理论偏重于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把财富作为消费函数的变量; 而永久收入理论则偏重于对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方面。它们的共同点是: 二者都强调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此,第一,消费者的消费支出行为不仅以现期收入为依据,并且以一生或永久性收入作为决策的依据。第二,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对消费支出影响不大,即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的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接近于零,但永久性收入变动对消费支出影响很大,其边际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第三,政府的临时性的减税或增税政策措施,对消费影响不大,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起到明显效果。

四、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上述各种消费理论都强调当前可支配收入是影响一个国家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尤其是生命周期假说理论与永久收入假说理论,认为如果能够准确地知道一生的收入或者永久性收入,消费水平将不会变动。现代社会未来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其他因素对消费的变化也存在重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利率水平的变化

利率的变化对消费行为、储蓄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利率变化对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影响作用是不相同的,因此,利率提高究竟是扩大消费还是增加储蓄,要根据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所谓利率的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是指当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比较有利,从而增加储蓄。利率提高使储蓄增加是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所谓利率的变动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是指当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利率提高会使他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也会使他认为自己较为富有,以致增加目前消费,从而减少储蓄。这种储蓄的减少是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利率如何影响人们的储蓄,要视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之总和而定。

不同的人其储蓄的目的是有区别的。对低收入者而言,利率越高,主要会发生替代效应,因此利率提高就会增加储蓄。对高收入者而言,利率的提高,主要会发生收入效应,从而可能会减少储蓄。就全社会总体而言,利率的提高究竟会增加储蓄还是会减少储蓄,则由这些人的增加和减少储蓄的总和正负净额来决定。此外,很多人储蓄的目的是为将来养老,以便将来每年能得到固定金额的收入,则利率提高可减少目前所需积蓄之本金,因此,利率的提高会降低储蓄。可见,利率的变化对全社会而言是增加储蓄还是会减少储蓄,在事前很难判断。

(二)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或决策的重要因素。价格水平的变动实际上是通过影响实际收入水平而影响消费的。在货币收入不变时,若物价上升,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此时消费者要保持原有生活消费水平,则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当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时,一些消费者也可能根据实际收入水平相应地降低消费水平; 反之,当物价下跌时,实际收入水平就会上升,消费者可能增加储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下降; 若物价与货币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照理不会影响消费,但由于存在“货币幻觉”,消费者可能会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从而会扩大消费,使平均消费倾向上升。

(三)国民收入分配状况

国民收入分配状况是影响社会消费的重要因素,因为高收入家庭消费倾向较小,低收入家庭消费倾向较大,因此,国民收入分配结果越是平均,全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越大,而国民收入分配结果越不平均,全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越小。一般用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来测定国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它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经济含义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已有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