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全盘经济一体化是指区域内各成员国的所有经济部门达成一体化的形态。垂直经济一体化,又称纵向经济一体化,它是指由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所组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兴起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在世界各地区相继出现了144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正在由小区域向大区域发展。

一、资本国际化

(一)资本国际化的含义

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活动越出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内不断运动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国际化是与生产国际化同步发展起来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生产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国际扩张,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融合,构成整个经济生活的国际化。资本国际化是垄断资本为追逐高额利润而对外扩张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经济现象。

(二)资本国际化的演进

资本国际化的演进有三种形态,即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款本国际化和产业资本国际化。

1.商业资本国际化

这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那时的国际分工是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商品资本在国际流通领域内流动,形成商业资本的国际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部门内分工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商业资本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2.借贷资本国际化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输出作为帝国主义基本经济特征大规模地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输出主要是借贷资本的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金融资本的国际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

3.产业资本国际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垄断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化。所谓产业资本国际化,是指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不断扩大对国外的直接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产业资本国际化是在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国际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是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产业资本国际化意味着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扩大了国际范围的积累能力。

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全面形成,它促使国际经济关系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是为了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国际垄断利润。

(三)资本国际化的影响

资本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资本国际化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积极一面表现在:第一,促进了国际分工,加深了各国的生产专业化协作。第二,使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传播,从而促进世界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第三,资本国际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资本国际化对世界经济影响的消极一面表现在:第一,资本国际化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垄断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控制,存在不合理不平等交换关系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未得到根本改观。第二,资本国际化使国际垄断组织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占领世界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斗争更激烈,矛盾和冲突不断。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其形式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相互协商制定经济贸易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定,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贸易联合体的过程。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1)按照贸易壁垒强弱的程度划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可分为六类:特惠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特惠贸易协定是实行特惠贸易安排的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松散和较低级的一种形式。自由贸易区是区内各国在相互贸易中给予优惠,以加强地区间合作和增强地区竞争力的一种方式,关键是在区内实行商品自由流动。关税同盟是缔约国在相互贸易中免除关税和限额,并规定共同对外关税税率和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范围经济调节的组织。共同市场是指除了在成员国内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共同关税外,还取消了生产要素流动的各自限制,允许劳动、资本等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经济联盟是共同市场和经济共同体向超国家一体化的宏观协调机制发展的具体步骤,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其特点是,在实行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包括货币、财政、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政策,以及有关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政策,并拥有一个制定这些政策的超国家的共同机构。完全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式。完全经济一体化不仅包括经济同盟的全部特点,关键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协调和统一。完全经济一体化组织一般有共同的组织管理机构,这种机构的权力以成员国的部分经济决策与管理权限的让渡为基础。

(2)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划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可分为两类:部门经济一体化、全盘经济一体化。

部门经济一体化是指区域内各成员国的一个或几个部门(或商品,或产业),达成共同的经济联合协定而产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全盘经济一体化是指区域内各成员国的所有经济部门达成一体化的形态。

(3)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也分为两类:水平经济一体化、垂直经济一体化。

水平经济一体化,又称横向经济一体化,是指由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或相近的国家所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垂直经济一体化,又称纵向经济一体化,它是指由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所组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兴起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在世界各地区相继出现了144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正在由小区域向大区域发展。众所周知的“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世界最大经济合作组织,但非制度化,松散)、“北美自由贸易区”、“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黑海经济合作区”,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等,都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的向更大的区域和更深的层次发展,有的正在筹建。如“欧洲联盟”将扩大其成员国,先把前东欧国家吸纳,最终使所有欧洲国家都成为欧盟成员国。“北美自由贸易区”将扩大到东南美洲地区。“亚太经合组织”也把2020年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作为目标。1997年底“南方共同市场”从原来4国扩大到智利并积极为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做准备。目前全球已有各类型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240个。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的政治原因

一是谋求政治修好,缓解矛盾冲突,稳定地区局势。欧洲合作的初始动机和最终目标就是政治。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欧洲人意识到不能再发生战争,必须通过合作、一体化与联合,才能实现欧洲的长久稳定、安全和发展。在亚洲,1999年东亚领导人关于东亚合作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了开展政治、安全对话与合作的议题。此外,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政治紧张局势的缓解,与正在进行中的南亚自由贸易区协议谈判密不可分。非洲一些国家政局长期不稳,大多数国家经济又不发达,这些因素促使非洲联盟于2002年问世,其目的是试图以政治和经济合作来推动地区稳定与经济发展。

二是推动国内的体制改革。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把区域贸易协议作为锁定贸易自由化或国内体制改革进程的机制,即通过外部的条约责任和有形具体的承诺来促进国内的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东欧转型国家与欧盟签署区域贸易协议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以此推动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

三是寻求区域层面的政治保护以抗衡其他区域集团。美国参与跨地区的亚太经合组织,意在抗衡不断扩大的欧盟。而欧盟希望作为一个更强大的整体,用一个强音在国际上更有力地与美、日等大国抗争。日本极力在亚太地区推行“雁阵模式”,巩固和扩大“大东亚经济圈”,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打入欧美腹地,并期望借此获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俄罗斯以独联体为依托,已经建立或正在构建一些区域经济集团,如独联体国家经济联盟、欧亚经济共同体等,以巩固和加强其大国地位。东盟通过加强内部协调与合作,在世贸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多边经济组织中用一个声音说话,来维护日益增强的自身利益。

四是传播主体政治价值理念。“9·11”之后,美国把反恐作为其国际战略的一项核心内容。2003年5月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主动提出与中东地区国家在2013年之前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倡议。舆论普遍认为,美国此举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自由贸易区方式在该地区推行美国式民主制度。

2.区域经济一体化兴起的经济原因

一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日益加深的市场化趋向改革,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在战后新技术条件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分工与依赖日益加深,生产社会化、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各国的生产和流通及其经济活动进一步越出国界。这就必然要求消除阻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市场和体制障碍。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实践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通过改革,各国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经济体制上的障碍,促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是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制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近年来多边贸易谈判所遭遇的挫折和困难,刺激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虽然世贸组织是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但由于自身庞大,运作程序复杂,根据世贸组织“一揽子接受”方式,其成员对各项议题的谈判只有在一致同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从而注定了短时间内所有成员达成共识和消除矛盾并非易事。比如,2001年11月在多哈发起的首轮多边谈判一直举步维艰。多边贸易谈判前景的不可预测性,为双边和区域性贸易协议提供了发展空间与机遇,也为参与全球竞争增加了一种选择。

三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因其成员常常是地理位置相邻、社会政治制度相似、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近、有类似的文化历史背景,因而具有开展经济合作的诸多优势。

三、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实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根据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综合起来,对经济全球化可以做这样的界定: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资本的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使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种资本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运动超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它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程度大为增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弱,经济运行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的萌芽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和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造就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量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使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一度出现过资本主义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严格限制资本转移,使经济全球化暂时放慢了速度。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是:(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这就使各国市场分离的时间和空间等自然障碍迅速减少,把世界经济融合成全球范围的“网络经济”,使资本可以灵活地在全球范围流动,国际间的贸易更为便捷。(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急剧膨胀的生产能力,在旧殖民主义瓦解后亟需寻求国际市场,发展中国家也希望通过国际贸易来加快本国经济振兴,这就促使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使几乎所有国家放弃了贸易保护主义,降低了对外贸易关税,从而拆除了外贸壁垒,这就为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随着新科技革命发展,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和传统产业的淘汰、改造,出现了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了抓住遇,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际资本,国际资本流动大幅增长,促进了资本从而经济的全球化。(4)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组织形式。

(三)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经济全球化共有四个载体。

(1)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四)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又加剧各国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促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寻求最有效的要素组合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分工的新发展、产业的大转移、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大流动,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不足,发挥后发优势,迅速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延长其技术的生命周期、扩大技术收益,积极进行技术转让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3)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国家经济调控的加强,使国际组织和规则不断完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以及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和国际上的一些矛盾。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被经济全球化的深层次国际分工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经济关系势必导致政治领域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导致协商与对话日益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手段。

2.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

(1)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各国经济连带波动的风险。因为各国的经济同世界经济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些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国家如果发生经济方面的波动或危机,都会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和波及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汇率利率的变化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为严重。

(2)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会使各国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客观上存在发展水平的差异,产业结构存在着级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市场引导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一些高精尖产业配置到发达国家,一些传统产业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结果必然进一步促使各国经济差距的加大。

(3)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秩序下使发展中国家付出的代价巨大,发达国家分享更多利益。在剧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力量和水平,都难以同发达国家抗争,因而造成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品牌和产品充斥国际市场和各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伤害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当前国际经济组织大多数是由发达国家操纵,全球化的“游戏规则”由发达国家制定。这些都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

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表明,它既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

四、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推动者与担当者。

(一)跨国公司的含义和特点

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或“国际公司”,它是指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大企业。

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组成了由知名人士参加的小组,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跨国公司的各种准则和定义后,于1974年作出决议,决定联合国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要素:第一,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第二,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因而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等政策可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第三,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以及分担责任。

跨国公司一般具有五个特点:一是以一国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为主体,在许多国家设立有子公司或分公司;二是有一个最高的决策中心和完整的决策体系,各子公司或分公司服从最高决策中心的决策;三是有一个全球发展战略,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谋求利润最大化;四是在世界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五是对某些产品或在某些地区有一定的垄断性。

(二)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跨国公司的出现与资本输出密切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大大发展起来,这时才开始出现少数跨国公司。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开始跨国性经营。例如,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器公司、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爱迪生电器公司、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等都先后在国外活动。这些公司是现代跨国公司的先驱。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缓慢,处于停滞状态。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战争造成的损失和巨额战后重建费用使欧洲大陆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难以筹措资金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第二,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受到重创,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而且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对外资进行限制与歧视;第三,世界性经济危机后国际货币秩序混乱,资本主义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纷纷组成货币集团,实行外汇管制,限制国际资金自由流通,直接影响了对外直接投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直接投资迅猛增长,跨国公司得到空前发展。据统计,1973年全世界有跨国公司9481家;2007年有7.1万家,分支机构90万家,它们控制了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技术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技术专利的8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对外直接投资锐减。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参与欧洲和国际经济重建,为其跨国公司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据统计, 1956年世界最大的200家跨国公司中,美国有144家,占70%以上。因此,这一时期美国公司几乎成为跨国公司的同义词。

第二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至80年代末。西欧和日本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跨国公司迅速增加。70年代,西欧和日本的跨国公司积极对外扩张,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对外直接投资年增长率均为2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美国11.1%的年均增长率。尽管美国公司在7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较前期迅速,仍处于领先地位,但其相对优势已大大下降。另一方面,从70年代开始,随着石油大幅度涨价和某些原材料价格上涨,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加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从事跨国经营。80年代后,亚洲四小龙以及巴西、墨西哥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涌现了一批有相当规模与实力的跨国公司,使国际直接投资呈现出多元化、多极化的新格局。国际直接投资格局逐步由美国占绝对优势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进入90年代以来,尽管受到某些不稳定因素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长期债务危机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历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保持持续大幅增长,远远超过同期世界贸易增长率,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增长势头更为迅猛,1996—2000年平均增幅超过40%,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创纪录的12 71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并购在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交易急剧扩大,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及其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1990年全球跨国并购额为1 510亿美元,2000年达11440亿美元,是1990年的8倍多,占到当年外国直接投资的90%之多。与此同时,跨国公司的数量也迅猛增长。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实力越来越强。据2003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家大企业分属于26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46个不同行业,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扮演了世界生产组织者的角色。据统计,它们的产值已占到世界总产值的45%,其内部和相互贸易占总额的六成以上,投资已占全球累计直接投资的90%,2002年的营业额高达126960亿美元,是全球中低收入国家国内收入的2倍。全世界40个贫困国家的财富总和,不及500强企业中微软、思科、戴尔三家新兴企业的资产。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由于世界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对复苏前景的悲观预期,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减少,跨国公司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跨国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光明,尤其是“金砖国家”的跨国公司将迎来大发展。

(三)跨国公司的经济与政治意义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和生产全球化既促进了国际社会的相互合作,又产生了一系列摩擦和冲突。①跨国公司有效地利用了全球的资源,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世界的财富和福利,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为跨国公司最重要的活动——外国直接投资,则是当今国际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本、技术和产品交换形式。②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与母国的政治权力相互补充。当最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把持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和劳务,并在国际上保持垄断地位时,这个企业的母国也就在国际上取得了影响或左右其他国家的手段。因此,从根本上说跨国公司是其母国的国际地位和权力影响的经济基础。而母国的国际地位和权力又是跨国公司在外直接投资的保障。战后美国的政治霸权是建立在其压倒优势的经济科技力量上的,而这种压倒优势的经济科技力量又是由数以万计的跨国公司所提供的。美国的跨国公司一直控制着世界主要的石油生产,从而保证了美国石油供应不会因战争、天灾而造成匮乏。而美国政府运用其政治外交手段和军事力量保证了其在中东和其他石油产区的主导权。1990年和2003年的两次海湾战争与其说是反对伊拉克的战争,倒不如说是为控制石油而发动的战争。跨国公司还是母国所需外汇的主要赚取者。跨国公司在传播母国政治影响、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③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尽管有人认为跨国公司是“无国籍世界公民”,它只服从利润最大化,然而事实表明,跨国公司规模越大,其对国籍、民族的归属感越强,跨国公司的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支持与制约是十分强烈的。但是跨国公司就其本性而言,是一种跨越国界的经济权力。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跨国公司独立于任何国家——包括东道国和母国——之外的愿望将愈益强烈。它们将越来越按一种全球主义的观念与纯粹的市场法则来处理公司事务。从积极方面来看,跨国公司更多地认同自身的国际化角色,成为世界发展中的一种建设性力量。这当然是人们所期望的一种趋势。④跨国公司加深了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来自发达国家的生产制造型直接投资是促进本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力量,但是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中心的转移是有层次的,是以技术垄断和内部利润控制为前提的。在全球化浪潮中,新的国际分工总的发展趋势是技术层次的相对固定化,生产制造中心随着产品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而不断从“中心国家”转向“半边缘国家”,再从“半边缘国家”转向“边缘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