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要点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要点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城市间发展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可复制性,由此形成了世界城市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因此,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一定要充分重视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以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推动北京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引擎。

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城市间发展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可复制性,由此形成了世界城市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通过梳理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北京城市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我们认为,北京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应着力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构建现代城市产业体系

在城市发展理论研究中,无论是早期的研究学者还是后来者,都强调了经济规模及经济实力对于城市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而政治社会人文等领域的发展必然是附着在经济基础之上,世界城市尤其如此。纽约、伦敦、东京作为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经济发展为世界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这种优势又转而变为了政治、社会、人文领域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伴随国家的发展和不断壮大,北京城市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2010年北京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定的标准,北京开始步入中等发达富裕城市行列。伴随北京第三产业占比超过75%,后工业化特征愈发明显,北京正逐步进入城市新的战略转型期。

当前北京城市发展面临着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环境约束的严峻形势。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就必须按照北京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扩大城市经济规模,提升经济质量,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践证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越高,发展服务业的条件就越好。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助于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应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物流、信息、资金等相对集中的优势,尽快形成以信息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总部经济等为主的现代服务经济产业;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毋庸置疑,未来经济成长的动力转换,主要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来实现。因此,构建世界城市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这一机遇;三是积极有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应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加速调整的契机,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采购中心落户北京。

(二)坚持科学技术创新 提供城市发展有力支撑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从世界城市发展历史看,科技创新是世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每一次新技术革命都会推动那些在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的国家快速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在这些国家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中心城市,则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革命)使伦敦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座世界城市,第二次科技革命(内燃机和电力技术革命)使纽约跻身世界城市,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成就了东京的世界城市地位。从当代世界城市竞争态势看,当代世界城市都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纽约、伦敦、东京三大世界城市,不但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信息中心,也是世界的科技创新中心,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确保了世界城市旺盛的竞争力。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拥有众多的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人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等一批著名高等学府和权威科研机构不仅代表了举国之力的优质科研资源,也使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科技高地。截至“十一五”末,北京共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分中心7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23个。2009年北京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9%,不仅在全国遥遥领先,也远高于世界城市的平均水平。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5.2件,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372人,年技术交易额超过1200亿,专利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地区出口的比重达到36.2%。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本是北京凭借首都地位拥有的建设世界城市的突出优势。

因此,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一定要充分重视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以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推动北京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引擎。要紧紧围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的首都经济特征,统筹好、调动好各类资源要素,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显著增强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使首都经济走上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轨道,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要围绕国家和首都经济发展战略需求,以全面对接为重点,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以国家科技计划为依托,增强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储备;以优化机制为根本,全面吸收利用中央科技资源,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显著增强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使首都经济走上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轨道,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要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要求,统筹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通过培育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服务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促进现代农业高端发展。通过促进“全链条贯通、全要素组合、全主体参与”,引领打造“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两个品牌。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三区两地”的战略定位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深入推进政策机制创新和改革试点;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大力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促进高端产业布局优化;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全面提升北京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水平,向实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大步迈进。要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及政策和产业发展优势充分吸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多层次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和高端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提升世界城市构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能力;要通过完善社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等举措,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

(三)弘扬传统文化魅力 强化城市的软实力建设

世界城市应具有独特的城市文明和文化魅力。城市是文明的象征和历史的记忆,城市文化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精神核心、创造力、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世界城市是古老传统和现代文明相结合、能够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城市。世界城市独特的吸引力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资本和信息、充沛的人流和物流上,更体现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方面,包括文化遗产、历史古迹、教育研究、传媒娱乐、时尚文化等。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形态、基础设施、经济运行、行为方式日趋雷同,只有城市文化保持各自独特的面貌。于是,文化特征成为世界城市创新的重要资源,文化发展战略成了世界城市创造性发展的核心战略,在整个世界城市构建中具有指引发展路径的作用。世界城市的发展实证表明:纽约闻名世界的大众传媒机构、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文化氛围、商业创新的环境及机制等,伦敦的博物馆、大学、数量众多的名胜景点、独特的社会风貌等,都是其成为世界城市的重要条件。相比之下,北京历史悠久,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北京具备了浓郁的历史气息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国际上享有与古都罗马、巴黎相媲美的声誉。北京是全球拥有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无论是皇家气派的紫禁城、天坛、颐和园,还是传统民俗的胡同、四合院,都让世界为之陶醉。别具一格的“京味儿”文化所包含的京城传统礼仪文化、四合院文化、胡同文化、老字号文化更是深深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目光,成为典型的“京粹”和“国粹”的代名词。由此可见,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决定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不是伦敦、纽约的复制,而应以深厚的中华文明积淀为依托,吸收融合世界文明成果,形成具有独特人文魅力、丰富文化内涵、较高文化品位、多元文化共融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在引领世界文化潮流和文化消费方式上发挥突出作用。

(四)构筑京津冀经济圈 注重区域经济一体发展

建设世界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世界城市逐渐脱离独立发展模式,而向区域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大都市圈逐渐崛起为支撑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组织形式。从国际经验看,首都经济圈作为优质生产要素富集的特殊载体,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之一,许多国家的首都经济圈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国家的1/3以上。首先,经济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的发展展示了一个“集聚支配着经济发展”的世界地图,经济集聚成为提高效率的途径和手段;其次,建设环首都经济圈有利于促进首都周边地区快速协调持续发展。

从发展实际情况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迫切需要周边诸多功能性城市组成的城市网络来支撑和配合,北京作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在周边建设和发展卫星城和新区,将会更加全面、深度地整合北京周边地区的经济、产业、环境等资源,为这些地区构筑更好的发展环境,拉动周边地域的全面发展。另外,通过产业链和产业转移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北京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资源紧张、房价高涨、发展空间受限、改善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放大北京的优势和辐射效应,推动京津冀发展水平的大幅跃升,进而带动环渤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因此,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要基于其与周边城市的紧密联系、高度融合、协调发展,要注重北京与周边城市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要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和优化提升。不仅要注重发挥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吸纳、集聚、引领效应,而且要注重发挥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扩散、辐射、示范作用。

构筑京津冀经济圈,一是要增强城市互动,构建合理分工协作的城市发展体系。环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应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优势,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二是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实现交通网络一体化。加快北京与周边各市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必然使京津冀地区规模效应更明显,从而加快人流、物流的发展,这对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具有促进意义的;三是要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构筑高效协调的一体化制度体系。京津冀地区在产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现有的松散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只能形成原则性的“共识”,很难有效推进经济圈内具体领域的协调发展。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环首都区域协调的体制机制,形成全面系统的制度体系;四是要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旅游业发展。借鉴国外经济圈在城市中心周边一定区域内设置大面积绿化带的做法,对核心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并采取措施实现对城市中心区域的无序膨胀的遏制。延伸旅游、构筑环首都圈旅游大市场,也是环首都圈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

(五)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城市的基本职能和永恒主题就是让城市中的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对于世界城市而言,这一基本职能和永恒主题不仅不能弱化和偏离,而且应该比其他城市理解得更深,坚持得更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集聚人才和资源,彰显世界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吸引力。城市管理水平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综合实力、整体品位的重要标志和直接体现。据统计,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已经接近2000万,远远超过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中设定的到2020年达到1800万人口的标准。种种信息表明,北京在昂首迈向国际2000万人口世界城市行列的同时,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已对城市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一方面必须形成与世界城市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将城市管理的目标、方法、模式逐步与国际标准、国际惯例、国际准则和国际规范接轨,做到精细化、科技化、人性化管理。高度重视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城市化发展规模的科学合理匹配,有效地防范和解决人口无序集聚、能源资源紧张、交通拥堵严重等诸多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病”;另一方面,必须注重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大投入,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通过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六)加大对外开放程度 提升北京城市的吸引力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营造符合国际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环境。北京要以加快与国际接轨和集聚、整合国际化资源为标杆,制定更加开放的法规和政策。要加大北京引进利用外资及对外投资的力度。引进外资及跨国服务公司、国际经营理念、国际行业规范和国际化服务人才,广泛参与国际劳动分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加速北京市场与国际经济接轨,加速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要积极开展国际性交流活动。加强与国际社会、文化、体育组织建立广泛的沟通和联系,经常性地开展国际性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交流活动。要根据国际惯例和旅游发展需要,建立宽松的免签和落地签证制度,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要拓宽旅游渠道,提高旅游品质,变观光旅游为商务旅游。要设立国际免税区、自由港,创建世界多元文化对话与融合的试验区。要在户籍制度改革、签证互惠机制、个人投资权益保障、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外国人员的从业条件、国际化的人才资格互认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逐步提高在北京生活、旅游、工作、发展的外籍人口比重,为国际组织、国际大型活动落户北京,为引进跨国企业总部和国际、国内一流人才铺平道路,创造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