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汽车露营地开发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汽车露营地开发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了贯彻这一理念,美国于20世纪初开始大规模地建立国家公园,并且于1916年建立了国家公园体系,成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整个国家公园内的

4.1.1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4.1.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从此,各国致力于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目前已经拟定出的定义有几百个,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它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人类的持续存在和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接受。”[1]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这一理论首先强调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和要求。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包括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多种要素的共同发展以及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而发展的同时还必须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不能以破坏环境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代价。其次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注重经济的数量增长的同时,重视其质量的发展。要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之内谋求经济利益的增加,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应该对环境进行适度的开发,保证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为后代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要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要使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公平分配的同时保证后代人也能公平分享地球资源。

4.1.1.2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受到损害,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加之旅游人数的激增以及旅游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旅游业本身也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人们开始意识到旅游的发展需要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可持续旅游的提出首先就是直接受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可持续旅游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领域的具体运用。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199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构建了可持续旅游的基本理论框架,并阐述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要目的。1995年4月24至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旅游组织和岛屿发展国际科学理事会,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沙罗特岛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大会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作了精辟的说明,为可持续旅游提供了一整套行为规范,并制定了推广可持续旅游的具体操作程序,标志着可持续旅游研究已经进入了实践性阶段。1996年9月,为了响应联合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行动计划,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地球理事会联合制定了《关于旅行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并于1997年6月在联合国第九次特别会议上发布。”[2]

目前对可持续旅游还无统一的权威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在1993年给出的定义相对来说比较权威。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出版了《旅游与环境》丛书,其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指南》一书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给出的定义为:“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3]这一定义总结了旅游可持续理念,不仅指出了旅游业的本质,而且提出了“主人”和“客人”区际公平发展的思想,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认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

可持续旅游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首先,发展旅游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在适度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实现经济上的创收,进而满足东道主地区的基本需要,改善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另外,要满足旅游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满足他们自身发展以及享受生活的需要。其次,旅游要在环境的承载力范围之内进行发展。因为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现有以及未来的发展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旅游开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旅游环境的承载力,环境的承载力应该作为旅游业是否可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最后,旅游业的发展强调公平性,即在当代以及后代人之间合理公平地分配旅游资源。旅游的开发与发展不能以破坏旅游环境为代价,当代人不得以获取眼前的经济利益来损害后代人享受旅游资源的平等权利。应该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注重资源的保护,使旅游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4.1.1.3 可持续旅游在美国汽车露营地发展中的体现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美国其实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早在美国的移民初期就已经开始。当时任意砍伐树木是被明令禁止的。例如,1626年,在普利茅斯,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政府的允许而任意砍伐树木将被视为违法行为。马萨诸塞州在1641年通过了《大池塘法案》,划定专门的水体,为公众提供钓鱼和捕捉飞禽的水域。法律支持以向人们提供娱乐为目的的土地保护政策(Daniel D.McLean,et al.,2008)。美国在1872年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国家公园建立的宗旨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美国建立公家公园的初衷是让每一个美国人都能平等地进入公园并把公园作为休闲娱乐场所使用,同时注重为子孙后代保护这些自然资源。为了贯彻这一理念,美国于20世纪初开始大规模地建立国家公园,并且于1916年建立了国家公园体系,成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整个国家公园内的自然资源。尽管国家公园的初衷非常好,但是由于国家公园体系建立初期的不完善,没有制定相关的公园管理条例以及游客的行为规范,所以20年代初期,随着汽车露营度假的风行,游客和露营者在公园内乱扔垃圾,在树木上刻字留念,参观公园人数过多等现象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尤其是汽车露营地发展的初期,完全处于无组织、无政府阶段,所以环境的污染以及破坏更为严重。后来在20年代中后期,美国为了缓解汽车露营带来的问题就开始修建免费的以及收费的露营地,但是露营地的最初规划过多关心修建数量更多的营地以满足人们对露营的需要,往往忽略了露营地的设计以及管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汽车露营的流行使得各个露营地都普遍存在人满为患的情况,营地的承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营地出现了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且给营地的后期维护与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营地由于环境的恶劣干脆被废弃掉,而一些环境受影响的营地则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进行生态的恢复。

鉴于以上问题,美国人开始重新重视自然环境以及资源的保护,并且做了大量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研究。1964年,美国颁布了《荒野法案》,规定荒野的管理者必须维持荒野资源并保护它们的自然状态。美国就荒野旅游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做了大量的研究。例如,露营对植被以及土壤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越来越多的矿物质土壤的暴露、土壤中有机物质的缺失、土壤湿度以及密度的改变、植被覆盖的减少、物种构成的变化以及对树木的破坏等等(Marion &Cole,1996;Stohlgren,1986)。汽车露营是以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为目的的一种度假活动,其实质是一种生态旅游,而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观点与理论指导下,以尽量减少旅游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伤害的前提下开展自然景物的观赏活动。但是许多环境优美的景区,其生态环境也往往是比较敏感与脆弱的,大量的露营者的涌入会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因此要通过科学的以及合理的规划来确定露营地的承载力,这样才是实现旅游以及露营地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因素。

因此美国露营地从规划、选址到建设和管理都逐渐规范化和标准化,重视对营地周围环境的保护并且严格地遵循着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也为后期的管理与维护节约金钱与时间。例如,在露营地选址的初期就要彻底地调查周围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并了解当地的动植物生长与生存状况,开发的面积尽可能地缩小,尽可能地做到对自然环境的最低程度的破坏。在建设露营地的时候要尽量就地取材,建筑采用木质结构,建筑材料使用环保节能材料。道路铺设也要考虑环保,主路采用沥青路面铺设,而小路以及辅路要用石砾铺设等等。总之,汽车露营地的规划要使得规划区内的资源和环境得到有效的利用,并且要把开发和利用程度控制在自然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使得开发区域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营地的组织与管理也要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建立科学的环境保护标准,防止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利用高科技来恢复和重建已被污染的生态系统。为露营者提供高质量的露营环境,满足露营者的现实需求。露营地的规划、组织以及管理所体现的可持续旅游的理念在露营地的开发和建设中表现为环境友好型的原则,对于这一点,笔者将在4.2节中作具体与详细的论述。

4.1.2 旅游心理学原理

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旅游者、旅游服务人员和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因此旅游心理主要包括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旅游的服务心理以及旅游企业的员工心理。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是受消费心理支配的,并且也会随着消费心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旅游业要健康长久地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旅游者的参与,因此研究旅游者产生旅游行为的规律、旅游的动机、旅游态度以及旅游者的情感,并了解心理因素对旅游者行为的产生以及旅游的选择的影响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是旅游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旅游者花费了时间、金钱和精力,因此旅游服务人员应该了解旅游者的心理,并通过为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使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获得美好的经历。研究旅游企业的员工心理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及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旅游企业经营的好坏也取决于它的管理与服务。当员工得到尊重且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员工也会在工作中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这样形成旅游者与旅游从业人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旅游资源与旅游设施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的开发目的在于利用,如果不考虑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不能吸引旅游者,就会造成盲目开发。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遵循和运用旅游心理学的知识。在规划、设计和开发新的旅游地的时候首先要分析该地是否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然后再考虑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旅游设施的选择上也以旅游者的心理规律为前提,考虑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心理。例如交通设施、住宿等是否适合旅游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对旅游景点的管理上也要充分考虑到旅游者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

汽车露营作为旅游活动中的一种,严格地说应该属于生态旅游的范畴。汽车露营地的开发与管理也应该遵循旅游心理学的规律。在开发露营地之初,首先考虑到露营者露营的心理动机,在营地选址之时,必须分析营地是否会形成旅游的吸引物,吸引露营者前往露营。在设计和建设露营地的时候,要在细节上考虑露营者的露营态度、露营情感以及露营行为。例如,对不同年龄段的露营者的露营娱乐设施的设计会有所不同。考虑到残疾人的生理以及心理的特殊需求,针对他们的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也会做相应调整。在露营地的日常管理中不仅要考虑到露营者的心理规律而且也要顾及营地工作人员的心理,开展适合露营者露营需求的户外娱乐活动,并且对营地的工作人员进行人事管理,鼓励员工的职业发展,让露营地真正做到健康、持续的发展。旅游心理学原理在美国露营地的规划、组织以及管理中的表现为使用友好型的原则,对于这一点,笔者将在4.2节中具体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