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研究

时间:2023-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政策的激励以及我国经济内在的转型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快车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这一发展特征在细分行业也体现得比较充分。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化平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同时其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高度的前沿性和代表性。

由于政策的激励以及我国经济内在的转型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快车道。《2014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指出,“2012年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产值以高于工业5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发展……部分产业增速甚至达到了工业的总体的两倍,成为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

从具体年份来看,《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的数据也显示,截止2013年末,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法人单位共16.6万个,已经占到第二三产业总数的2%,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2%。其中新材料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占比最大,分别占到了0.6%和0.9%。而国家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也显示,至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平均工业同比增速为8.3%,但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以及新能源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比增速达却到了13.0%,总规模占比达到了14.5%。根据平安证券对上市公司按照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类,可以发现2001年至2013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都呈现明显的增长,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最为明显,其次分别是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这一发展特征在细分行业也体现得比较充分。下面将对各细分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1)生物医药产业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速发展,因此,以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并发症呈增加趋势,这引致的疾病结构变化既给生物制药行业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如我国居民的医药消费维持着增长趋势,近20年来医药行业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年均增速为15%~30%。相应地,我国医药制造业固定投资也快速增长,其建设总规模从2004年的1204.00亿元增长到了2012年的7804.51亿元,年均增速为26.32%;同期在建净规模从512.14亿元增长到了2590.93亿元,年均增速为22.46%。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2006—2010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平均增长率达到14%,2013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2381.4亿元,同比增长17.5%,利润总额282.4亿元,利润率为11.86%;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规模达到了1888.6亿元,同比增长17.2%。

我国生物医药的产业结构是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占全部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占比约为45%,诊断试剂、抗体、疫苗与血液制品分别占比为19%、15%、12%与8%。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企业分布全国。如生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企业就包括南京华欣药业、山东永明伟沃生物、沈阳三声、山东威海赛诺金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的生产厂商主要有厦门特宝、华药等;重组人生产激素的厂商主要有长春金赛、上海细胞所等;干扰素的生产厂商主要有深圳科兴、上海生物制品所等。和国外企业相比我国生物医药场上依然显得研发实力较弱,规模不足,竞争力不强,但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广泛的产业分布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2)海洋新兴产业

有人预言21世纪将会成为海洋的世纪,海洋经济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我国拥有海岸线总长度3.2万千米,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受以往技术和国家财力的限制,我国海洋资源探明与开发相对滞后,因此我国发展海洋工业极具潜力。

也正因如此,2012年的《规划》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列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中,其具有知识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高等特点,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海洋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主力海洋工程装备、新兴海洋工程装备、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监测勘探技术与装备等。本书认为除了装备制造业以外,海洋生物医药也是海洋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补充。

在政府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支持下我国海洋产业增速明显,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船舶工业以及海洋建筑工程都保持着稳定的增速。其中海洋船舶工业从2001年的109.3亿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1352.0亿元,年均增速为28.60%;海洋建筑工程从2001年的145.4亿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1680.0亿元,年均增速为22.62%;海洋生物医药相比体量较小,但也从2001年的5.7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24.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了35.79%。

在技术方面,我国海洋装备发展起步较晚,与国外差距较大,但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其中包括海洋油气开采领域不断扩展、水深不断加大;装备大型化发展趋势明显,装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长自持能力不断加强;装备的环保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比例越来越大;已经有大量设备处于研制和海试阶段。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入发展,相信海洋装备制造业也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新时期。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化平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同时其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高度的前沿性和代表性。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不断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快带动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并且也深刻地改变了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由于我国巨大的市场体量,信息技术产业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快速增长。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了11万亿元,增幅超过15%;而2013年上半年就达到了1093亿元,同比增长39.3%。2012年颁布的《规划》中,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并宣布要在信息领域启动高性能集成电路、宽带中国、新型平板显示、物联网和云计算、信息惠民五项重大工程。而实际上我国通过一系列的重点建设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也取得了不错的进步。如通过实施CNGI一期工程,我国建成了基于IPv6的大规模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络;而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公司也依靠拥有的海量用户信息自主发展数据存储和分析系统,开始广泛运用大数据技术。预计到2015年,我国许多企业的数据量将超过10帕字节;同时,除了软件服务发展之外,作为电子信息技术载体的硬件产业我国也发展迅猛。如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85044亿元,同比增长12.6%;而手机、计算机和彩电产量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均超过50%,稳居世界第一。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性产业,同时也作为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云计算在国内外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我国云计算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由于我国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消费市场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势头,带动了云计算这一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其市场规模保持着稳定增长。据统计,云计算的产值已从2008年的72.7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752.37亿元,年均增速为59.57%,说明我国未来互联网市场前景仍然广阔,发展潜力巨大。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之一,在这样的市场规模中培养,也必将存在对其研发和创新的巨大需求。这将会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因此其良好的发展势头意义重大。

4)新能源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另一大特征在于对新能源的利用,以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国新能源主要包括风能、核能与太阳能三种形式,它们具有自然资源损耗少、供电量稳定、供电质量高、清洁无污染能特点,并且由于我国拥有丰富的地形和广阔的地貌资源,新能源在我国发展前景广阔。据统计,以风能、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从2008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其中太阳能从2008年的0.15万瓦时增长到2013年的11.92万瓦时,年均增速为139.9%;风能从2008年的13.10万瓦时增长到2013年的131.88万瓦时,年均增速为58.70%;可再生能源从2008年的15.88万瓦时增长到2013年189.69万瓦时,年均增速为64.22%,说明在政策引导作用下,我国新能源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产业发展迅速,我国的能源结构也有望因此发生改变。

我国政府也历来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建设,目前我国已经拥有相对完整核工业体系。到2012年底我国国内运行核电机组达到16台,装机容量1363万千瓦,发电量874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1.8%,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而我国的《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中又明确提出了先进核能发电技术、能源应用技术和工程示范重大专项,提出建立重大技术研究、重大技术装备、重大示范工程及技术创新平台的“四位一体”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与此同时,我国的太阳能热发电产业也在迅速发展。2012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23吉瓦,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以来我国风能产业发展迅速,至2011年,我国风电的新增装机容量为18491兆瓦,占世界新增装机容量的44.84%,总装机容量为63225兆瓦,占世界的26.5%,位居世界第一。风电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年底,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要达到1亿千瓦,在电力消费中的比例超过3%。而作为未来能源应用的新形式的重要技术支撑的分布式能源供电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在我国也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技术发展困难较大的情况下,仍然建成了新疆吐鲁番新城分布式光伏供电工程、浙江东福山岛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工程等示范工程,为当地的民生改善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并且为未来大规模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5)高端装备制造业

我国制造业一直存在着规模大附加值低,产品结构低端的问题。因此从国家发展战略来说,我国一直努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而借由本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新的发展良机。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主要指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在本轮全球性新兴产业发展浪潮中,主要包括民用航空制造、3D打印技术、海洋工程装备、绿色船舶、卫星及应用技术等。由于海洋工程装备以及船舶制造已经在前文中有过阐述,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主要介绍民用航空制造与3D打印技术方面的发展成果。

航空制造业由于其技术的复杂性,其涉及上游产业链长,带动发展的产业范围广,产品附加值高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性产业,甚至可以成为检验一国综合工业实力的标准。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历来也非常重视航空制造业的发展。美国的波音,欧洲的空客等都是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的大型航空制造公司。而且随着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民用航空制造业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空中客车公司2012年在伦敦发布最新全球民用航空市场预测认为在今后20年内全球航空客运周转量将以平均每年4.7%的速度递增。2012—2031年,全球市场对新增客机和货机的需求量将达到28200架,总价值将近4万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也在已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基础之上,适时提出发展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计划,使得我国民用航空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如政府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及《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干线飞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直升机等重点产品研制稳步推进,一些重大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填补了多项发展空白,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中的重头戏无疑是以C919为代表的大型客机的研制、生产和使用。2008年正式挂牌成立中国商飞公司。2011年工信部在上海组织召开了C919大型客机项目的初步设计评审暨转阶段会议,C919进入详细设计阶段。2013年进行详细的设计、试制和试验,并计划争取在2015年初实现首飞,2017年实现首架交付。目前C919已经取得国内外15家客户的青睐,收到订单380架,初步销售业绩良好。

除了C919之外,以ARJ21为代表的支线飞机、MA600为代表的涡桨支线飞机、以运12为代表的通用飞机、AC311为代表的直升机均取得了喜人的突破,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我国民用航空制造的体系初现端倪。这对于我国航空产业的发展以及整体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制造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内容,也被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财政部于2013年组织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专项,重点支持核心智能测控系统与装置的研发及应用。而3D打印技术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内容,对于制造业未来生产方式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3D打印的核心技术特征为“增材制造”,需要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逐层累加材料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切削加工技术的生产方法。

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了第一台商用光固化成形机,3D打印开始被应用,并且发展迅速。到了2011年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成为了3D打印设备的主要拥有国,并且我国占到了全球总设备量的8.6%。

我国在3D打印领域能够占据一席之地,这得益于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发展这一新兴技术。在多所国内顶尖理工科院校的协同努力下,经过20多年的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全国已经建立了20多个服务中心,可以提供的设备遍布医疗、航空航天、汽车、军工、模具和造船等工业生产,大大推动了我国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我国的3D打印还存在着诸如原材料制备技术落后、高端装备及关键元器件缺乏、设计工艺与控制等软件系统集成能力不足、尚未形成完整的3D打印产业链条等问题。这还需要政府、企业与高校继续加强合作,通过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加大技术推广力度等手段促进这一新兴技术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