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蔬菜产业科技扶贫工作调研

蔬菜产业科技扶贫工作调研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蔬菜分团按照总团的分工和安排,蔬菜分团对夏津县贫困人口现状、蔬菜产业扶贫情况以及扶贫模式等进行了调研,对当地蔬菜产业科技扶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全省蔬菜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我们这次主要对选择蔬菜产业作为脱贫项目的贫困村进行调研,蔬菜产业扶贫村及项目实施情况见表2、表3。

蔬菜分团

按照总团的分工和安排,蔬菜分团对夏津县贫困人口现状、蔬菜产业扶贫情况以及扶贫模式等进行了调研,对当地蔬菜产业科技扶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全省蔬菜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夏津县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夏津因“齐晋会盟之要津”而得名,地处鲁西北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北依德州,南靠聊城,西临京杭大运河,青银高速、国道308线、省道254、315线纵贯全境,实现了一小时上天(到济南国际机场),两小时下海(到河北黄骅港)。现辖10个镇2个乡1个街道1个省级开发区,507个行政村,总面积882平方千米,耕地90万亩,总人口52万。

2016年以来夏津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两年脱贫、一年兜底、两年巩固”的目标要求,把思想认识、工作重心、主要精力凝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夏津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新盛店镇、苏留庄镇、雷集镇、南城镇、银城街道办事处等。目前夏津县有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62个,省定贫困人口15249人,8082户。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63.47%,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以及因残、因上学、因灾致贫的约占35%。近三年贫困人口基数见表1。

表1 夏津县近三年贫困人口基数变化表

2016年夏津县共收到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321万元,德州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98万元,夏津县财政第一批拿出配套资金400万元用于开展扶贫产业项目,如电商、旅游、光伏、特色产业等。

二、当地现有蔬菜扶贫项目情况

据调查,夏津县有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62个,其中选择蔬菜产业作为脱贫项目的贫困村有22个,占35.5%,其余村大多数选择了“光伏”“畜牧养殖”“土地托管”等作为脱贫项目。我们这次主要对选择蔬菜产业作为脱贫项目的贫困村进行调研,蔬菜产业扶贫村及项目实施情况见表2、表3。

表2 蔬菜产业贫困村情况表

表3 蔬菜产业贫困村项目实施情况

(续表)

从表2、表3可以看出,当地选择蔬菜产业作为扶贫重点项目,扶持力度比较大。建设内容以设施蔬菜为主,基地标准比较高,有参与分红、参加务工以及直接从事蔬菜生产等多种形式,扶贫模式多种多样。

三、当地扶贫模式与经验

我们对当地的多种扶贫模式进行了调研,总结出以下成功案例,对各地蔬菜科技扶贫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案例1:生态农业撑起村民“脱贫致富梦”

“作为纸房头村党支部书记,又是合作社负责人,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干点事,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王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担任村支书,还是瑞丰源果蔬合作社的理事长,王建始终把心思放在群众工作上,以满腔的热情与实干的精神为村民谋发展,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驱车来到香赵庄镇纸房头村瑞丰源果蔬合作社,迎门墙上“发展高效农业,带领群众致富”的鎏金标语格外引人注目。“给贫困户送钱送物,只能解决一时的物质生活,成立合作社就能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帮助村民共同脱贫致富。”王建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诠释。

提起王建,园区内的工人个个交口称赞。68岁的张东升张大爷告诉我们,十多年前他被炸掉左手,没多久老伴又突发脑溢血去世。出去打工,没人想用他,只能靠几亩地的微薄收入过日子,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就连孩子结婚用的几千块都是挨家挨户借来的。两年前,王建得知张东升的生活状况后主动联系他和他的儿媳来合作社打工。这样,他把自家6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不到一万块钱的收入,再加上他和儿媳每年在合作社赚的两万块,不但吃喝不愁了,孙子孙女的学费也有了着落。“想想以前的日子真是苦,现在在这里看看大门,管管大棚,一个月就给俺1000多块钱。这两年俺借的钱也还上了,日子眼看着越来越好,这得多亏咱王支书。”张东升竖着大拇指,不住口地向记者夸赞王建。像张东升这样受益的贫困户,合作社里还有8户,都是上了年纪、没有多少工作经验的村民。在这里,贫困户的土地优先流转,贫困户的人员优先录用在园区工作,贫困户的扶持资金以股份的形式注入合作社,定期给他们分红,让他们逐步摘掉贫困的帽子。

据了解,瑞丰源果蔬合作社占地近600亩,冬暖式大棚和连栋春秋棚70个,现有社员105个,户年均收入达到60000多元,高出当地同业非合作社收入70%以上。一个现代化的生态观光园区初具规模,一条“合作社+乡村旅游”的新型扶贫道路正逐步走向康庄大道。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王建为发展合作社、探索扶贫道路所付出的精力和心血。

香赵庄镇纸房头村是传统的农业村,以种植棉花、小麦、玉米为主,过去棉花行情好,群众收入可观,但是近几年棉花及粮食价格大幅下滑,传统方式的耕作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缺少了挣钱门路,村里的贫困户逐年增加,如何因地制宜找准扶贫路径,王建心里有一本账。

2012年,王建自掏腰包带领村里部分党员干部先后到济南、青州、寿光、泰安、河北、天津等地参观考察,频繁的学习不仅使王建学习到了先进的种植与销售经验,而且开拓了扶贫思路。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王建瞄准了成立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的扶贫方向。

说干就干。当年,王建就组织筹建蔬菜园区,先期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占地100亩的27个高标准冬暖式大棚。由于没有经验,等全部建成后,已经是12月份了,适合冬暖式大棚生产的反季节蔬菜大多不适合定植了,十几个棚建好了当年也没办法投入使用,只在最早建成的几个棚中假植上了香椿。按照常规,香椿在冬暖大棚高密度假植栽培,一般每亩可产香椿芽2500千克以上,赶在春节前上市,均价每斤15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可天公不作美, 2012年冬天雾霾严重,阴天多,降雪频繁,由于光照不足,温度较低,香椿产量不及往年的1/3,大批量上市没赶上春节,效益很不理想

为了让园区早日产生效益,王建绞尽脑汁,四处参观请教,终于在多次尝试后探索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园内种植区、养殖区、采摘区、体验区、休闲区、管理区各具特色,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区。

“我的计划是五年内将园区面积扩大到5000亩,将纸房头村建设成名副其实的现代农业基地,带动村里80%的群众走上现代农业的致富之路,使村里的贫困户100%脱贫。”王建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更有着充足的信心。

案例2:夏津贫困户有了“托管人”

4月19日,在夏津县白马湖镇马堤村天富盈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蔬菜种植大棚里,55岁的贫困户王秀兰正忙着给青椒除草。“多亏了侯书记领路,俺家的日子好过多了。”王秀兰边干活边说。

据了解,马堤村有贫困户49户,王秀兰家就是其中之一。她的老伴4年前因病去世,儿子和儿媳都有残疾,一家人全靠她一个人种地养活。2015年2月份,马堤村实行精准扶贫“1+1”政策,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手把手帮助贫困户脱贫。村党支部书记侯庆全成了王秀兰家脱贫的“托管人”,他根据实际情况,为王秀兰家量身定制了脱贫方案,介绍王秀兰到村合作社打工,一天40元钱;儿子不能干重活,就在村里当起了保洁员。两个多月以来,王秀兰家的经济负担减轻了不少。

此外,该村“两委”成员以及合作社骨干社员也积极参与,与贫困户结对,力争全村更多贫困户有人管、有人带。65岁的康宗泽膝下无儿无女,老伴常年患病。合作社成员侯庆福与他对接后,帮他把家中的4亩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亩地年租金1000元。“流转给普通种植户,年租金都是650元左右。考虑到贫困户的特殊情况,我们合作社把贫困户的租金涨到了1000元,尽最大努力让他们多受益。”侯庆福说。“作为贫困户的‘托管人’,不能光耍嘴皮子,必须得认真查找致贫原因、制定脱贫方案,并帮着落实,最终实现脱贫目标。”侯庆全说。为了保障扶贫效果,“托管人”与贫困户之间签订脱贫协议,两年之内必须达到脱贫目标。据了解,目前马堤村6名党员、14名骨干社员与20户贫困户签订了“1+1”脱贫协议。

马堤村扶贫“1+1”模式是夏津县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托管人”政策的典型代表。2015年以来,该县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社会能人等一对一“绑定”托管贫困户,根据因病、因残、因上学、无劳动能力等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技术或资产托管经营等帮助,有效实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党委政府是第一责任人,同时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搞好社会扶贫大合唱。”夏津县委书记王春利说。今年该县还选派34名机关干部,分配到34个省级扶贫工作重点村担任“第一书记”,利用两年的时间全力帮助这些贫困村脱贫致富。

案例3:渡口驿乡合作联社精准助农脱贫

渡口驿社区位于夏津县渡口驿乡政府驻地,地处山东、河北两省交界处,西邻京杭大运河,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社区共有964户,4343人,耕地6255亩,党员105名。近年来,社区党总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通过领办古渡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实现了强村富民、共同发展。

1.渡口驿乡古渡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

渡口驿乡古渡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2月,位于渡口驿乡渡口驿社区,目前涵盖东渡口驿村、西渡口驿村、殷小庄村及管新庄村四个村庄。该合作社是一家集蔬菜种植、销售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从事菠菜、茴香苗、西红柿、芫荽、西瓜等拱棚蔬菜的种植及销售。合作社由刘德华等6人发起,成员出资总额120万元。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刘德华,现任渡口驿社区党总支书记。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500余名,其中中共党员50余名, 2012年7月渡口驿乡古渡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正式成立。2015年合作社统购统销农资260吨,为社员节省资金40万元,村集体增收10万元。

2.“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特色经营模式

合作社采用“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制定多项措施,开展多种活动,积极向入社农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通过“统一采购物资、建立销售渠道、做好技术培训”三个环节,极大地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社员收入也大幅提高。目前,社员亩均收入超过1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

扎实推行“党支部+合作社+经济困难户”工作模式,于2012年7月成立渡口驿乡古渡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坚持党支部领导合作社与合作社独立自主开展活动相结合,注重加强党支部对合作社的领导和指导,认真解决合作社自身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完善联户帮扶机制,支部所有党员分别联系帮扶各自责任区的社员,为广大种植户及时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较好地发挥了党员的带头、带富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党组织在社员中的凝聚力。

3.合作联社成立,实现“两个全覆盖”

为了搭建好扶贫攻坚平台,全乡围绕拱棚蔬菜、纺织设备、羊绒加工、畜牧养殖、小商品批发、果品加工六大特色产业,按照“党支部+党员干部+贫困户”的模式,每个村都至少成立一个合作社。目前,100%的村都成立了合作社,100%的贫困户都加入了合作社,实现了两个全覆盖。

同时为了解决单个合作社生产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服务领域窄的问题,依托古渡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运河新农农牧专业合作联合社,将全乡15个村的19个合作社、近3万亩土地、160多台大型农机具、50多家养殖种植大户和全体贫困户组成了一个庞大联合体。业务范围包括为本社成员提供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针对全托管、半托管的种养殖农户,选择性地开展蔬菜、农资代购、代销、仓储;良种推广;农机作业服务;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民种养殖技术培训及相关技术推广服务。将全乡的合作社资金、技术、品牌联合,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有机整体。

合作联社作为合作社的升级版,可以利用量的优势,同化肥、农药等农资厂家直接谈判,争取更多的优惠条件,从而降低社员的生产成本。经初步估算,仅化肥一项,一亩地可以降低近100元,如果再加上种子、农药等农资,一亩地可以降低近200元,全乡范围将降低近千万元的生产投入,壮大集体经济。此外合作联社作为一级代理,从厂家直接进货,还可以省去部分税务、工商等部门的相关费用。通过销售渠道进行销售后,所获的利润可以同社员分红,从而促进合作社中的贫困户陆续脱贫。

合作联社解决了单个合作社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通过合作联社的运作还能同时打破村庄界限,贫困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合作社,把降低社员资金投入、增加村集体收入结合起来,实现了全乡一个平台搞服务、一起抱团创市场,达到一举多赢的目的。

案例4:建起农机专业合作社,脱贫致富有了新“引擎”

“加入农机合作社后,地里的活合作社都包了,年底还有分红,真是给俺们贫困户帮了大忙啦!”8月17日,说起村里的农机合作社,雷集镇陈尤村贫困户陈文勇竖起了大拇指。

今年46岁的陈文勇患有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为治病花光了家里的钱。妻子一个人既要耕种7亩地,还要照顾他和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生活艰难。在陈尤村,像陈文勇家一样的贫困户还有10户,他们都是因病致贫、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且贫困程度较深。

如何才能加大这个省定贫困村的扶贫攻坚力度,帮贫困户脱贫,成了摆在县蔬菜局派驻陈尤村“第一书记”刘涛面前最紧要的问题。2015年6月,在县乡村三级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刘涛创新扶贫思路,尝试推行“农机合作社+市场+贫困户”扶贫新模式,在村里组建起为民农机合作社,贫困户全部入社。同时,整合扶贫专项资金25万元,购买了2辆四驱大功率拖拉机、2辆全自动播种机以及秸秆粉碎机、病虫害防治施肥一体机等。合作社以一年2.5万元的费用租赁这些农机具,租赁费用全部均分给贫困户,同时从每年利用这些农机具经营获得的利润中拿出15%作为贫困户救助金。“除了这些钱以外,到了年底他们还可以享受合作社的分红。”刘涛说。

如何经营获益?“有了这么多农机,肯定先让自己村里的人受益。我们合作社首先在自己村里实行土地托管,统购统种统收。截至目前,全村960亩土地已有725亩实现托管,这其中就包括所有贫困户的地,而且他们可以享受服务费用减免的优惠政策。”陈尤村党支部书记高文平介绍,他们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选举懂技术、会经营的致富能手作为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托管收、种、施肥、喷药等一系列工作,全部由他们负责。同时还成立了专门的监事会,由村内威望较高的村民以及贫困户代表担任,监督合作社日常运行以及财务状况。

高文平给大家粗略算了一笔账,合作社使用的拖拉机马力足、效率高,可以轻松完成深松25厘米的标准,再加上播种、施肥、打药等一系列服务,完成全村这725亩土地,保守收入就能达到6万元。“每到农忙时节,像播种机这一类的农机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到时候我们还可以到其他村揽活,多挣些钱。”

“通过成立农机合作社,能实现贫困户增收的长效化。我们希望通过把合作社做大做强,真正给贫困户谋福利,带领大家早日脱贫。”县扶贫办主任张兴国说。

四、当地蔬菜技术推广现状及技术需求

我们这次主要对选择蔬菜产业作为脱贫项目的贫困村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夏津县蔬菜技术推广工作现状并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影响蔬菜技术推广的因素主要有蔬菜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蔬菜技术推广方式不合适和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等,农民对蔬菜技术的需求无非就是蔬菜新品种、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我们专家顾问团只要制定好蔬菜科技支撑扶贫开发工作方案,消除影响蔬菜技术推广的因素,就可依靠基层蔬菜技术人员,有效实现对选择蔬菜产业作为脱贫项目的贫困村进行技术扶持,突破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技术瓶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蔬菜技术推广主要限制因子

1.蔬菜技术人员缺乏

基层蔬菜技术推广体系直接面对广大农民,是做好蔬菜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载体,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由于编制、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基层蔬菜技术推广体系出现了人走、网破、线断的问题。据调查,从2004年至今十多年来夏津县只引进了一名专业技术人员(王荣娟是最后一个进入夏津县蔬菜局的人,却又于2014年3月份考入省平安保险公司工作)。到目前,全县没有增加一名农业院校蔬菜专业毕业生,造成目前蔬菜技术推广队伍年龄偏大(40岁以上蔬菜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占71%)、知识老化、青黄不接,蔬菜技术推广队伍出现严重断层现象,蔬菜技术推广队伍面临着自生自灭,蔬菜生产缺乏技术支撑严重。夏津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50多万人口中,农业人口约有45万,占总人口的90%,而县级蔬菜技术推广人员仅7人,平均每一万农业人口仅有蔬菜技术人员0.16人,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当代蔬菜生产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很不相适应。

1998年机构改革以后,夏津县乡镇农技站的人员划归乡镇进行管理,造成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不明。全县33名农业院校毕业的乡镇农技人员,已有2/3以上转为行政人员,仅有少数仍在农技站工作,而且以从事乡镇行政工作为主,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蔬菜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导致蔬菜生产技术难以传授到农民手中,大大削弱了农村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

2.推广人员技术水平较低

蔬菜生产是一项技术性较高的产业,夏津县的蔬菜技术推广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出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状况(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职称“金字塔”结构尚未形成,而“纺锤形”结构不利于人才的循序培养。再一个就是夏津县的蔬菜技术推广队伍学历低(多数人员是大专及以下)、业务知识陈旧、实践经验缺乏(“书本型”多,“实用型”少),不能有效指导蔬菜生产,技术水平低已成为制约夏津县发展蔬菜生产的瓶颈。有条件发展蔬菜生产的农民明知种植蔬菜的效益远远高于种植粮棉,但由于缺乏种植管理技术而不敢种植蔬菜。

3.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蔬菜技术推广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蔬菜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各级财政用于蔬菜技术推广体系的资金较少,蔬菜技术人员除工资外,几乎没有试验、示范、推广经费,业务工作开展十分困难,影响了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蔬菜技术推广手段的进一步改善,制约了蔬菜技术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

4.推广方式不适应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蔬菜技术推广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许多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开始进入蔬菜技术推广领域,但由于其本身固有的利益驱动,在推广过程中往往带有较强的倾向性,不能完全站在科学的角度推广蔬菜技术,有时甚至出现误导农民的现象。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蔬菜技术服务,是蔬菜技术推广机构的重要职责。但在实践中,蔬菜技术的推广主要依靠蔬菜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和讲解,存在蔬菜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单一、手段落后、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导致技术推广效率不高,效果不显著。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开始成为蔬菜技术推广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电视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大多没有固定的栏目,播出时间没有保证,只能在关键时期和突发生产问题时进行技术指导,对关键技术无法进行详尽的指导。互联网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距离远的特点,但当前农村的计算机普及率还很低,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得蔬菜技术的机会很少。基层蔬菜技术推广工作仍主要依靠传统的技术推广手段来实现,印发技术明白纸、举办技术培训班、科技下乡和现场指导是主要的推广方式。由于资金和推广条件的制约,技术推广的覆盖面受到很大限制,蔬菜技术和农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桥梁和纽带,即使蔬菜技术人员有热情,农民有需求,也很难及时有效地把技术传递到农民手中。

5.农民文化素质低

在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民仍是蔬菜技术的最终实施者。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接受新观念、新技术的意识,对蔬菜技术的推广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农民的总体文化素质较低,制约了蔬菜新技术的快速应用。

随机对夏津县12个村庄、120个农户进行调查,在被调查的325名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9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8.9%;初中文化程度2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4.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1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5%,农村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低。在从事种植业的189人中,小学及以下75人,占39.7%;初中108人,占57.1%;高中及以上6人,占3.2%。劳动年龄以上的仍有32人从事种植业,占种植业从业人员的16.9%。从性别比例看,女性103人,占54.5%;男性86人,占44.5%。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年龄偏大,女性居多,而且女性劳动力文化素质明显偏低,掌握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对蔬菜新技术的应用影响很大。

(二)蔬菜科技支撑扶贫开发工作方案

蔬菜技术推广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特别是蔬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根据当前蔬菜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几年蔬菜技术推广的实践,笔者认为,解决当前蔬菜技术推广服务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稳定和壮大蔬菜技术推广队伍,促进蔬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基础。

1.健全蔬菜技术推广体系

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可以试点把乡镇农技站重新划归农业部门管理,健全乡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整合各级推广力量。应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引进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推广队伍结构优化,稳定和壮大技术推广队伍。加大基层蔬菜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财政支持、制度保证和定期考核等,促进蔬菜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蔬菜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蔬菜技术人员扎根蔬菜生产一线开展蔬菜技术推广工作。要增加经费投入,改善技术推广条件,提高推广能力,提高蔬菜技术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构建精干高效的蔬菜技术推广服务新体系。

2.加强农民科技培训

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培训阵地建设,大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青年的综合文化素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利用宣传文化教育阵地,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增强农民应用新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蔬菜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3.创新技术推广方式

在蔬菜技术推广过程中,要改变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的单一推广方式,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抓基地、示范、开办电视专栏和科技入户等全方位服务。通过建立示范片、抓好示范户,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实现从泛泛而谈到具体、实用技术的转变,逐步形成蔬菜技术人员抓科技示范户、带动周边普通农户的新型蔬菜科技推广服务方式,加快蔬菜科技入户,提高技术到位率。由原来单纯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逐步转向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集成配套技术。

4.提高组织化水平

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通过与蔬菜技术推广部门结合,实现技术、物资和服务的有机统一,加快蔬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带动,订单生产,实现企业、农户和蔬菜技术推广的共赢,加快蔬菜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年来,夏津县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组建蔬菜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多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个,省级示范合作社5个),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蔬菜生产资料统一购置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统一服务。在统一服务过程中,使先进的蔬菜技术和产品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截至目前,全县蔬菜类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万多户,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1.6万多元,比其他非成员农户收入高50%以上。

5.开展交流、学习

创造外出参观学习的条件,汲取外地蔬菜生产的先进经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先进的蔬菜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如果基层蔬菜技术人员不出去参观学习先进的栽培模式,其指导水平就会停滞不前,技术服务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误导误判,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只有经常外出取经、加强实践,加深对蔬菜生产各个环节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基地园区蔬菜生产的指导和服务作用。

6.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为重点,引进应届优秀蔬菜专业毕业生,储备一批高素质的蔬菜技术推广队伍,保持队伍的朝气和活力。二是围绕培育和发展新的蔬菜经济增长点,加强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种植等蔬菜新领域、新产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建设一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促进蔬菜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蔬菜技术推广队伍。三是针对我县蔬菜技术人员缺乏的实际,加速农民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扎实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大力培养新生代年轻的职业菜农,定期评定农民职称,出台政策每年给予农民技术人才一定的补助,鼓励新时代农民成为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培育壮大职业菜农队伍,确保我县蔬菜技术推广队伍可持续发展和壮大,进而实现对选择蔬菜产业作为脱贫项目的贫困村进行技术扶持,突破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技术瓶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五、当地蔬菜科技支撑扶贫重点工作

(一)做到项目精准

集中项目资金,投入到适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有发展前景的地区,实行连片集中帮扶。要善于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方法,加大贫困户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集中投入,有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提倡贫困户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捆绑经营收入,促进产业到户、做大做强。

(二)强化精准到户

认真开展贫困人口界定和统计工作,摸清现有贫困人口规模、分布、构成和特点等基本情况,因户制宜,分类指导,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切实把“精准”落到实处。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提高扶持标准,引导和鼓励发展见效快、能持续增收的好项目。因残疾、疾病致贫或无劳动能力、劳动能力低的贫困户纳入社会保障,并与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就学资助和应急救助等结合起来,确保住有所居、病有所救、学有所教。加强教育和引导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的贫困户,激发、激活他们能过上好生活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生产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增收致富。

(三)加强精准培训

要以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为需求,与厂企联合、与就业从业相结合,点到点指导,增强实用性,解决学习大众化的问题,特别是加强蔬菜生产实用技术的培训普及,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素质。

(四)精准配置资源

充分用好建档立卡成果,建立社会扶贫信息供求对接平台,探索建立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的优惠制度,引导扶贫资源准确投入,促进社会资源精准化配置。

六、下一步计划和建议

科技支撑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技扶贫成功与否取决于市场机制、农民需求和科技人员的知识水平,科技部门既要通过自身的创新带动整个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又要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相配套。通过创新科技扶贫方式,建立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使科技知识真正广泛渗透到蔬菜产业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让广大农民真正实现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提高对科技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科技扶贫始终是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科技和人才是当前夏津县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是夏津县摆脱困境的必要条件。必须全面推动蔬菜科技进步,加速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以科技扶贫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夏津县的蔬菜综合发展能力。科技扶贫是培育新型农民的生动实践,一方面,需要加强科技培训,普及推广先进适用、农民易学易懂易用的技术;另一方面,要从夏津县实际出发,让贫困农民参加具体的科技扶贫项目,从实践中接受锻炼,增长致富本领。

(二)提升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

加大科技扶贫经费的投入,以科技培训为抓手,在涉农部门抽调科技工作者组成县级科技讲师团,保持稳定的、长期的、有效的科技知识培训工作。基础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正规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农、科、教互相依托,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健全培训网络,增加培训投入,持之以恒地开展科技下乡入户活动,提高科技进村入户率,把先进适用的技术送到农户手中,增强劳动者的科技意识,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吸纳、运用新技术的能力,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同时,注重对“乡土人才”的培养选拔,重点对基层干部和科技示范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大力扶持、培养回乡知识青年和乡土人才,建立一支科技扶贫工作队伍。

(三)打造新型科技服务网络

打破原有的制度框架,整合资源,提高科技扶贫的效率,打造新型科技服务网络。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制度框架,通过资源重组等改革措施(如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提高科技扶贫的效率,把服务内容向产前、产后延伸,以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以大量乡土人才和广大农民为基础,把农村中最活跃的力量调动起来,发展和壮大农村中的先进生产力。同时,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基层,并派放到村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技人才链,直接面对广大农民开展工作,为农民提供包括示范、培训、咨询、合作在内的科技服务。科技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成效主要由农民进行评价,如此则对科技人员形成压力,要求科技人员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满足农民在技术、加工、流通和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需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杜绝科技人员应付农民的现象发生。

(四)建立蔬菜科技推广的投放回报机制

允许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以技术参股,与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蔬菜科技推广的投放回报机制。改变以往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形成一种协作互助的新型关系。通过制度创新,将这些蔬菜科技工作者引入农村,使他们在为蔬菜生产提供新科技的同时,将自身的科研活动与蔬菜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既减少了农村技术引进的成本,又降低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

(五)组建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技术协会,实现民建民有民管民受益,推动夏津县特色产业的发展。夏津县蔬菜多是由以家庭为中心的小规模经营主体来从事经营活动的,农民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又是实际的劳动者,单纯靠政府农技部门的服务已不能满足农民对技术的需求,必须鼓励和支持组建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技术协会,以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总之,科技支撑扶贫开发离不开科技,科技扶贫离不开经济投入,科技进步是加快扶贫开发进程的法宝。同时,不仅解决温饱需要科技扶贫,巩固扶贫成果更需要科技扶贫,科技扶贫是贫困农民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我们决心立足本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上级部门的总体部署,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以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