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郓城县农业科技支撑扶贫开发的做法及案例

郓城县农业科技支撑扶贫开发的做法及案例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麦分团根据总团调研部署和小麦分团的安排,小麦分团组成农业科技支撑扶贫调研小组赴郓城县进行扶贫调研。郓城县对省、市确定的79个贫困村下派了“第一书记”,进行驻村帮扶。总之,在郓城县通过实施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农业扶贫等多项精准扶贫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小麦分团

根据总团调研部署和小麦分团的安排,小麦分团组成农业科技支撑扶贫调研小组赴郓城县进行扶贫调研。调研小组深入贫困村、贫困户,了解基本情况和扶贫工作进展,调研扶贫项目,与县、乡、村有关负责同志座谈交流,共同探讨科技支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对策。

一、贫困现状调查

郓城县是农业大县,农业人口10万人,耕地面积153.7万亩,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60万亩,其中小麦常年种植面积136万亩左右,近年小麦平均单产都在500千克左右。2016年,全县小麦收获面积136万亩,平均单产490.6千克,总产量6.68亿千克,入围全国超级产粮大县。2016年全县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面积达到35万亩,平均单产560千克,成为全省四大超级产粮大县之一,承办了省、市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观摩会。

2015年,全县共有省定贫困村109个,贫困户6.52万户,贫困人口15.35万人。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实施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农业扶贫等多项精准扶贫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省、市脱贫标准要求,截至2016年6月底,已有64个贫困村“摘帽”,2.18万贫困户脱贫,5.28万贫困人口脱贫,目前全县还有省定贫困村45个,贫困人口4.34万户,10.07万人。其中有3个乡镇地处黄河滩区,共有贫困村16个,涉及贫困人口5.08万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47%。

全县贫困人口按致贫原因可分为11类,因病致贫的有16000户,37000人,占贫困人口的36.74%;因残致贫的有2804户,6516人,占贫困人口的6.47%;因上学致贫的有620户,1441人,占贫困人口的1.43%;因灾致贫的有183户,4425人,占贫困人口的4.39%;因缺土地致贫的有82户,191人,占贫困人口的0.19%;因缺水致贫的有21户,49人,占贫困人口的0.05%;因缺技术致贫的有3263户,7582人,占贫困人口的7.53%;因缺劳动力致贫的有10400户,24300人,占贫困人口的24.13%;因缺资金致贫的有7107户,16000人,占贫困人口的15.89%;因交通落后致贫的有329户,764人,占贫困人口的0.76%;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的有1309户,3042人,占贫困人口的3.02%;其他原因致贫的有1005户, 2334人,占贫困人口的2.32%。前三位的主要致贫原因是因病致贫、缺劳动力致贫和缺资金致贫,缺技术致贫排在第四位,贫困人口占7.53%。

郓城县精准扶贫的计划和目标是:2016年完成4.5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33个贫困村“摘帽”;2017年完成3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12个贫困村“摘帽”;2018年全部兜底完成,逐步实现贫困村“五通十有”和“三达到”(“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信息;“十有”:有旱涝保收田、有致富项目、有办公房、有卫生室服务、有卫生保洁制度、有学前教育、有文化室和农家书屋、有健身场所、有良好生态环境、有就业保障措施;“三达到”:贫困发生率低于2%、贫困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村集体收入达到3万元),并建立扶贫脱贫长效工作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二、现有农业扶贫项目调查

2016年,全县争取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81万元,其中产业发展资金1527万元,扶贫项目资金1700万元,乡村旅游扶贫资金100万元,光伏扶贫资金280万元。扶贫项目情况如下:

1.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项目

省农业厅、省财政厅2016年下达项目,项目资金600万元,分为蔬菜项目和食用菌项目,郓城县承担的是蔬菜项目,其中20%的财政资金(120万元)用于农业扶贫。项目主要支持育苗基地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和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项目实施主体为农民合作社。

2.高效特色农业扶贫项目

省农业厅、省财政厅2016年下达项目,项目资金总额400万元,全部用于农业扶贫,重点支持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瓜果、食用菌、中药材等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共有10个贫困村被列为扶贫对象,每个村补助标准不超过50万元,项目实施主体为村内示范合作社。

3.粮食高产创建平台建设项目

省农业厅、省财政厅2016年下达项目,项目资金400万元,建设内容在往年的基础上增加了绿色高效和扶贫内容,其中用于扶贫的资金不少于20%,主要用于项目区内4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以村内合作社为实施主体,吸纳本村贫困户种植高效粮经作物。

4.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

省农业厅、省财政厅2016年下达项目,项目补助资金300万元左右,重点支持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主要采取先建后补或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财政补助。其中20%以上的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带动项目区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和就业实现脱贫。

郓城县对省、市确定的79个贫困村下派了“第一书记”,进行驻村帮扶。结合以上项目的实施,高产创建示范方内流转贫困户土地2万余亩,带动2万余人,人均增加收入1300元;积极开展贫困人口农业技术培训,2015年培训贫困人口1200人,多数人掌握了1~2项农业新技术;2016年小麦“一喷三防”资金重点向贫困村倾斜,所有省、市“第一书记”帮包村全部进行免费统防统治;利用扶贫资金在重点贫困村建设蔬菜、食用菌大棚200余个,发展油用牡丹、金银花、中药材2万余亩,带动贫困户300余户,5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总之,在郓城县通过实施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农业扶贫等多项精准扶贫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扶贫模式与经验总结

(一)主要扶贫模式

1.智力和技术扶贫模式

坚持“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积极实施“雨露计划”“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等培训工程,强化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就业能力,让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能力且学习意愿强烈的贫困人口掌握1~2项实用技能。几年来,全县已累计培训农村贫困人口2万多人,贫困人口通过技术培训,在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综合技能,深受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青睐,大大增加了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吸纳,并签订务工合同,月工资平均1500~2500元,实现了较高质量的稳定就业。

2.农业特色产业带动扶贫模式

立足贫困村资源优势和“种养加”习惯,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精心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在张鲁集、李集、黄集、陈坡、双桥、张营、黄泥冈等6个乡镇发展特色蔬菜和果树种植,计划市、县两级投资8000万元,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600个、带动2000多人脱贫。加快发展以“两羊一牛”等本土优势品种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充分发挥黄河滩区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沿黄的黄集、李集、张鲁集三个扶贫工作重点乡镇发展养羊项目村13个,发放基础母羊3983只,年出栏成羊2万只,形成养羊产业带,带动1000多户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脱贫。发展壮大华宝食品、神州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带动贫困人口就业脱贫,目前已建成基地57个,带动2000多户脱贫。以神州食品集团带动贫困户养鸭为例,养殖户投资一个5000只的标准肉鸭养殖棚需5万元左右,公司对贫困户实行无息贷款建棚补贴,并与贫困户签订回收合同,养殖户扣除成本,每只肉鸭纯收入2元左右,每年可养殖6~8茬,一年可回收成本。公司与贫困养殖户之间权责分明、风险共担、合作共赢,不仅打造了利益共同体,还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同时,公司还建立了二次分配机制和风险基金,二次分配机制是在年终结算时,贫困养殖户的年平均收益若低于社会同行的平均收益水平,公司以补贴的形式返给农户。公司设立风险基金,如果贫困养殖户在饲养管理中因遭遇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而受到重大损失,公司将从基金中提取补贴,保证养殖户或合作社不发生亏损,坚决不让贫困养殖户吃亏,公司开创了一条在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众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路子。

3.项目引导,整体推进扶贫模式

在贫困集中区域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大力推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资金安排、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新型主体培育、农民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充分利用中央8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选择8个村实施整体推进、连片开发,发展苹果种植875亩、服装加工235户、大棚蔬菜225亩,通过合理确立股权、创新分红机制,实施“一棚带一户”精准扶贫,贫困人口就近就业、脱贫致富。郭屯镇魏楼村发展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覆盖周边3个贫困村,带动贫困户60户、130多人。采取“传统产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以土地入股的方式鼓励贫困户自愿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入股的贫困户每年每亩土地可获得500元的土地租金,还可对半分成大棚蔬菜种植利润,再加上务工收入,每人每年可增收1万多元,既实现了贫困户当年脱贫,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二)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唐庙镇陈南村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1.陈南村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陈南村地处郓城县唐庙镇东南2千米处,现有村民562户,总人口2512人,耕地2579亩,是省定贫困村,精准扶贫识别贫困户72户,127人;村两委班子健全,全村党员49名,其中30岁以下党员9名。该村的村容村貌较为整洁,部分街道和田间道路已硬化,建有幼儿园、小学、卫生室,村两委有办公场所。

(1)经济结构:陈南村主导产业仍以传统粮食生产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部分农户种植西瓜、山药、蔬菜,但缺乏品牌意识,知名度较低,造成价格低,效益不明显,其他经济作物种植很少。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民科技意识的增强,粮食单产较过去有所提高。青壮年劳动力以外出或在本地务工为主,占到全村人口的1/5。目前该村现有木材加工厂7个,其中从事板材深加工的有2个;有饲料厂和纺纱厂各1个。受市场行情影响,木材加工厂和纺纱厂效益均不理想,亟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转型。村集体现有110余亩的林场1处、窑厂1处,现均已承包,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2)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一是种植业。粮食在作为口粮的同时,全村每年可出售小麦60万千克、玉米120万千克。西瓜、山药、蔬菜等高效农业种植户不多,由于缺乏先进技术,效益不明显,示范带动能力不强。该村4户农民流转村民土地150余亩,发展林果种植,近年刚发展,还没有明显效益。二是养殖业。该村有养殖猪、羊的传统,但没有形成规模,对经济增收不明显。三是加工业,包括木材加工、饲料加工、棉纺等。四是外出务工。目前该村在外务工人员100余人,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以技术工和劳力工为主;本地务工人员200余人,以劳力工为主。

(3)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一是粮食种植成本高。尽管农民负担有所下降,粮食价格有所上涨,但基本被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价格上涨因素所抵消,农民种地的实际收益没有明显提高。二是缺乏技术和市场信息。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限,种植新技术推广面小,新品种覆盖率低。三是剩余劳动力没有经过相应技能培训,层次较低,收入不稳定,劳动报酬无保障。四是农民自身素质的问题。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使得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农民因文化水平低,缺乏竞争力,在非农领域就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减少了增收的机会。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低:陈南村仍以传统的粮食种植业为主,高效经济作物较少,并且管理粗放;农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缺少产后加工处理,产业链条短,增收不明显;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管理规范的农民合作社较少,带动能力不强;农田灌溉沟渠老化破损,水资源浪费严重;部分田间道路、村庄巷道虽已硬化,但有损毁,文体活动设施不健全,科技文化投入不足,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绿化率较低,养殖户庭院环境卫生较差,清洁能源使用户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全面展开。

(2)村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全村不同农户间贫富差距较大,村民各自为政,缺乏龙头企业、经济带头人和专业合作组织,村里缺乏第三产业,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低,不能满足公共设施建设需求。一些村民对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不了解,缺少就业机会,缺乏种植技术,信息闭塞,增收的渠道相对狭窄,家庭生活负担较重,导致收入偏低。

(3)村民的思想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有差距。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农民科技知识相对较少,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降低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而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3.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1)已开展的扶贫工作:作为省定贫困村,全村贫困户共72户,127人,每户至少有1人办理了低保。2015年国家补助扶贫资金19万元,2016年3月发展了光伏产业。人大代表建立了2处扶贫就业点,发展木材加工产业,贫困人口可以在此处进行补皮、装卸等工作,以加快实现贫困人口脱贫。2015年县农业局与陈南村进行结对帮扶,一是2015年对全村玉米借助“一防双减”项目进行了统防统治,2016年小麦也进行了统防统治;二是积极引导开展农作物质量认证,目前正在开展西瓜绿色食品认证,相关材料已准备齐全并提交,正在等待进行产品取样。三是扶持建立了500吨的农产品冷藏库一处,目前正在建设中。

(2)下一步扶贫工作的思路:一是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和效益。该村地处郓城县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是其基础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种粮收益,是必须坚持的农民增收途径。二是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成立西瓜、山药种植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运作,依托合作社积极申请无公害、绿色等农产品认证,搞好地理品牌的商标注册。进一步扩大果蔬种植规模,新建20个冬暖式温室大棚,运用现代化种植技术,种植反季节蔬菜,并辐射和带动其他农户发展设施蔬菜。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成立陈南村蔬菜果品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策划宣传,打造陈南村品牌,扩大销售渠道。培育、扶持传统养殖户,发展猪、羊规模化养殖,设立规模养殖小区,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效益。三是加强智力和技术扶贫。充分发挥扶贫包村部门县农业局的技术优势,开展农技、土肥、植保、农机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完善“农民科技书屋”,改善农民学习条件,在现有各类农业技术书籍、期刊、光盘的基础上,充实数量,尤其是增加设施栽培管理、绿色产品生产技术与规程等方面图文并茂、好懂易学的技术资料。通过智力和技术扶贫,提高贫困户及广大村民的自身发展能力。四是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建立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健全以财务公开为主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案例二:黄安镇张菜园村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1.张菜园村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张菜园村位于黄安镇北2千米处,人口1495人,其中党员26人,贫困户28户。该村耕地面积2034亩,现在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全村现有蔬菜大棚3个。产业经济以板厂、扒皮机厂为主,有板厂1家、扒皮机厂32家,但是由于近期建筑行业不景气,板厂生产的建筑模板销售不畅,处于半停产状态。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粮食生产水平较低。张菜园村过去由于注重发展木材加工项目,导致种植业管理比较粗放,耕作和施肥存在不少误区,只重视施用复合肥,忽略了有机肥的施用,导致地力水平明显下降,制约了粮食产量。

二是主导产业不突出。该村原来是蔬菜种植专业村,特别是西瓜种植有一定的基础和特色,但组织化程度低,没有达到产业发展的水平,经济效益不稳定;该村有板厂1家、扒皮机厂32家,曾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但是由于近期建筑行业不景气,板厂处于半停产状态。

三是基础设施较差。该村道路年久失修,村委会没有办公场所,临时在村小学办公,没有文化书屋,没有健身场所,田间水利设施不完备。

3.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1)已开展的扶贫工作:一是通过调查走访,摸清了村情民意,了解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了解了群众的期盼和需求。二是针对地力水平差的问题,县农业局从县高产创建示范方内专门调出30吨有机肥免费提供给该村贫困户,提升了使用地块的地力水平;结合植保站实施的“一防双减”项目,2015年8月用植保飞机免费为张菜园村的2000亩玉米防治病虫害。无人植保飞机作为一种新型植保机械,施药效果好,雾滴小,喷布均匀,防治效果好,效率高,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每亩防治成本15元左右,有效减少了病害程度和虫害基数,保证了该村玉米丰产丰收。三是2015年9月联系郓城县农业局、农广校,组织农业专家就秋收、秋种关键技术进行授课,科技带头人、种养殖大户等120人参加了培训,并现场分发了高产创建培训教材、秋收技术读本360余本,受到群众好评。四是县农业局联合组织部门和文体部门建设村委办公场所和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对文化广场进行了绿化,建设了农家书屋,筹集了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书籍890余本。

(2)下一步扶贫工作的思路:一是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和效益。该村同样地处郓城县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是其基础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种粮收益,是必须坚持的农民增收途径。小麦分团在调研的同时,积极支持该村的扶贫工作,在粮食生产品种、技术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如帮助选用和提供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进行优质良种和优质商品粮订单生产,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等。二是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在扶贫调研过程中,小麦分团与县农业局、乡镇和村领导班子共同讨论,帮助该村寻找产业发展之路,确定特色产业。根据该村的技术优势和基础,初步确定大力发展木耳养殖业,并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策划宣传,打造张菜园村品牌。三是加强智力和技术扶贫。充分发挥扶贫包村部门县农业局的技术优势,开展农技、土肥、植保、农机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完善“农民科技书屋”,改善农民的学习条件,在现有各类农业技术书籍、期刊、光盘的基础上,充实数量,尤其是增加设施栽培管理、绿色产品生产技术与规程等方面图文并茂、好懂易学的技术资料。通过智力和技术扶贫,提高贫困户及广大村民的自身发展能力。四是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建立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健全以财务公开为主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完善民主议事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责任。组织农民绿化庭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绿化美化村庄,创建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家务劳动简捷化。

四、技术需求调查与服务

1.主要技术需求

小麦分团对郓城县的科技扶贫工作进行了多次调研,深入农村农户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共同讨论脱贫致富的路子。通过调研,认为目前贫困村的主要技术需求如下:

(1)产业发展信息需求: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在一切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农村的发展也是如此。贫困村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贫困,不知道发展什么产业好,或选择的产业是过时的产业、产能过剩的产业,甚至是已经下滑的产业。

(2)种植养殖品种需求:确定了主导产业就是解决了发展方向的问题,而选用什么品种则决定实施效果和效益。现在许多老百姓有一种认识,一提高效农业就是调整种植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但如何调、调什么的问题没有搞清楚。比如养蘑菇,选择什么品种非常重要,有些品种产能过剩,如果还选择这样的品种,是不能脱贫致富的,只能是越来越贫。果树、蔬菜也有同样的问题。

(3)种植养殖技术需求:通过调研,发现贫困村种植养殖生产在技术方面主要靠传统经验,技术落后,造成产量和效益低下。对技术不仅仅是一个需求问题,还有认识的问题。比如小麦生产中的播种量、施肥量控制问题就存在明显的认识问题,传统观念、传统技术的改造是非常重要的。

(4)农业技术知识需求: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兼业化现象日益突出,农民老龄化、妇女化、儿童化、低学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技术知识的普及显得更加重要。

2.技术扶贫思路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小麦分团与贫困村干部群众一起认真分析致贫原因,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地基础和优势,确定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选择致富之路,采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坚持智力扶贫和技术扶贫并举,引进先进技术和品种,打造地方品牌,扶持地方产业发展,壮大乡村经济,增强自身发展动力,带动贫困户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技术扶贫方案

小麦分团在郓城县扶贫调研的过程中,与郓城县农业局的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对农业局负责的唐庙镇陈南村和黄安镇张菜园村两个省级贫困村进行了深入调研,与农业局下派的第一书记、镇、村领导共同研讨脱贫致富之路,确定了扶贫方案。

(1)产业选型:以粮食生产为基础产业,结合各自的条件基础和优势,每个贫困村选择1~2个高效产业。基础产业为粮食生产,在两个贫困村发展优质强筋小麦订单生产,引进我省新审定小麦强筋品种济麦229,与种子企业合作,生产优质良种和优质商品粮。同时,每个村选择1~2个重点高效产业(陈南村选择山药、西瓜种植和大棚蔬菜,张菜园村选择西瓜种植和木耳养殖)。小麦分团将为两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2)发展策略:一是成立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社,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二是加强技术支撑,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三是协助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打造绿色品牌,实现高产高效。四是加强乡村公共事业建设和乡村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实现可持续发展。

(3)扶贫方式:一是贫困户的土地可以入股分红;二是贫困户可以到土地租赁人那里打工,获得一份收入;三是扶贫项目资金以参股形式支持产业发展,贫困户获得一份分红收入;四是将贫困户与低保结合,获得低保金;五是通过扶贫技术培训和智力扶贫,增强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

五、科技支撑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

1.精准扶贫贵在“精准”

对贫困户要分类指导,按户确定扶贫方案。比如对于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重点应是智力和技术扶贫,培养致富技能和勤劳致富的思想。

2.充分发挥贫困村基层干部的作用

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千差万别,最了解情况的是贫困村的基层干部,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扶贫培训和指导,相信和依靠基层干部,在精准脱贫方案制定、项目设置、扶贫资金使用等方面给基层干部一定的自主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3.低保与扶贫合为一体

严格低保户的确定程序,加强民主监督,坚决杜绝非贫困人口领取低保金的现象发生。

4.技术扶贫与金融扶贫结合

充分发挥金融扶贫的资金拉动作用,使金融扶贫选好产业项目、用好技术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真正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