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3.1 对信息化认识片面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许多人对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在理解上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混淆起来,甚至把信息化看成是计算机化、网络化,以为买了设备,联上网,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再建立一个网站就是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要改变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落后的状况,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必须加大投入。

4.3.1 对信息化认识片面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许多人对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在理解上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混淆起来,甚至把信息化看成是计算机化、网络化,以为买了设备,联上网,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再建立一个网站就是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经常出现信息系统建好了,由于出现数据不准确、不及时,没有与业务流程集成在一起,服务对象不明确等,造成对企业的效益贡献不显著。这是没有真正认识企业信息化的实质导致的。

从本质上讲,企业信息化就是应用信息技术重构企业核心业务,加强企业运作控制,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涉及的范围看,企业信息化应该有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实现企业工作流信息化,包括信息的采集、文档的传递等基本工作流程;其次是生产制造业务的信息化,主要是就制造行业而言的,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以及后来的产品数据管理等;第三是企业商务流程的信息化,即企业交易业务本身的信息化,包括销售、采购、库存等业务流程;第四就是实现企业运作管理的信息化,使整个企业都成为一个完整、流畅的管理控制系统。拿一句话来说,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应用信息化的过程,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运用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和软件等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充分整合、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4.3.2 相关措施不力

1.缺乏统一规划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其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面铺开,需要制定一个完善、长期、贯穿全局的总体规划才能有效展开。在这方面很多信息化企业都存在可商榷的地方:有的中小企业事先没有制定规划,在推行过程中走一步说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常出现急需开展信息化的业务没有开展,不需开展的业务却已上马,导致半拉工程,耗时费力在所难免;有的中小企业事先制定了规划,但因没有与企业中长期规划相结合,没有整体考虑业务流程,孤立地设计与实施某项管理,致使各信息链互相脱节,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重复投资严重。

2.没有从核心业务入手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在推行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急需项目没开展,不需项目却上马”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只有从核心业务入手,信息化才能事半功倍。

3.软、硬件选择不当

硬件方面,有些中小企业配置信息化硬件环境时与置需求于不顾,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坚持“急用、需用、能用、预用”的方针,而是一味的追求进口化、品牌化、名牌化、高档化,导致大量设备资源闲置。软件方面,大量中小企业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套用,方案论证过程中缺乏系统的需求分析,实施过程中又缺乏量身定制的二次开发,使得所建造的信息化系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实施后效果不理想。

4.3.3 缺少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很难完成的。企业推行信息化,需要一批既懂信息技术、系统开发又懂管理工程、网络安全等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根本保证。当前中小企业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人员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IT人员占企业员工的比例平均不到5%。即使是信息工作开展较好的企业,他们建立了自己的信息中心或相应的专职机构,但信息人员的数量也相对较少,状况也很不稳定。另外,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引进和培养IT人才的措施和计划。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硬轻软”的观念,制订人才培养或引进计划,大力度,大投入地进行实施,以便落到实处,既可以在企业内部重点培养“本土”人才,也可以从外部引进。

4.3.4 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因此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少。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信息建设的投入通常仅占新增资产投入的2%以下,这一数字与国际企业相比,相差很大的距离。要改变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落后的状况,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必须加大投入。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问题,要多渠道筹措:中小企业可以结合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列入技改项目总资金;中小企业也可以从计提的折旧费、新产品和技术开发费用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4.3.5 适合企业应用的软件较少

目前,市场上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软件很少且不成熟,再加上国外的管理软件并不完全适合国内情况,国外软件要么没有实现本地化,要么实现本地化后技术已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要么是成功的案例不多且价格极为昂贵企业难以接受。国内自主开发的软件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各种需求,而且用户化的程度也不高,再加上开发软件技术要求高,大多中小企业对购买的软件缺乏二次开发能力。致使许多中小企业虽然推行了信息化,但实施效果不尽满意。

4.3.6 相关管理跟不上

1.忽视基础数据管理

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数据建设则需要投入十二分的力量。可以说,数据是信息化系统的基础和核心,缺少数据的信息化系统,无论其功能多完善,使用如何方便,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目前的情况看来,中小企业在数据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基本数据的采集缺乏组织保证

部分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虽然建成了,但是在基本数据采集方面没有人员保证或人员综合能力不能满足基础数据处理的要求。基本数据无法及时反映到系统中,基于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和决策也就无从谈起。

(2)对基本数据项的采集缺乏规范

一般来说,不同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其数据项的采集有不同的规范描述,包括录入格式、频率、手段、值域范围等。但是目前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基本数据处理较为随意,错误率较高。中小企业只有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之初就对数据项的采集建立规范和标准,才能提高数据的可用性。

(3)数据缺乏安全性保证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中,基本数据及基于这些基本数据的后期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在数据安全及其风险防范方面缺乏必要的考虑,往往因为数据的丢失或被破坏而导致系统的瘫痪。

2.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近年来,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决策随意、制度不严、账务账目不实、采购与销售“暗箱操作”等问题仍很突出,严重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改善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企业收集、传递、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决策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增强制度的约束性,提高管理的透明度,是解决企业管理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3.信息化管理手段不力

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中小企业都能重视早期的建设,但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却被忽视或投入精力较少。这种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带来以下弊病:可能导致人员权限不清、岗位分工不明、出工不出力;可能出现搭载侦听、口令字试探、信息窃取、身份假冒等情况,数据损失严重;可能出现黑客横行、病毒泛滥,系统随时有瘫痪的危险。俗话说“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因此加强信息化管理非常必要。

4.3.7 缺少中介服务机构

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实施及运行,除了中小企业自身必须拥有一支信息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外,还需要有懂得企业、熟悉管理的信息服务机构的支持,他们能长期为企业的信息系统在维护、扩充、升级、改造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应用中产生的困扰和担心。但目前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既缺乏大量的熟悉中小企业特点、熟悉中小企业业务流程、熟悉中小企业管理特色的机构协助企业推进信息化,又缺乏政府对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的宏观引导。因此,导致中小企业在信息推进过程中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套用,方案论证过程中缺乏系统需求分析,实施过程中又缺乏量身定制的二次开发能力,造成所构建的信息化系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实施后效果不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