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体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全体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和趋势。在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性别收入差距和收入流动性差异等。

本书概要地描述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按照“从现象到成因”的逻辑精炼出一个研究思路框架图(见图1.1)。

本书共分为九章,主要内容和方法如下:

第一章,导论。以现实背景和问题为导向,指出研究收入差距问题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性别收入差距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并进一步明确本书的研究框架和思路,即以收入分配差距理论和测量方法为逻辑出发点,结合实证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章,居民收入差距理论和测量方法。这是本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收入分配理论是一个庞杂的理论体系,按照研究内容的发展脉络,首先对涉及收入分配差距的观点作一个理论上的统一梳理和总结,大体分为居民收入差距的趋势论、成因论与收入流动的关系论三大类。这三大类理论从一个或多个方面解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趋势,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等诸多问题,尤其“收入流动”这一概念的引入,大大丰富了收入分配领域的研究内容和视角。随后,将动态测量方法与静态测量方法囊括到统一的居民收入差距测量方法体系中,目的在于对测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方法有一个全面、深入和科学的总结。其中,静态测量方法包括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动态测量方法包括绝对收入流动方法和相对收入流动方法。本章作为全书的理论和测量方法,为后文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章,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和趋势。首先从基尼系数的视角对城市和农村家庭居民收入进行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划分,并采用分布函数法寻找合适的分布函数对城乡居民收入的每个收入层次进行拟合,构造更加准确的居民收入分布函数,从而推导混合基尼系数,并在两两群体间进行分解,研究各群体间居民收入的不平等是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其次,从收入流动性的视角对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进行分析,探讨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人群之间的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轨迹和ARIMA模型对未来五年内的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大胆预测,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会在2017—2019年存在下降趋势,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有望扭转。

第四章,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和趋势。本章首先从静态视角利用分布函数法对我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基尼系数进行测算,并对地区基尼系数进行城乡分解,研究各群体间居民收入的不平等是如何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其次,从动态视角对东、中和西部地区居民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流动性进行分析,探讨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人群之间的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最后,在分析我国1989—2011年东、中和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演变轨迹的基础上,从地区间和地区内两个层面对地区收入差距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大胆预测,研究发现: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在短期内依然存在扩大趋势,而地区内收入差距趋势短期内会出现明显分化,即东部地区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中部地区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短期内依然还会扩大,但是随着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增加,这种扩大趋势会有所减弱;西部地区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存在逐渐扩大的趋势。

第五章,性别收入差距现状和趋势。首先从静态视角利用离散方法对我国性别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进行测算和分解,研究男性和女性居民收入的不平等是如何影响性别收入差距的;其次,从动态视角对不同收入阶层的男性和女性居民进行收入流动性分析,探讨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人群之间的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我国1989—2011年性别收入差距演变轨迹的描述和解释,尝试对未来性别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作出初步判断。研究发现: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分配机制的完善,男女性别收入差距会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但是低收入水平女性很难在收入水平上与男性保持平等;高收入女性与男性在收入上保持较为平等的状态。

第六章,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宏观角度。利用宏观数据从教育发展、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开放度、政府经济行为等方面考察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对导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在实证分析中利用参数面板数据模型构建一个全面性的分析框架,将多个影响因素纳入该数据模型,目的在于对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每个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实证结果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是,参数面板数据模型设定中客观存在两方面缺点:一是它是线性参数模型,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在参数估计中难以得到彻底处理;二是参数方法估计出来的参数不能反映独立变量对依赖变量的影响随着独立变量变化的趋势。为了克服以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的缺点,进一步建立非参数数据模型,非参数计量分析从数据本身出发,根据数据特征自由设定模型,不需要对模型的形式进行特定的设置,从而避免模型设定可能带来的误差,还可以进一步刻画各个影响因素关于自变量的变化趋势。因此,将参数模型和非参数模型的估计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所得实证结论将更加稳健和精确,对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也会有全面科学的认识。

第七章,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微观角度。利用微观数据从城乡收入差距、性别收入差距和收入流行性的影响因素入手,对居民个人收入差距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即从居民总体宏观收入转到个人微观收入的研究视角上来。在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性别收入差距和收入流动性差异等。目前在所涉及的个人收入差距文献中,讨论得最为热烈的是城乡收入差距和性别收入差距,因此,重点对城乡收入差距和性别收入差距进行详细的实证研究,目的在于考察个人收入分布上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的大小。实证研究的过程采用分位数回归技术,这是因为分位数回归技术是从不同分位数(层次)考虑问题,克服了传统的回归模型是从平均数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弊端,其特别适合用于分析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和大小。此外,还对影响个人收入流动性的原因及其作用大小进行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找出影响收入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在政策选择上的意义更加重要。总之,考察影响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有助于我们理解收入分配的动态变化趋势和选择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政策。

第八章,高等教育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从统计性歧视理论的视角,建立信号博弈模型,研究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与非大学生之间收入差距的影响,这是对教育这一因素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深入研究。第六、第七章主要针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教育因素无论对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性别收入差距以及收入流动性等都存在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此,选取“教育”这一重要因素,利用微观数据,通过建立信号博弈模型讨论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劳动者能力信号效应和天然能力效应对大学生和非大学生间的收入差距的影响,旨在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原因进行深挖和科学的认识。

第九章,高校扩招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1999年高校扩招前后为分水岭,将微观数据分为高校扩招前和高校扩招后两个时期,并采用RIF函数回归建模和FFL分解方法,研究高校扩招前后教育回报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即深入展开高等教育政策对现实影响的讨论。对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研究结果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上,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延续前一章的研究内容,继续对高等教育中实施了近十几年的高校扩招政策进行讨论,研究发现高校扩招后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居民收入差距也呈现扩大的趋势。高校扩招前后的居民收入差距是“教育回报效应”和“劳动力结构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发展教育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是只要采取适宜的政策,就能发挥教育在缓解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上的重要作用。

综合以上研究内容,精炼的思路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我国收入差距现状和趋势研究框架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