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构成与构建

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构成与构建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是“信息采集—简单处理—传输—处理—决策—传输”的循环。一般来说,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可分为硬件及软件两大部分。图6-3 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组成接受订货是交易活动的始发点,是办理从零售处接受订单、准备货物、明确交货时间与交货期限、剩余货物管理等业务的系统。将订单信息转换为物流信息就是如何分配库存并做成出库预订的数据。

一个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是“信息采集—简单处理—传输—处理(分析、管理、运算)—决策—传输”的循环。一般来说,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可分为硬件及软件两大部分。

包含了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和各种物流工具。

包含了操作系统、通信协议、数据库和业务处理系统等,运行在底层的硬件设施和各种物流工具之上。其中,物流信息系统的软件层又可分为物流企业子系统、运输工具子系统、现场子系统、用户子系统、行业管理子系统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分别拥有自己的专用数据库,同时也有一些公用数据运行于公用数据库之上,构成公有信息平台(见图6-3)。

图6-3 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组成

接受订货是交易活动的始发点,是办理从零售处接受订单、准备货物、明确交货时间与交货期限、剩余货物管理等业务的系统。接受订货系统从接收订货信息开始,对订货信息的完整度、准确度进行检查,并对客户的相关制约条件进行检查,如货款交纳情况、信用情况等。在确定可以接受订货要求后,按照订单进行库存确认。接受订单处理业务完成后,必要的情况下,要将订货请求书传给客户确认。订货登记的信息处理要在下一步的货物拣选、出库、配送等业务开始之前完成,这些具体的物流作业活动都要基于订货信息处理结果来完成。

1.接受订货系统的功能层联

接受订货系统的功能关联如图6-4所示。

图6-4 接受订货系统的功能关联

2.接受订货系统的业务流程

接受订货系统的业务流程如图6-5所示。

图6-5 接受订货系统的业务流程

(1)将订单信息转换为物流信息。将订单信息转换为物流信息就是如何分配库存并做成出库预订的数据。对顾客需求需要立即回答分配状况的企业,必须具有实时联网系统。没有必要立即回答分配状况的企业,最好采用处理效率较高的批处理方式。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配送效率、库存运营、从哪一个仓库进行分配等方面都会对企业的经营效率产生巨大的影响。

(2)正确地回答到货期。当出现缺货状态时向顾客回答不明确的到货期,会造成机会损失。

(3)将接受订货信息和分配信息提供给相关部门。信息中心应逐级向生产、销售、库存等部门传送信息,以便生产计划灵活地应用这些信息。接受订货的状况直接影响其自身的生产和采购订货。

订单信息管理系统是与接受订货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互动的,库存不足时应防止缺货,在库存过多或者不合理的时候,根据订货劝告,适时适量调整订货的信息管理系统。订单信息管理系统具体包括订单准备、订单传输、订单录入、订单履行、订单状况报告等环节,如图6-6所示。

图6-6 订单信息管理系统

1.订单准备

订单准备是指搜集所需产品或服务的必要信息和正式提出购买要求的各项活动。

订单准备包括的内容有:确定供应商,由客户或销售人员填制订单,决定库存的可得性,与销售人员打电话通报订单信息或在计算机菜单中进行选择等。

这一活动从电子技术中获益匪浅,例如超市收银台的商品条码扫描系统。该项技术以电子化方式搜集所需商品的信息(尺寸、数量、品名),并提交给计算机做进一步的处理,加快了订单准备的速度。

买方还可以在网络上与卖方讨论特定产品的规格,确定可得性和价格,并进行选择。目前由于ERP系统的使用,一些工业企业的采购订单常常是根据库存消耗情况由计算机直接生成的。然后,利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与供应商实现无纸贸易,从而降低订单准备成本,减少补货次数。

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得不再有必要人工填制订单。语音感应型电脑和产品信息无线编码(被称为射频识别系统,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RFID system)等新技术进一步缩短了订货周期中订单准备阶段所耗用的时间。

库存的可得性对订货周期影响巨大,它往往会迫使物流和信息流偏离现有的轨道。因为正常的情况下,货物大多数都是通过仓库发送给客户的。如果仓库中没有现货,就需要将订单传输给工厂,用工厂的库存来履行订单。如果工厂也没有库存,就必须填制生产订单,进行生产,然后由工厂直接送到客户的需用地。

2.订单传输

订单传输是订单处理过程中的第二道工序,涉及订货请求从发出地点到订单录入地点的传输过程。

订单传输可以通过两种基本方式来完成,即人工方式和电子方式,其中电子方式又包括电话/传真传输和网络传输。而订单传输时间因所选用的传输方式不同而大不相同。

人工方式包括邮寄订单,或由销售人员亲自将订单送到录入地点。作为传输方式之一,销售人员搜集、拣选订单后经邮寄传送所花费的时间可能最长,但是成本相对低廉。

随着免费服务电话、传真机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利用电子方法传输订单的做法相当普及。这种高可靠性、高准确度的传输方式几乎可以瞬间完成订单信息的输送,已经基本取代了人工传输方法。

但是,企业在选择订单传输方式时除需要考虑传输速度、传输可靠性和准确性这些绩效指标以外,还应该考虑设备购置及运营的成本。

3.订单录入

订单录入是指在订单实际履行前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包括:①核对订货信息(如商品名称与编号、数量、价格等)的准确性;②检查所需商品是否可得;③如有必要,准备补交货订单或取消订单的文件;④审核客户信用;⑤必要时,转录订单信息;⑥开具账单。

进行上述工作很有必要。由于订货中所包含的信息往往与要求的格式不完全吻合,如有的表述不够准确,因此在交给订单履行部门执行之前还需做一些处理工作,但这样就会延误订单的传递时间。

订单录入可以人工完成,也可以进行全自动处理。条形码、光学扫描仪以及计算机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该项活动的效率。其中,条形码扫描技术对于准确、快速、低成本地录入订单信息尤为重要。与利用计算机键盘录入数据相比,条码扫描技术有显著的优越性,已经在零售、制造和服务行业被广泛运用。

从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在订单录入阶段需要注意订单规模的问题,对订单规模进行限制,甚至可以拒绝接受低于最小订货量的订单。这样做可以确保企业不会产生高昂的运输成本,由供货企业支付运费的情况更是如此。通过整合订单可以使运输调度更加有效,使仓库的拣货与装运模式更加优化

4.订单履行

履行订单是由与实物有关的活动组成的,包括:①通过提取存货、生产或采购来获取所订购的货物;②对货物进行运输包装;③安排送货;④准备运输单证。其中有些活动可能会与订单录入同时进行,以缩短订单处理时间。

设定订单履行中的先后次序及相关程序会影响个别订单的总订货周期。但企业往往并没有就订单履行初始阶段,即订单录入和处理的方法做出正式规定。有的企业可能会因为订单处理人员忙得不可开交而先处理不太复杂的订单,致使公司重要客户的订单在履行时拖延过久。订单处理的先后次序可能会影响到所有订单的处理速度,也可能影响到较重要订单的处理速度。以下是一些可供选择的优先权法则:①先收到,先处理;②使处理时间最短;③预先确定顺序;④优先处理订货量较小、相对简单的订单;⑤优先处理承诺交货日期最早的订单;⑥优先处理距约定交货日期最近的订单。

有的企业在接到订单后并不立即履行订单发运货物,而是压后一段时间,以集中货物的运量,降低单位运输成本,这种决策确实需要制定更为周详的订单处理程序。这样做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因为这些程序必须与送货计划妥善协调,才能全面提高订单处理、交货作业的效率。

5.订单状况报告

订单处理过程的最后环节是通过不断向客户报告订单处理过程中或货物交付过程中的状况,以确保优质的客户服务。具体而言,该项活动包括:①在整个订单周转过程中跟踪订单;②与客户交流订单处理进度、订单货物交付时间等方面的信息。这是一种监控活动,并不会影响处理订单的一般时间。

收货信息管理系统是指根据收货预定信息,对收到的货物进行检验,与订货信息核对无误以后,记入库存、指定货位的收货管理信息管理系统。

收货管理要达到的目的是对到货商品与订单的单品名目及数量核对检查,并对商品条形码有效性及其在后台应用系统中的合法性进行检验,最后自动生成收货清单。

其主要流程如下:供货商按照订单要求将货品送到收货处,验收人员在收货区利用RFID手持终端调用后台数据库中相对应的订单,与供货商送来的商品逐一检查对照,并进行确认。检查对照的信息包括物品编码、物品数量、生产地、品种、规格、包装时间、保质时间、旧价格、新价格、变更时间、条形码标准等。验收人员使用手持终端设备对后台服务器收货信息实时更新,同时记录收货时间和收货人,并可以通过RFID手持终端与网络打印机相连,实时打印收货清单。如果在查验过程中出现商品条形码与后台系统不符或商品数量与订单上该商品数量不符等问题,可以拒收货物。

对保存在物流中心内的商品进行实际管理、指定货位和调整库存的信息管理系统叫作库存管理系统。库存管理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正确把握库存数量的“库存管理”;二是按照准确的数量补充库存的“库存控制”,称为补充订货。为了有效地进行库存管理,需要制订库存分配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使保管的库存与计算机掌握的库存相一致。有订货发生,在订货处理时应进行库存核对,计算机内的库存数量随之减少;有入库发生,入库数据输入后计算机内的库存数量应增加。为了防止拣选作业、数据输入等环节出现差错,需要在作业后及时核对货架上的货物,发现误送的商品及时追踪,同时对计算机内的数据进行修正。为了简化作业,需要定期对全部货物进行实物与计算机库存数据核对,即盘点。

库存状态信息是指所有的产品、零部件、在制品及原材料的信息,主要包括当前库存量、计划入库量(在途量)、订货批量、安全库存量等。

库存管理系统(见图6-7)采用计算机开单据的方法,对出、入库单据提供了自动生成单据编码和手工录入单据编码两种功能,并对单据号进行一次性检查。

图6-7 库存管理系统

仓储管理系统主要由入库作业系统、保管场所系统以及出库作业系统三大业务模块以及相应的信息流所组成(见图6-8、表6-1)。

图6-8 仓储管理系统的业务构成

表6-1 仓储管理系统的信息流

1.入库作业系统

入库作业系统包括预定进货数据处理和实际进货作业。

预定进货数据处理是为进货月台调度、进货人力资源及机具设备资源分配提供参考。数据来自:采购单上的预定进货日期、进货商品、进货数量等;供应商预先通告的进货日期、商品及入库数量。可打印定期入库数据报表。

在实际进货作业中发生在厂商交货之时的输入数据,应包括采购单号、厂商名称、商品名称、商品数量等。退货入库的商品也需检验,合格品方可入库。这种入库数据既是订单数据库、出货配送数据库、应收账款数据库的减项,又是入库数据库及库存数据库的加项。

商品入库后有两种处理方式:立即出库或上架出库。对于立即出库的状况,入库作业系统需具备待出库数据查询功能并连接派车计划及出货配送系统。采用上架入库再出库的话,入库作业系统需具备货位指定功能或货位管理功能。货位指定功能是指当进货数据输入时即给货物分配最佳货位。货位管理则主要进行商品货位登记、提供现行使用货位报表与空货位报表等,为货位分配以及商品存储货位跟踪提供参考。货位指定系统还需具备人工操作的功能,以便仓管人员调整货位,根据多个特性查询入库数据。商品入库后系统可用随即过账的功能,使商品随入库变化录入总账。

2.保管场所系统

保管场所管理的有效方法是对保管位置和货架按照一定的方式标明牌号,根据牌号下达作业指示。在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仓库中,没有货位的牌号标示是无法运作的。

通过对仓库货物保管位置标明区位号码来提高保管场所使用效率的方式称为保管场所系统。这种系统包括保管位置与保管物品相对一致的固定场所系统和保管位置与保管物品经常变动的自由场所系统两大类。

固定场所系统由于保管货物的位置相对固定,便于作业人员的识别查找,即便是业务不熟练的人员,也可以迅速、准确地进行货物拣选。但是,货位的使用效率相对较低。当货物保管量少的时候,货位出现闲置;反之,当货物量超出货位容量时,要采取其他措施弥补。

自由场所系统由计算机根据货位同货物的对应关系进行管理,货物存放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使用自由货架,可以根据翌日出库计划,在前夜空闲时间,将货物移动到出库口附近的货位,以提高出库时的作业效率。

3.出库作业系统

出库作业系统包括订单处理系统、订货拣选系统、出库处理系统等内容。

(1)订单处理系统。订单处理系统主要包括两种作业,即客户询价、报价与订单接收、确认、输入。自动报价系统需要输入的数据包括客户名称、询问商品的名称、商品的详细规格、商品登记等,然后系统调用相关数据库以取得此项商品的报价历史资料、数量折扣、客户以往交易记录及客户折扣、商品供应价等数据,再根据相关成本计算价格。由报价单制作系统打印报价单,经销售主管核准后即可送予客户,经客户回签后成为正式订单。

(2)订货拣选系统。根据全面处理的订货信息,首先制作货物拣选明细。货物拣选明细有两种制作方法:①按照订货类别制作(摘果拣选方式);②按照品种单位将全部订货集中在一起制作,拣选出的商品再按客户类别进行二次分货(播种拣选方式)。

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及自动拣选、半自动拣选的信息提示等手段可提高货物拣选的效率与合理化程度。但是,当订货处理和货物拣选作业之间时间有限时,难以实现自动化。

如果出现库存不足、不能按照订货数量拣选的情况,要将缺货部分的信息告知客户,由客户决定是取消订货还是在下次到货时优先供货。

(3)出库处理系统。对于拣选完毕、按照客户类别备好货物的订货,下达配送指示。可按照事先配备好的车辆,以固定路线和时间固定运行,或者在满足配送要求的同时,本着物流成本最低的原则,根据当时车辆的状况,选择车辆和线路。选择哪种方式要根据商品的特性、与客户的关系以及配送车辆的获得能力等来灵活掌握。

送货时,一般要同时向客户提交装箱单、送货单和收货单等单据,但为了简化配送作业,也有在配送完成之后再送达有关信息的系统。送货单经客户确认盖章后,出货作业即告结束。

配送信息管理系统是将商品按照配送方向集中与分类、制订车辆调配计划、配装、制订配送路线计划及配送途中跟踪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

1.配送信息管理系统构成模块

根据配送中心各个业务流程,将作业内容相关性较大的组成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模块,配送信息管理系统基本业务模块如图6-9所示。

配送中心业务主要分为两大块:其一是同供货厂商相关的采购入库业务,其二是同客户相关的销售出库业务。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有采购入库管理系统和销售出库管理系统,这两个系统构成配送中心的业务管理系统。图6-9中入库作业管理、库存控制、采购管理构成采购入库管理系统主要模块,订单处理、拣货规划、包装加工、派车计划、出货配送计划构成销售出库管理系统主要模块,这两个模块与财务管理系统、经营绩效管理系统就组成配送信息管理系统的四大主要模块。

图6-9 配送信息管理系统基本业务模块

配送中心各个子系统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经营绩效管理系统从各子系统取得有关销售、采购、财务的经营数据,然后根据一定的管理模式,考虑各种外来信息,制定各种经营政策,然后再将政策内容告知各个经营部门。财务管理系统是配送中心财务会计部门对外用采购部门传来的商品入库数据核查供货厂商送来的催款数据付款,或根据销售部门取得的出货单来制作应收账款催款单并收取账款,或制作各种财务报表以供经营绩效管理系统参考。销售出库管理系统所涉及的作业主要包括自客户处取得订单、进行订单处理、仓库管理、出货准备到实际将商品运送至客户手中为止,对内的作业内容则是进行订单需求统计,将其传送到采购入库管理系统作为库存管理的参考,并从采购入库管理系统处取得入库数据;在商品发货后将应收账款账单转入会计部门做转账用;最后将各项内部数据提供给经营绩效管理系统作为考核参考,并由经营绩效管理系统取得各项经营指示。

2.运输信息管理系统

运输信息管理系统是指为提高运输企业的运输能力、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而采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多个专门信息系统的集合,从而实现运输方式(或承运人)的选择、路径的设计、货物的整合与优化以及运输车辆线路与时间的选择。运输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货物追踪管理系统、运输车辆运行管理系统和车源与货源衔接系统。

(1)货物追踪管理系统。货物追踪管理系统是指在货物流动的范围内,可以对货物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的信息系统。货物追踪管理系统的对象主要是零担货物。

货物追踪系统信息处理的原理是:在货物装车通过货物中转站时,读取货物单据上的条形码,单据上记载的条形码表示单据右上方的单据号码,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所运货物通过什么地方、处于什么状态。当客户查询货物时,只要提供货单号码,就可以获知所运送货物的有关动态信息。动态信息包括货物已经启运、正在运输途中、正在配送途中、已经配送完成等。利用这个系统,对没有配送完的货物也可以及时把握,在防止配送延误方面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应用货物追踪系统首先要标准化物流条形码,其次是各种设施的使用,如扫描仪、专用通信网络,因而投资较大,以前大多是有实力或经营特种运输业务的物流运输企业采用。随着通信产品的广泛使用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货物追踪系统也开始在中小企业中广泛应用。物流运输企业和用户只需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便可以对已开展的运输业务应用货物追踪系统。

(2)运输车辆运行管理系统。运输车辆运行管理系统是针对物流运输作业中的运输车辆处于分散状态而开发的对在途运输车辆管理的信息系统。通过定位系统,确定车辆在路网中的位置,可及时调配车辆,快速满足用户需求,避免车辆完成运输任务后放空。

该系统可分为应用无线技术的运输车辆运行管理系统和应用通信卫星、GPS技术、GIS技术的运输车辆运行管理系统两类。前者受无线发射频率的限制,只能用于同城市的车辆计划调度管理;后者对于实现企业车辆的最佳配置、提高物流运送业务效率和顾客满意程度都具有重大意义,不足之处在于系统建设的投资大,通信费用高,不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3)车源与货源衔接系统。在长距离大量农产品运输的情况下,一般使用整车运输的方法。影响整车运输效率的主要问题是回程空载行驶,造成运输能力的浪费。由于运输网络没有形成、信息不通畅等,回程车辆空驶现象时有发生。解决回程空驶问题的办法一般有两个:一是货主利用回程车辆运输货物;二是车主寻找回程货物。

衔接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信息是否充分以及相关主体能否及时获取信息。衔接系统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为发布车源、货源和查找车源、货源提供了有效手段。有业务合作的企业之间,利用这个系统可以相互提供车源、货源,达到提高运输效率的目的。

3.配送管理的实施要点

配送车辆调度即由调度人员汇总当日预定出货订单,将客户按其配送地址划分区域,统计该区出货商品的体积与重量,然后查询车辆可用情况,分配配送车辆的种类及派车数量,确定装车批次。

确定配送装车批次后,配送信息管理系统可提供装车计划和配送路线规划。装车计划可决定每辆车按订单的顺序装车;配送路线规划可求得最短配送路径、最短配送时间或最低配送成本等的最佳解,以决定配送顺序。

商品装车后即予以配送。送货单通常有多联,作为客户及司机的签收核定。

商品送达客户后,出货单由送货司机带回并输入数据库,作为入账凭证和客户收货凭证。

配送信息管理系统还应具备配送途中数据传输及控制的功能,以跟踪货物动向,控制车辆及车上设备;在配送途中有意外情况发生时,还可通过通信系统取得新的配送途径,并告知配送人员,使配送工作能顺利完成。

配送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要点如下:第一,派车系统中司机及随车人员的调派要考虑其工作能力、体力、以往工作量及曾配送区域的范围,以便有效地安排配送人员。第二,车辆配送中遇到困难或其他不能完成任务的情况,也应反馈至系统中进行分析,避免下次车辆调派错误重新出现。第三,现有车辆不足以配发所有物品时,车辆调派系统还需具备估计所需车的功能。

物流的不同层次通过信息流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物流系统中,存在对物流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显示和分析的信息系统。因此,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应该具有功能的完整性,即根据企业物流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的系统能全面、完整地满足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要求。

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要求在正常情况下可靠运行,即要求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系统的准确性依赖于物流信息的精确性和及时性,物流信息必须精确、及时地反映企业当前的状况和定期活动,以衡量顾客订货和存货水平。系统的稳定性除了依赖系统的准确性之外,还依赖系统所存储的信息的易得性和长久性。一个可靠的物流信息系统要能在正常情况下达到系统设计的预期精度要求,不管输入的数据多么复杂,只要是在系统设计要求的范围内,都能输出可靠结果。非正常情况下的可靠性,指系统在软硬件环境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仍能部分使用和运行。因此,物流信息系统必须以处理异常情况为基础,依托系统来突出问题和机会,管理者通过信息系统能够集中精力关注最重要的情况,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危机公关决策。

企业在系统的投入中要做到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效益,所以软件的开发费用必须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尽量地压缩。除此之外,系统必须是友善和易于操作的,这可以使管理者及操作者提高工作效率。系统投入运行之后,还必须保持较低的运行维护费用,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费用。

1.开发前的准备

(1)决策者决心。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的决策者要能把握全局,认清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必然趋势,有接受新事物、采用新技术以及实现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的意识。同时,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动员,有效地调动并组织业务人员参与系统开发,消除员工中的抵触情绪,激发员工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开发成功率。

(2)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首先应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使农产品经营的每一环节都符合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要求。只有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及时调整不合理的经营模式,才能开发出实用有效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否则,就会出现“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模拟落后的管理流程”的情形。

(3)深入了解开发行情。一方面,要多了解同行业在企业信息系统上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的失败教训。另一方面,也要对当前计算机技术、软件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在实施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前必须先对自身当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设备拥有情况以及相关的市场行情做一次全面的分析,这样才能使系统的开发经济合理。

(4)培训相关人员。实践证明,信息系统的质量好坏与企业管理人员和信息开发人员的相互配合程度密切相关。对多数农产品物流企业来说,一般不具备利用自身力量进行系统开发的条件,只有内部管理人员和系统开发人员密切配合协调工作,才可能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有效系统。因此,要求在系统开发之前和之后,进行人员的双向培训。一方面是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对系统人员进行企业管理实务的培训,使其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的特点。最终,通过双方的交流合作,为信息系统的顺利开发和使用奠定基础。

(5)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应立足于当前的需要和战略发展,做好总体规划,再依据需求的紧迫程度分步实施。这个过程将受到使用者的技能、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反应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系统修改的频率、次数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有所不同。

2.避免误区

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是在继承和探索中不断完善发展的,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服务是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永恒主题和动力。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实施应避免贪大求全、直接用现成通用软件、盲目跟风等问题。

信息系统的规划是对组织总的信息系统目标、战略、开发工作的战略性综合计划,是建立信息系统的先行工程,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建立的系统科学、经济、先进和适用。

系统规划是系统开发的纲领,决定了整个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向、规模以及发展进程。进行系统规划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问题、收集信息、现状评估、设置目标、可行性研究、制订实施计划、信息系统规划成文。它主要包含确定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发展战略和总体结构,分析企业的现状,论证系统开发的可行性,企业业务重组,预测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做出资源分配计划与实施计划等内容。

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个复杂大系统的实施过程,必须通过总体规划,结合已有系统的改造,采用分步开发和实施以及递进完善的策略。目前,农产品物流常用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主要有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等。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应遵循一般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也适用一般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方法。下面将简单介绍几种系统开发方法。

1.结构化开发方法

结构化开发方法,也称生命周期法或瀑布法,是迄今为止最传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它将开发过程视为一个生命周期(life cycle),整个过程中有几个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同时又相对比较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明确的任务和工作步骤,并由不同的专业人员负责,产生相应的文档。上一个阶段的文档就是下一个阶段工作的主要依据。这样,一旦在某个阶段出现了问题,可以立即转到上一阶段进行修正,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结构化开发方法的优点在于它强调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严格区分开发阶段,缺点是开发周期过长,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

2.原型法

原型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别是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在第四代程序生成语言和各种各样的系统开发生成环境产生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一种新的系统开发方法。

原型法不再追求像结构化开发方法那样一次、全面地完成开发,而是一开始就凭借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开发要求的理解,在强大的软件环境支持下,给出一个用户看得到的系统原型,然后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从而形成最终的信息系统。

原型法不但可以使用户更容易地参与到开发过程中,从而有效地避免因开发者和用户的认识隔阂而造成的开发失败,而且可以更好地获取用户需求,开发速度较快,总体开发成本较低。但是原型法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对某些类型的系统不适合使用原型法,比如,大型系统,需要大量计算、逻辑型较强的程序模块,管理不善、信息处理过程混乱的系统,批处理系统等。

3.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对象组成的,每种对象都有各自的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不同的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系统。当我们设计和实现一个客观系统时,如能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把系统设计成由一些不可变的(相对固定)部分组成的最小集合,这个设计就是最好的,而这些不可变的部分就是所谓的对象,这种开发系统的方法就是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各有千秋。表6-2比较了这三种方法的开发思想和认知方法。

表6-2 几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比较

在系统开发完成后,就进入了系统实施阶段。一个新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实施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数据录入

数据录入就是按照规定的格式,将新信息系统运行所需的原始数据输入系统内部,它一般包括收集并整理数据、数据转换、数据录入三个步骤。

2.人员及岗位培训

人员及岗位培训的内容包括:系统整体结构和概貌、系统分析设计思想、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和使用、系统所用的主要软件工具的使用、系统输入方式和操作方式、可能出现的故障和故障的排除、文档资料的分类和检索方式、数据收集以及运行操作的注意事项等。

3.系统试运行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有:输入各种原始资料和数据,对系统初始化,运行新系统,记录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状况,并和原系统进行比较。对新系统的方便性、效率性、安全性、可靠性、误操作保护能力以及各种操作的速度进行考查检测,从而判断新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否可以实施。

4.系统转换

系统转换是指由旧的物流系统向新系统过渡的过程,一般有三种转换方式。

(1)直接转换。新老系统分界线清晰,在转换点新系统完全代替老系统。该方式简单,费用低,但是风险很大,一般较少采用。

(2)并行转换。在新系统投入一段时间后老系统仍然继续运行,新老系统有一段并行运行时间,经考验合格后新系统才可以完全替代老系统。该方式风险较小,但是费用高。

(3)分阶段转换。在新系统全面实施前,按照子系统划分的功能,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步代替老系统,直到全部代替。该方式转化平稳、可靠,容易管理,同时费用也不过高,多被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