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盟与澳大利亚

东盟与澳大利亚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背景澳大利亚是东盟最初的对话伙伴,与东盟于1974年建立关系。1994年在曼谷召开的第27次东盟部长会议期间,《东盟—澳大利亚经济合作计划》第三阶段正式启动。目前,东南亚国家是澳大利亚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商品贸易主要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三国与澳大利亚的贸易,其中新加坡和印尼始终位列第一和第二。

(一)背景

澳大利亚是东盟最初的对话伙伴,与东盟于1974年建立关系。第一次东盟—澳大利亚首脑会议于1977年在吉隆坡举行。澳大利亚积极参加了东盟地区论坛(ARF),并多次担任东盟地区论坛的联合主席,包括有关维持和平的会议和一年一度的东盟后部长会议。这对扩大对话和就相互关心及感兴趣的地区与国际问题交换意见有很大意义。从1993年起,东盟—澳大利亚的对话范围进一步扩大,已包括政治与安全问题。

双方最初的对话聚焦于通过地区项目提供技术援助,主要是在东盟就与食品相关的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一对话发生了显著转变,开始强调对迅速变化的东盟经济环境作出反应。这一转变预示着东盟—澳大利亚关系的扩展。经济问题,特别是东盟日益增长的出口产品进入澳大利亚市场的问题支配了东盟—澳大利亚对话的议事日程。1991年,第14次东盟—澳大利亚论坛同意扩展合作项目,使之以相互感兴趣和互利为基础,涵盖教育、环境、电讯和科学技术等新领域。紧跟着这一发展,在1993年举行的第15次论坛上,政治与安全问题成为双方讨论的话题。

1994年在曼谷召开的第27次东盟部长会议期间,《东盟—澳大利亚经济合作计划》第三阶段正式启动。它通过加强东盟和澳大利亚贸易与投资联系的两个合作机制,即《项目流计划》和《联系流计划》,为东盟—澳大利亚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项目流计划》聚焦于长期的技术转让项目,涉及相互达成协议的优先领域,即环境、电力、电讯和食品安全领域。《项目流计划》由两个子计划构成,即《加强东盟经济一体化计划》和《加强东盟竞争力计划》。每个子计划包括一系列较小的东盟一澳大利亚联合行动,服务于范围广泛的计划目标,其实施期长于子计划的另外两个组成部分。《项目流计划》(LSP)是东盟—澳大利亚私营部门沟通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它为私营部门参与东盟—澳大利亚的活动提供了一个途径。《联系流计划》涉及环境管理、运输、生物技术、电讯、信息技术、农业和以农业为基础的行业等达成协议的优先领域中的合作活动,包括私营部门、政府部门、研究和学术方面的合作。

《东盟—澳大利亚发展合作计划》(AADCP)是2003年开始的,于2008年结束。这个4500万澳元的计划以促进东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其办法是通过地区合作,协助东盟应对优先的地区发展挑战。

东盟与澳大利亚的发展合作对东盟优先领域的发展具有适应性和响应性。澳大利亚已经成为《河内行动计划》(HPA)的积极支持者。随着《河内行动计划》的结束,澳大利亚已经同意将其合作领域聚焦于促进《万象行动计划》(VAP)的执行,该计划是《河内行动计划》的延续。东盟和澳大利亚都相信,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密切磋商对加强经济合作至关重要。澳大利亚和东盟的合作关系之所以具有力量,除了地理上接近的优势外,还有一部分在于这一关系不断增加的互补性和这一地区的经济活力。由于两个合作伙伴都决心不断评估这一关系,所以可以作出适合双方需要的改变。

(二)经贸合作

自1976年签订东盟—澳大利亚贸易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来,东盟和澳大利亚的贸易关系正在不断升温。东盟和澳大利亚强调,不仅要扩展与贸易相关的活动,而且要缩小贸易差距,这与1989年后部长会议期间与澳大利亚进行的讨论一致。第17次论坛已经注意到,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大幅度增长,尽管东盟一直关心贸易的不平衡问题。1994年,东盟向澳大利亚出口近54亿澳元,从澳大利亚进口95亿澳元,澳大利亚有贸易顺差41亿澳元。现在,澳大利亚对东盟的出口高于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占澳大利亚总出口的16%。1996年,澳大利亚从东盟的进口增加13%,占商品总进口的近10%。贸易的有力增长还伴随着投资的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增长更为明显,投资额由初期的34.64亿美元上升到中期的83.99亿美元;到20世纪90年代末,澳对东南亚国家直接投资达到120亿美元,占澳大利亚对外投资总数的7%。东盟对澳大利亚投资主要以间接投资为主。

为进一步加强这一贸易关系,东盟经济部长于1994年9月在泰国研究了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比较密切的经济关系(CER)之间建立联系的可能性,其目的是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并加强东盟与澳大利亚经济的互补性。1995年9月,东盟经济部长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官员在斯里巴加湾会晤,举行了东盟经济部长与CER的首次磋商会议。这次会议的焦点是消除贸易和投资障碍的实际步骤,而不是减少关税壁垒或正式一体化的步骤。部长们确定了双方合作的7个领域,即信息交流、人力资源开发、海关问题、标准与一致性、推动与促进、竞争政策和产业合作。随后,一系列合作活动也立即开始。例如,为东盟和CER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编制海关总目录,开发贸易与投资数据库,通过信息交流在标准与一致性领域进行合作,开展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环境鉴定系统相关的协作工作,以及通过概括CER标准与一致性开发的特点和东盟标准与质量报告开发的特点宣传标准与一致性方面的知识。目前,东南亚国家是澳大利亚第四大贸易伙伴。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均已成为澳大利亚十大贸易伙伴之一。其中,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是澳十大出口市场之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澳十大进口市场之一。泰国、越南、菲律宾也挤入了澳大利亚二十大贸易伙伴之列。

东盟与澳大利亚之间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商品档次不高。东盟对澳的进口主要为机械与配件、小麦、化学药品、铝、汽车及零件、矿砂等;对澳的出口以农产品、纺织品及成衣为大宗。他们之间的贸易关系是不平衡的。东盟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商品贸易主要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三国与澳大利亚的贸易,其中新加坡和印尼始终位列第一和第二。上述3国的进口占东南亚国家从澳大利亚进口总额的72%,对澳大利亚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73%。澳大利亚长期处于顺差地位,但从1998年开始转为逆差,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汇率变动两大因素影响所致。

在服务贸易方面,近年来澳大利亚的科学技术和其他服务业已悄悄打入东盟市场,如新加坡樟宜机场的导航系统、马来西亚银行的信用卡技术以及印度尼西亚的卫星网络等都是澳大利亚的技术。此外,澳大利亚对东南亚各国的劳务出口的发展也很快,其中以旅游业和海外教育所占比重最大,运输、通讯、金融、房地产则是发展速度最快的。目前,东南亚国家从澳大利亚服务业贸易进口比20世纪90年代初期增长了近两倍。

东南亚国家与澳大利亚的双边贸易尽管基本上呈持续增加的态势,但是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一直较少,主要经济原因有三个:一是东南亚大多数国家与澳大利亚之间缺乏经济互补性。二是东南亚各国都以日本、美国和欧洲为主要贸易伙伴。三是东南亚各国的关税保护和一系列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也严重制约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澳大利亚是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东盟是澳大利亚第二大贸易伙伴。2014年双边贸易额为704亿美元,同比增加3.4%。澳大利亚对东盟直接投资(FDI)达到57亿美元,有440万澳大利亚游客前往东盟,同比增长2.4%。

2014年,双方修订了东盟—澳大利亚议定书,旨在使东盟—澳新自由贸易区协定(AANZFTA)更友善和透明,AANZFTA经济合作支持计划(AECSP)是澳大利亚与东盟于2010年达成的,2015年到期,但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将考虑延长此计划到2015年之后。澳大利亚积极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谈判,2015年澳大利亚已经考虑进一步向东盟提供技术援助。在东盟—澳大利亚发展合作方案的第二阶段(AADCP II)中,有一个资助项目是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东盟电力行业项目。东盟地区能源政策和规划分部门网络(REPP-SSN)和澳大利亚也正在探索在清洁技术、天然气和煤炭方面合作的可能性。在交通方面,澳大利亚一直与东盟合作,促进更高效的跨境运输和贸易,包括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运输与贸易便利化的项目。

(三)FTA进程

自2002年9月以来,以东盟为一方、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另一方,建立了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比较密切的经济关系(CER)之间的联系,简称AFTA—CER连接关系。目前,这一关系已经成为东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经济交往的平台。2009年2月28日,东盟与澳洲与新西兰签订综合自由贸易协议(AANZ-FTA),并于2009年7月1日生效。该协议内容包括货物、投资、服务与经济合作。根据这项协议,未来12年内,许多商品将陆续降低关税或免关税,预估可以增加120亿美元的贸易额。东盟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自贸协议从生效日开始至2020年,东盟将逐渐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解除96%货物的关税,剩下4%的敏感性产品则仅会将关税调降至5%或被排除在协定之外。东盟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订自贸协议生效后,彼此间的贸易与投资预期将增加。根据统计,东盟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007年的贸易额达478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5.7%;东盟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出口额,2007年达310亿美元,较2006年增成长17%;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至东盟的出口额,2007年达168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3.5%。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东盟2001年至2007年间的直接投资金额则高达100亿美元。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先与新加坡签订了自贸区协定,2012年又分别与马来西亚和泰国签订了自贸区协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