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拥有进取心,不想当大师的匠人不是一流匠人

拥有进取心,不想当大师的匠人不是一流匠人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和建筑大师,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的确,进取心是一个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一个人不断成长、不断取得新成绩的直接动力。拥有进取心的人能够不安于现状,不甘心落后,积极进取,最终打开成功之门。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和建筑大师,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当初,鲁班也只是一名普通木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技艺技术日益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逐步转向建筑设计、构造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创造,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最终就成为一名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

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同样,不想当大师的匠人不是一流匠人。只有不断追求,用更高的目标鞭策自己,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强烈的进取心和事业心驱使自己不断提高能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有一个年轻人去拜访毕业多年未见的老师。老师见了年轻人很高兴,就询问他的近况。这一问,引发了这个年轻人一肚子的委屈。他说:“我对现在做的工作一点都不喜欢,与我学的专业也不相符,整天无所事事,工资也很低,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

老师吃惊地问:“你的工资如此低,怎么还无所事事呢?你应该努力工作增加自己的收入啊!”

“我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又找不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年轻人无可奈何地说。

“其实并没有人束缚你,你不过是被自己的思想抑制住了,明明知道自己不适合现在的位置,为什么不去再多学习其他的知识,找机会提高自己呢?”老师劝告年轻人。

年轻人沉默了一会儿 说:“我运气不好,什么样的好运都不会降临到我头上的。”

“你天天在梦想好运,而你却不知道机遇都被那些勤奋和跑在最前面的人抢走了,你永远躲在阴影里走不出来,哪里还会有什么好运。”

老师郑重其事地说,“一个没有进取心的人,永远不会得到成功的机会。”

的确,进取心是一个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一个人不断成长、不断取得新成绩的直接动力。没有进取心,就很难产生成功的动力,成功就少了支点。

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竭尽全力,积极进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追求不断的进步。这不仅是工作原则,也是人生原则。一旦领悟了全力以赴地工作能消除工作辛劳这一秘诀,那你就掌握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了。能处处以竭尽全力积极进取的态度工作,就算是从事最平庸的职业也能增添个人的荣耀。

奥格·曼狄诺是当今世界上最能激发起读者阅读热情和自学精神的作家。他出生于美国东部的一个平民家庭。在28岁以前,他曾有一个美满的生活。但是后来,他遭遇到了人生的不幸,失去了自己一切宝贵的东西—家庭、房子和工作,几乎一贫如洗。于是,他如盲人骑瞎马,开始到处流浪,寻找自己、寻找赖以度日的种种答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认识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神父,也许是由于他苍白的脸庞和忧郁的眼神,神父同他展开了交谈,并解答了他提出的许多困惑人生的问题。临走的时候,神父送给他十二本书,让他从中找到了做人的道理。

从此,奥格·曼狄诺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热情和勇气。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卖过报纸、推销过产品、当过销售经理……在这条他所选择的道路上,充满了机遇,也满含着辛酸。不过,他已战胜了自己,因为他拥有了一种进取的力量,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做成大事,绝不能缺少进取的力量,进取的力量能够驱动人不停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把成大事者的天梯搬到自己的脚下。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终于,在35岁生日的那一天,他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成功无止境》杂志社,从此步入了富足、健康、快乐的乐园,并在44岁的时候出版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该书一经问世,不同国籍、不同阶层、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信任并感激奥格·曼狄诺,他们在书里发现了摆脱苦难的魔力,找到了照耀幸福的火炬,并因此改变了生活的轨迹。事后,有人问曼狄诺为何会走向成功?他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因为我的身上有一股进取的力量,这股力量的来源就是我有一颗进取心。”

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拥有进取心的人能够不安于现状,不甘心落后,积极进取,最终打开成功之门。有人研究了美国最成功的500个人的生平,还结识了这些人当中的许多人。他发现这些人的成功故事中都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这就是强烈的进取心。这些人即使屡遭失败但仍旧十分努力。在他看来,只有能克服不可思议的障碍及巨大的失望的人,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奥里森·马登所说:“进取心激发了人们抗争命运的力量,他来自天堂,是完成崇高使命和创造伟大成就的动力,激励着人们向自己的目标前进。进取心最终会成为一种伟大的激励力量,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崇高。”

曾慧燕幼年经历十分坎坷。她生不逢时,来到人间不到两个月就成了“右派”的女儿。在澳大利亚长大的妈妈,当时无法理解转眼间变成“人民罪人”的丈夫,被迫分道扬镳,移居香港。失去了母爱的小慧燕只好离开广州回到老家—湛江吴川县梅佳镇,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曾慧燕小学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全县城的中学都对这个“右派”的女儿关上了大门。她跑遍了县里所有有关部门,直到第二年才以社会青年的身份挤进县城中学。1975年,她读完高中。因祖父膝下无人,被留城待业。1978年恢复高考,给她带来了希望。她满怀信心参加了考试,成绩也超过了录取线,但父亲的“帽子”又使她名落孙山。移居香港的母亲一直孑然一身,盼望与女儿团聚,为女儿办理了来港探亲的手续。1979年元月,曾慧燕来到了母亲的身边。

一连串不幸的生活经历并没有让曾慧燕意志消沉,反而磨砺出她积极进取的性格。刚到香港的日子里,她白天上班,晚上自修英语,并开始利用工余时间写些杂感式的小文章,试着向报社投稿。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在香港《明报》“大家谈”专栏上刊出的,这对她鼓舞很大。从此,署名曾慧燕的文章便经常出现在报端。

1980年,香港《中报》刊出招聘广告,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将自己的经历和发表过的文章寄给《中报》。这成为她走入新闻圈的第一步。她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到《中报》上班的第一天,老板给两份工作让我挑选:一是资料员,一是校对。我认为校对工作对我今后的事业会有好处,通过这项工作,我可以掌握在内地所不熟悉的知识。”校对是香港报馆中地位最低的工作,工资也比资料员少300元,但曾慧燕选择了校对。

在校对的同时,《中报》为她和她的另一位同事开辟了一个名为《大城小景》的专栏,让她们每天撰写一篇短文。每天50字的专栏稿,磨炼了她的笔锋,活跃了她的思想,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香港的报馆没有“铁饭碗”,你乐意在这家干就干,不乐意可以走;同时你也随时都有被解雇的危险。正当曾慧燕的工作渐入佳境时,《香港日报》创刊。经《中报》老板推荐,她转入《香港日报》做了正式记者。履职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调查内地外流人才在港的情况。编辑部要求她每天采访一人,写成千字左右的文章并配上照片,由《乡情版》刊出。这对她这个初出茅庐的记者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曾慧燕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她采访了100人,并将其中30人的材料编辑成《外流人才列传》(第一集)一书在港出版。这不仅在香港读者中引起了轰动,而且引起了内地有关部门的重视。曾慧燕也因此而成名。

曾慧燕认为,有一种不断前进的欲望在推动着她。“当我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时,这个目标又将我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踏上了一条通往开辟新生活的道路。我并不是总知道自己在走向何处。前进中会发生各种事情,会出现不同的情况,甚至遇到灾难,但道路也越走越广。我有一个不变的信念,就是:‘保持灵活应变的能力,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不放过任何一个成功的机遇。’”

曾慧燕事业上的成功取决于她积极进取的精神。满足现状意味着退步。一个人如果从来不为更高的目标做准备的话,那么他永远都不会超越自己,永远只能停留在自己原来的水平上,甚至会倒退。

美国富兰克林人寿保险公司前总经理贝克曾经这样告诫他的员工:“我劝你们要永不满足。这个不满足的含义是指上进心的不满足。这个不满足在世界的历史中已经导致了很多真正的进步和改革。我希望你们决不要满足。我希望你们永远迫切地感到不仅需要改进和提高你们自己,而且需要改进和提高你们周围的世界。”这样的告诫对于我们每一个职业人士来说,都是必要的。

一个人应该不断地追求每一天的成功,不断地在原来的基础上努力进取。在职业领域中,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争取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永葆进取心,追求卓越,是职业人士的必备要素。

在职业领域,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唯有不断鞭策自己,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