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和我国利用外资的进展,西北地区利用外资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东部地区相比,无论是在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益上,还是在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上都有明显的差距。其主要问题和特点是:
1.尽管部分利用外资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但对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未能形成巨大影响力。从已经投资的项目看,不少企业经营状况较好,在技术上、生产上、管理上都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经验,有的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效益显著。如陕西省与香港合资的“秦联棉纺织公司”的中方以原有固定资产入股,加上少量资金,自担风险,利用外资走技术改造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投产后,产品高比例出口,外汇自求平衡有余,经济效益好。但是,本地区利用外资的项目中,大多数金额比较小,工业生产型项目少,对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没有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2.利用外资的协议多,落实少。1980年至1986年,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利用外资协议总额约为15亿美元左右,但落实的只有12746.7万美元,占本地区同期协议金额的9.4%,仅占全国同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百分之零点零五。这与发展西北经济,尽快完成西北开发模式转换的形势不相适应。
3.外资来源港澳多,欧美少,小商人多,跨国公司少。从全国范围来看,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试办阶段投资者绝大多数是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的局面大大改变,外资来源现在已经扩大到五大洲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僻壤,交通、信息以及劳动力素质都逊于东部发达及次发达地区,在政策上又没有特殊的优惠吸引力,效益好的外资项目很难为本地区利用,一般都是港澳商人及海外华侨在本地区投资,大都金额小,条件苛刻。据不完全统计,西北五省区已批准生效的160多个项目中,绝大多数是港澳商人投资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资信欠佳。例如某省1985年批准的17个利用外资项目中,只有法国、日本各一项,其余都是港澳的。其特点是要求我方贷款的多,外商直接投资的少,并且多数要求中国银行担保,将债务风险转移给我方。
4.在批准项目上,行政干预多,正确引导和经过统一安排少。由于体制上的问题,一个合资企业需要经过许多部门审批,如立项时要经过国家计委或省计委批准,合同、章程是经贸部门批,注册登记是工商行政部门批,涉及的原材料、水、电、气等是职能部门批,最后还要主管部门批。可是在实施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包括计划、资金、原材料供应、配套条件等并不能全部得到安排解决。同时,那么多的部门审批项目,也难做到统一安排,正确引导。例如,西北五省区,几乎每省都有一家尼龙拉链有限公司,外商用以美元折价的设备投资。实际进来的是落后设备。其中某省尼龙拉链有限公司港商提供的压铸机是旧的翻新,根本压不出尼龙拉链的链头,企业只好到别的单位去买链头,才能生产出拉链。西北地区上了那么多尼龙拉链厂,市场饱和,大量产品滞销,企业濒临倒闭,而港商早已在设备上捞够了本。至于企业经营状况和产品外销等问题,则从不问津。这样的企业实际上已经完全失去了合资经营的含义。有的企业自主权太少,行政干预太多,例如某厂曾两次派员出国考察,由于上级主管部门无理干扰,两批出国人员中,大部分是上级主管部门的非该厂领导干部,且一半以上是行政领导。这样的考察不仅有害于引进设备很好发挥效益,浪费大量外汇,而且还污染了广大职工的思想。
5.在投资方向上,非生产型项目多,生产型项目少。我国利用外资最主要的目的是扩大再生产,提高生产力。然而,在西北五省区160多个项目中,从投资金额上看,无论是采取“三资”形式,还是利用外国及中国银行贷款现汇引进形式,大宾馆、大酒店及游艺场等服务型的项目占相当大的比重。某省总共四个合资项目中就有两个是服务型的,其投资金额占全部合资项目投资金额的94.2%,这与利用外资的根本目的大相径庭。
6.在出口创汇上,内向型项目多,外向型项目少,大部分三资企业外汇不能自求平衡,现汇引进项目形不成创汇能力。在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的企业中,有60%以上属于内向型的。少数外向型企业产品外销的比例也不能保证。所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使出口商品具有竞争能力,为国家多创外汇的前提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例如,某两省三十八个项目中,除少数几个有出口创汇能力外,大部分企业的产品都是内销货。这类企业占两省利用外资引进项目总数的80%以上。
7.国外设备等国内工程配套多,按期开工投产少。为节省资金和使企业尽快形成生产能力,一般新建企业、车间或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应该是国内土建及其他工程配套的竣工与国外设备的进港到货同步完成。本区有相当一部分项目的设备早已进港,但国内配套工程却还遥遥无期,甚至个别项目的建材还无着落,造成大批进口设备在港积压,无人认领。例如,某企业国外设备已在天津新港躺了近一年,严重受损,可配套工程还在打地基。即使将来安装试车时发现设备不合格,也早已超过了索赔期。
8.在引进技术上,简单技术多,先进技术少。引进先进的技术(包括经营管理方法)、设备,促进自己的技术进步是我们利用外资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因此,应把外资投放在国家重点发展部门,如能源、交通等行业和技术密集部门以及能出口创汇的企业。据统计,本地区引进的外资大部分没有投放到上述部门和企业,而投放到轻工、食品和饭店方面的比重却相当大。
二
依笔者之见,影响西北地区利用外资规模和效益的主要原因是:
1.投资环境差。从基础因素看,西北地区面积占我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具有数百种矿产资源,是我国唯一的煤水油气四者兼备的综合富能区。经过“一五”期间重点建设,本地区已具有一大批大型基础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一些拳头产品和门类齐全的工业部门,具有建成独立商品生产体系的物质条件。然而,经济结构与东部地区相比却很不合理。大企业虽有优势,但它们执行的是中央的一条龙政策,与地方企业发生断裂;实行的是高度的国家资源、人才、市场、技术和设施垄断,形不成为大企业生产配套产品的小企业群体。因此,地方企业在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上很难借助大企业而得到提高。从环境因素看,西北大部分省区地表资源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备。公路虽长,但质量差,铁路运输力不高;民航事业也不发达;通讯联络、金融服务设施等都比较落后。政策因素对西北也不利。首先,中央在“六五”和“七五”十年间总投资按三大经济地带分配,大体上东部和中部占全国总投资的75%~80%,西部(包括西北和西南)只占20%~25%,于是西北地区所占投资比例就所剩无几了。其次,国家为改善投资环境,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东部各省市也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制定了更优惠的措施,拟定了一批地方经济法规,为中外双方的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方便条件和法律依据。但是,西北五省区在这方面却至今无所建树。再次,过去西北大量的原材料及粗加工半成品以不合理的低价转移到东部,以致西北的资源优势无法变成经济优势,使西北缺少与东部加强协作的自觉性和安全感,缺乏东西部结合的协作条件,使投资环境受到损害。再次,劳动力素质差,影响利用外资工作的进展。从条件因素上看,西北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税收条件、原材料及动力价格条件、土地使用费、基础设施费等费用条件不但没有优惠外,而且有的还比东部地区的条件差,支付的费用高。如西安市中心区拆迁费从每亩十万多元高涨到目前的近百万元。
2.利用外资起步较晚。西北大部分省区是在国家实行紧缩方针和宏观控制后才开始利用外资的。因此,规模受到严格的限制。
3.出口创汇能力低。一个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与该地区的生产和出口水平以及非贸易外汇收入紧密相关。西北虽然资源丰富,但生产及经营水平较低,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出口产品大部分是初级农副产品和矿产品,旅游、侨汇以及劳务出口等收入又微乎其微,所以出口创汇能力差。西北五省区年出口收汇总额不及天津出口收汇总额的一半。也就是说,西北五省区的偿债能力不及天津市偿债能力的一半。因此,本地区利用外资特别是间接利用外资的规模势必受到较大的制约。
三
虽然西北地区利用外资的问题较多,但这毕竟是在前进中出现的。关键是要总结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笔者根据自己调查研究的结果,提出如下几点改进工作的思考:
(一)要进一步明确利用外资的原则
1.自力更生的原则。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一定要从西北的实际情况出发,引进后不但要能掌握使用,还要能消化吸收。同时,还要注意借鉴引进的技术、设备,根据西北的条件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创造出具有西北特色的先进技术、设备,生产出具有西北特色的先进产品,增加西北的出口创汇能力,提高西北的偿债能力,扩大西北利用外资的规模,加强西北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2.量力而行的原则。利用外资规模的大小,取决于我们的偿还能力。利用外资并不是越多越好,一个国家或地区外债偿还能力宏观上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国民收入水平,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新增价值总量;二是外汇收入水平,即以外汇形式实现的劳动价值。国际上有三种衡量指标:一是负债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还本付息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表示该国该地区对外资的依赖程度。这个指标可以作为本地区利用外资的参考数据。二是借债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外债余额占当年出口收汇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00%,表示该国该地区今后还有多大的举债能力。这个指标可以作为本区间接利用外资的最高限额参考值。三是偿债率,指一国或一地区还本付息占当年出口收汇的比例,表示该国该地区偿债能力的大小,一般不超过20%。这个指标可以作为本区偿债能力的警戒线。目前西北地区偿债率不到10%。大大低于全国水平。有的省区虽然经常项目收入较少,但资本流入更少,经常项目支出也是寥寥无几,15亿利用外资协议总额中70%以上是外商直接投资。所以,西北地区利用外资的潜力还很大,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加强研究和具体实施。
3.讲究经济效益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原则。“借”来的外资,通过我们的利用,使它能创造出新的收益,能够及时偿还借用外资的本息。要使外资利用得当,一定要把借来的钱用在最需要的关键性项目和能出口创汇的项目上,并要安排好国内工程配套,使之尽快形成生产能力。要使利用外资的项目,做到投产增加的利润大于需要支付的本息,投产增加的外汇收入大于需要偿付的外资本息的外汇支出。总之,要以最小的支出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利用外资不但要搞好经营管理,而且还要预测和掌握好市场发展情况,特别要注意把资金投放到投资少、见效快的技术改造项目中,坚持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原则。否则,原定投入的资金由于计划、汇率及国内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不能如期建成厂房和完成必要的工程配套,流动资金不够购进原材料和工资支付,而使新建企业不能正常投产,增加利息的支付和商品的无形消耗,到期借款不能偿还(这种情况在西北地区普遍存在)。
4.与陇(海)兰(新)经济开发模式相吻合的原则。陇(海)兰(新)经济带东起连云港,西至伊犁,全长4300多公里,陇海—兰新铁路横贯10个省区,面积为360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0万,1990年与苏联上西铁路接轨,成为新的欧亚大陆桥。一个以外贸促内贸,以内贸促生产,以生产促交通、能源、各种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发展的蓝图已经开始描绘。这一地带的崛起,对本区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益将起到巨大的影响。所以,本区在制定利用外资决策时应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战略开发模式相吻合。
(二)制定进一步利用外资的措施
首先,放宽政策,开辟多种利用外资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引进外资和技术。第一,应考虑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国家颁布和实施一系列涉外经济法规和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一些必要的地方性涉外经济法规和实施方法。可在税收、价格、市场、外汇和进出口管理等方面给予外国投资者以比东部开放城市更加优惠的待遇。例如,简化投资审批手续,新兴工业和出口创汇企业减免税,原有工业扩展减税,对外籍居民存款利息不征税,并可自由汇出;减免汇出税,避免双重课税,降低基础设施费用以及适当让出一部分国内市场等。同时,优先向“三资”企业提供能源、材料、通讯、运输、劳务以及金融服务等。第二,外资来源要多样化,避免过分依赖少数国家和地区。但应注意对外资来源国家的经济基础、经济政策、贷款和直接投资的条件进行周密的调查了解,并加以比较,择优使用。第三,引进外资方式要多元化,引进外资的方式和种类很多,各有其利弊。如:商业贷款利率高,不宜用在长期投资上;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合作经营的方式为宜;补偿贸易和国际租赁是节省现汇支出引进技术设备的好方式;合资及独资兴办的企业,不但能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经营方法,而且还不增加国家的外债压力。因此,我们既要重视直接利用外资,也要重视间接利用外资,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如果外商直接投资引进过度,易受外资控制,打击民族经济,而间接利用外资若失去控制,出口收汇跟不上,则会导致债务危机,给国家增加负担。第四,使用货币也要多元化。虽然引进外资原则上应争取软货币,避免硬货币,但这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所以我们应采取多元化方针。手中的货币种类多了,使用时选择的余地就大,就可以根据对汇价趋势的预测,设备需用的缓急,灵活选择使用,以避免汇价风险损失。第五,要针对西北地区现有技术水平的特点,有选择地引进技术。要特别强调为老企业技术改造和开发西北资源发展民族工业服务,并注意自身的配套和消化能力。在直接利用外资中,要选择西北急需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要选择资金、技术和科学经营管理方法相结合的项目。第六,提倡外贸专业公司参与利用外贸,这样既有利于吸收外资,又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迅速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提高生产和经营能力,使我们不但能借助于外商的经营网络带动和扩大外贸公司的外销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外贸公司的专业经营经验和谈判经验,较好地执行对外合同。
其次,建设投资环境示范小区。经验证明,设立经济开发小区,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良好的投资环境,也是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迅速开发落后地区的有效措施。全面开花地改善投资环境在目前国内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是国力所不能达到的。深圳、厦门和珠海等特区,实际上就是用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建设投资环境的样板。因此,西北各省区在制定投资决策时,应选择地理位置适当、交通运输便利、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资源和能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设几个投资环境小区。对投资环境小区要给予“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使之摆脱旧体制的束缚,自主地制定和运用一系列符合发展商品经济要求的措施,使小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国际经济活动的轨道。
再次,提高产品加工层次,以资源导向为基础,建成产品高层次生产链。过去在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西北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提供原材料进行加工,然后再返销到西北。实际上这是一种低水平的供、产、销内循环联合,是放大了的自然经济,不能使西北经济向深度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东部开放地带从国外吸引资金,引进技术,由西北提供原材料,加工后销往国外市场,扩大出口贸易,这对于原来的内循环模式是一个突破,但对西北发展并不能起到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西北地区必须立足于运用自己力量,结合吸引外资和东部地区资金,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全地区统筹兼顾,形成产业联合体,达到优势共享,劣势互补,建成本地区产品高层次生产链,瞄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扩大出口贸易,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
(三)培养一批有知识、有能力的涉外经济人才是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人才培养也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措施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贸易战,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西北地区涉外经济人才严重稀缺,妨碍了利用外资工作的进展,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实践表明,本区从事利用外资工作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应有的涉外经济、贸易、法律、金融等知识,给国家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人才东流的情况下,必须制定出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并协调本区各高等院校和涉外经济、贸易、金融部门的力量,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地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法律知识,精通外语,通晓经营管理的本地行家,充分开发利用和造就本区的人才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