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质与“疗效”评价

实质与“疗效”评价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半通货膨胀”的价格一般理论,在凯恩斯就业理论整个体系中,起着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辅助作用。凯恩斯把“其他事项不变”这一假定的内容,解释为“产量不变”。基于这个前提及对于货币数量论的上述修正,他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中,第一次创立了他的所谓“半通货膨胀”价格理论。在凯恩斯《就业通论》问世以前,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是反对通货膨胀、坚持币值稳定的。

“半通货膨胀”的价格一般理论,在凯恩斯就业理论整个体系中,起着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辅助作用。这种理论的具体内容如何?它的阶级实质如何?它在政策实践中的“疗效”又如何?现在分别扼要加以介评。

资产阶级传统货币数量论,一般地说,表述为:假定其他事项不变,货币数量增加,一般物价水平成正比例地上涨。凯恩斯把“其他事项不变”这一假定的内容,解释为“产量不变”。他说:

达到这种情况,则粗陋的货币数量说……完全适用:盖产量不变,而物价上涨恰与MV成正比例。(12)

但他认为:把这个结论应用到实际情况,则势必有若干修正。他认为:

我们必须首先考虑,货币数量之改变对于有效需求量所发生的影响。一般地说,有效需求的这种增加,一部分将用在增加产量,一部分将用在提高物价水平。(13)

还须指出,凯恩斯在《就业通论》中始终贯穿着就业不足——有大量的非自愿失业和大量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设备等的存在这个假定前提。因此,关于货币数量增加的上述效果,也是以就业不足为前提的。基于这个前提及对于货币数量论的上述修正,他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中,第一次创立了他的所谓“半通货膨胀”价格理论。他的论点是:

充分就业固然是一个最后分界点,到达此点以后,若有效需求(用货币计算)再增,则货币工资必须随工资品价格之上涨而同比例的提高。但在这点以前,还有一组半分界点,在这许多点上,有效需求增加时,货币工资也提高,只是不及工资品价格之上涨比例而已。……在这一点上,有效需求(用货币计算)若再增,便将引起工资单位作不连续的上涨,故从某种观点看来,这些点可称之为半通货膨胀,有些和以下所谓绝对通货膨胀相似。……所谓绝对通货膨胀,乃是在充分就业之下,再增加有效需求时所产生的情况。(14)

设当有效需求再增加时,已无增加产量的作用,仅使成本单位随有效需求作同比例上涨。此种情况,可称之为真正的通货膨胀。到这点为止,货币膨胀之效果,只是程度问题。在该点以前,我们找不出一点可以划一条清楚界线,宣称现在已到通货膨胀之境界。因为在该点以前,货币数量每增加一次,有效需求尚能增加,故其作用为:一部分在提高成本单位,一部分在增加产量。(15)

从上面几段引述中可以看出,凯恩斯把“半通货膨胀”同“真正的通货膨胀”区别开来。他把就业理论体系的基本前提——就业不足同“半通货膨胀”联系起来,认为:(1)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增加货币数量能促使有效需求增加,其效果只会引起“半通货膨胀”:即一部分引起物价水平上涨,另一部分促使产量(就业量)增加。(2)只有达到充分就业的境界以后,再增加货币数量,才不会再促使产量、就业量增加,而引起物价水平无限制上涨,形成真正的、绝对的通货膨胀。

凯恩斯自称:在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三项理论的缺陷得到弥补以后,价格理论在就业理论体系中的辅助地位就告确立。就《就业通论》一书的逻辑结构和论述程序而言,他先论述消费倾向,然后讨论资本边际效率,再后考察利息问题;在这三项缺陷得到“弥补”以后,才建立以“半通货膨胀”为中心内容的、处于辅助地位的价格一般理论。

然则它究竟怎样起辅助作用,又究竟起着什么样的辅助作用呢?我们对于这些所谓“辅助作用”应该怎样评价呢?

在凯恩斯《就业通论》问世以前,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是反对通货膨胀、坚持币值稳定的。他们对通货膨胀几乎是谈虎色变。他们在货币金融领域内,主张由中央银行严格控制纸币发行数量,并用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活动调节信用,坚决做到不触犯通货膨胀这条戒律。因此,与此密切相关的,在财政领域内,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为主要内容的健全财政原则被认定为理财家不可逾越的基本规范。除战争期间外,他们反对大量发行公债。在生产和投资领域内,他们都遵循自由放任的传统观点,任凭私人资本自由活动,政府绝不参加干预和“调节”。

但是,凯恩斯《就业通论》问世以后,理论和政策大大改变了。

首先,单从货币金融领域来看理论的改变。自由放任的旧教条让位给政府干预和“调节”的新教义了。通货膨胀这个一贯使人望而生畏的经济妖魔,改装成为具有善恶两种性能的“半通货膨胀”和“真正的(绝对的)通货膨胀”两面神妖:“半通货膨胀”被判定为具有增加产量和就业量的“神效”,明目张胆地供奉为“救治”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圣药”了。从此,“半通货膨胀”这种价格一般理论,在事实上成为大量增发通货,创造有效需求的理论依据了。

其次,关于政策措施方面,同过去相比,必然相应地有很大的改变。在货币金融领域内,他要说服大众:纸币也是货币;并且鼓吹由政府控制中央银行这个钞票印刷工厂,增发钞票,借以避免或减少不景气。他说:

失业问题之所以发展,就是因为人们需要月亮(moon)——当人们渴望的这个东西(即货币)即不能产生出来,而对这个东西的需求又不容易加以压制,劳动者就无法就业。唯一补救之道,只有说服公众相信:纸币实际上也同样是货币,并且要有一个由政府控制的纸币工厂(即中央银行)。(16)

……如果货币可以像谷物一样生长,或像汽车一样制造,则不景气可以避免或缓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当其他资产的价格(用货币计算)下降时,就可以将较多的劳动去生产货币……(17)

资本边际效率不变,流动偏好不变,则唯一救济办法,只有增加货币数量……(18)

从上面几段引述看来,尽管凯恩斯用了一些离奇的比喻,把事情说得那么隐晦而转弯抹角,他的实际主张极为明显,那就是:由政府控制发钞的中央银行,随意增发钞票,借以消除或缓和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这在实质上就是用金融扩张的方法,人为地增加有效需求,去解救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

这种方法必然要牵涉财政领域,由过去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改换为扩大支出,赤字预算和大量举债的新做法。

这种庞大的政府财政开支如何使用呢?那就是把政府干预推广到整个经济结构,特别是投资领域。凯恩斯提倡“大胆行动”(19),扩大政府的机能,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相适应。(20)他主张由中央政府管理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21)特别是投资社会化,把投资的事情由社会来综揽。(22)

总之,凯恩斯以“半通货膨胀”的价格理论为理论依据,乞灵于金融扩张政策,用新增通货去填补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以此来刺激经济活动,特别是投资活动,解救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这样,新增加的通货就被当成了试图使垂危病人得以苟延残喘的“吗啡”针剂了。货币就是这样地被摆弄着,承担一种起着“吗啡”刺激作用的辅助角色。

现在我们必须对这种辅助作用的阶级实质加以分析:它对垄断资产阶级十分有利,而对无产阶级却严重有害。

首先,关于通货数量增加促使物价上涨的方面,凯恩斯承认,增加通货数量会引起物价上涨——逐渐上涨。他也承认:

物价上涨,必然引起财富(所得)重分配,这种所得重分配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固定收入者,消费倾向势必受到影响。(23)

关于物价上涨对固定收入者十分不利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雇用工人占固定收入者中的绝大多数;物价不断上涨对工人阶级起着降低实际收入的危害作用,可细分为下列诸项:

(1)一般来说,工资是由合同规定的,每隔若干期间才调整一次。在未调整以前,物价不断上涨,就使实际工资不断地打着折扣,等到合同期满,通过同资本家进行斗争,工资提高了,但就物价上涨与工资调整提高的时机来说,前后两者变动上的时间差距,使工人的实际工资蒙受着损失。此其一。同时,就一般情况而言,工资提高在程度上每每低于物价上涨,这也使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降低。此其二。

(2)工人的年老退休金、失业保险金以及其他各种救济“福利”等项,都是属于有关工人的固定收入。物价不断上涨,也使这些收入的实际购买力相应地打着折扣,蒙受损失。当物价上涨程度太厉害时,这些收益也被迫作些调整,但这些调整在时差上、在程度上,每每仍使收益者蒙受损失。

(3)某些工资较高、家庭人口较少的工人,在就业期间,节衣缩食,苦积若干储蓄,作日后年老、疾病、失业等意外事件的准备。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这点微小储蓄的实际购买力也就相应地打了折扣。同时,由这点小量储蓄而得到的利息收入,也是属于固定收入之列的。随着物价不断上涨,这项收入的实际购买力也相应地打着折扣。

其次,关于通货数量增加促使物价上涨,引起所得重分配有利于雇主的方面,以及刺激产量和就业量的增加方面。

现在,我们把增加通货数量对于雇主方面两个互有关联的“辅助作用”结合起来考察。

物价上涨引起财富重分配,这对雇主十分有利。上述关于工人阶级在物价上涨中所受的损失,很大部分直接变成了雇主们的实际收益。例如,物价上涨而使实际工资降低,利润率增加。因而诱致雇主去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这是凯恩斯在工资理论和就业理论方面同其庸俗前辈喋喋不休地进行争辩的一个要害性的论点。

此外,物价上涨使雇主们所负债务的实际负担,不论是本金或利息,都相应地有所减轻,使资本边际效率提高,这也有利于增大利润。

所以,凯恩斯把增加通货数量直接看成是有效需求的增加。关于通货数量增加刺激产量、就业量增加的“辅助作用”,他说:

当失业普遍之际,若有效需求作温和的增加,则用以提高物价者甚少,主要都是在增加就业量;若增加较大,而又出人意料,以致暂时引起“瓶颈”现象,则有效需求之用于提高物价者(以别于就业量)在初期要比以后大。(24)

总之,货币理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利用货币作为杠杆,以“半通货膨胀”价格理论为依据,采取增加通货政策,促使物价上涨,降低工人的实际收益,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深度;这样,顺应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增大资本边际效率,提高投资引诱,促使资本家增大投资,增大产量,增雇工人,使一部分失业工人得到就业机会,扩大剥削的广度。这就是说,凯恩斯货币理论对解救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所起的“辅助作用”,归根结底就是:明目张胆地实行“半通货膨胀”政策,促使物价不断上涨,用加强剩余价值剥削的深度为手段,增雇工人——扩大剥削面;扩大剩余价值剥削的广度。凯恩斯货币理论和政策的实质,其要害即在于此。

凯恩斯的庸俗前辈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恶毒到如此境地。他们虽然也说工人拒绝降低工资是导致“自愿失业”的原因,但是,他们认定实际工资已达最低限度(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量的劳动边际负效用),不能再行降低。此其一。同时更没有编制“半通货膨胀”价格理论,明目张胆地主张采取增加通货,降低实际工资的诡计,用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深度,换取资本家多雇若干失业工人,扩大剥削广度,企图解救失业问题。此其二。因此,这样“半通货膨胀”一般物价理论的阶级实质,不过是以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深度为手段,从而增强对企业的投资引诱,扩大投资与就业,去达到扩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广度、解救失业的目的。

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中,采取这种迂回而隐蔽的手法,倡导“半通货膨胀”理论,促使物价温和上涨,损害工人阶级的实际收益,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危机”措施,凯恩斯实属始作俑者。这样,他的货币理论的阶级实质也就昭然若揭了。

半个世纪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实践证明,这种以“半通货膨胀”价格理论为依据,增加通货数量的“反危机”处方,在一定限度内,是能够促进生产、增加就业总量的。但与此同时,它也会产生种种有害的副作用。

这需要认真进行分析:

第一,在经济危机深沉,失业普遍而严重的困窘情况下,温和地增加通货数量,增大有效需求,在一定限度内,是能够做到物价温和上涨与产量(就业)增加两者并举,缓解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的。这种“疗效”是不容怀疑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财政金融的膨胀政策,持续地对经济加以刺激,再刺激,西方世界各国收到了长达25年(1948—1973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的成果。尽管这种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还有其他的促成因素,但凯恩斯主义“半通货膨胀”政策的“吗啡”注射起了重大的刺激作用,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关于这一点,同古典—新古典传统经济学说以及当代新型自由经营论各个流派的经济学说相对比,我们可以断言,凯恩斯的就业一般理论,以至货币理论确实具有不容置疑的相对优势。我们应该适当加以肯定。

第二,对经济危机这种资本主义不治之症来说,财政金融扩张政策这种“吗啡”注射疗法毕竟只是一种治标的救急处理;而且“疗效”是有限的,充其量只能对经济危机起一定的缓解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8—1973年期间,西方各国长期而持续地推行这种扩张刺激政策,但经济危机仍然不断爆发,只是在程度上比较缓和,没有把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完全冲击掉而已。同时,这期间内,各次经济危机一次比一次严重,到最后,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完全走向反面,1974—1975年竟破天荒地爆发最怪诞而最难对付的“滞胀”型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两症并发的双重社会瘟疫。从此,凯恩斯主义开始走下坡路,在英美最终从“政府经济学”宝座倒塌下来。这段历史证明,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包括他的货币理论,具有极为严峻的局限性,绝不是根治经济危机的万应灵丹。而凯恩斯把它的“疗效”无限夸大,如前所述,甚至说:“设货币可以像农作物一样生长,或像汽车一样制造,则不景气可以避免或减少。”把增加货币的作用说得这样神乎其神,这实在太夸张了。这种论点在本质上是错误的,在政策实践上是有害的。凯恩斯主义战后风靡于西方各国,长期推行,终致恶果累累,由鼎盛转趋衰败,缘由就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