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利率的决定问题及其实践意义

关于利率的决定问题及其实践意义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流动偏好状态与货币数量两种因素共同决定利率,即利率决定于货币需求与满足这种需求之现有货币供应量相均衡的一点。凯恩斯认为,利息是放弃这种流动偏好或不窖藏现金的报酬。流动偏好减弱,倾向于降低利率;货币数量减少,倾向于提高利率。这种为满足投机动机的流动偏好,同利率的变幻莫测具有密切的关系。凯恩斯的货币与利息理论是使

流动偏好状态与货币数量两种因素共同决定利率,即利率决定于货币需求与满足这种需求之现有货币供应量相均衡的一点。利息在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这个意义上说是货币现象。因为货币是唯一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资产,人们需要保持它。凡是没有货币,但由于个人或业务关系而需要货币的人,愿意为了借得并使用货币而支付一定代价。流动偏好是指人们要以货币形式保持其一部分资产的愿望和偏爱。基于未来经济事态的不确定性,人们宁愿牺牲利息收入或其他收益,而偏好于保持现金。要货币持有人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这种流动偏好,就得给他一些报酬。凯恩斯认为,利息是放弃这种流动偏好或不窖藏现金的报酬。要支付多大的利率,这取决于流动偏好的强度,而流动偏好的强弱是相对满足流动偏好愿望的现有货币总量来说的。流动偏好愈强,利率就高;货币数量愈大,利率就低。流动偏好减弱,倾向于降低利率;货币数量减少,倾向于提高利率。这是凯恩斯关于利率决定问题的基本论点。

在货币需求方面,凯恩斯认定流动偏好是一种以货币现象为标志的心理决策,并且在具体动机上作了如下的明细分析:

第一,交易动机:即需要保持现金以备个人和业务上作购买原料、支付工资等交易之用。为满足交易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所必需的货币数量,是同收入和就业量,也就是同企业活动的一般水平密切联系的。在任何一定的就业水平、产量和物价下,为了这个目的需要相对确定的货币数量。随着就业水平和产量的提高,交易数量自然增多,因而交易方面的货币数量也增加了。同样,物价和工资方面的普遍上涨,也会增加进行交易所必需的货币量。

第二,谨慎动机:是由于个人和企业都觉得,除交易必需外,多准备一些现金是个良好习惯所引起的。保持货币的谨慎动机是为了应付不可预料的紧急需要,这包括较通常预期交易为多的支出。为满足谨慎动机所持有的货币数量是因人、因企业而大不相同的。这要看他们在财务上所持的稳健态度、企业性质、同信用市场的联系,以及可把股票和债券迅速转换成现金之有组织市场的发展程度而定。但是,为满足这一动机所必需的货币数量是相对稳定的,是可以预料得到的。

第三,投机动机:即用货币储存财富的愿望。这同货币的储藏价值职能密切相关。为什么一个富裕的人不用货币购买债券等以取得收入,却要选择以货币的形式去储存财富,宁愿牺牲利息收入呢?在凯恩斯看来,这里有一个根本条件,即将来利率的不确定性。这就是说,人们不能确知将来通行的各种不同期限的债券利率是怎样的,财富持有人不知道将来他能依什么条件把债券换成现金,所以有理由认为推迟购买债券(保持现金)要比现在就买更好一些。

这就引起了现代货币理论的一个根本问题。如果将来利率的不确定性不存在,那么人们现在也知道不同期限的债券在将来要依什么利率换成货币,因而现在利率完全可以调节使之符合于将来价格。在这种情况下,持有生利的证券比保持现金(没有收益)总还可获取明显的经济利益。这样,投机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了。这种为满足投机动机的流动偏好,同利率的变幻莫测具有密切的关系。当人们为这种动机而保持现金时,对利率变动特别敏感。因此,凯恩斯的利息理论特别着重这种投机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此相反,在一般依据静态均衡假定建立的传统经济学说里,投机动机是不重要的。在传统静态理论中,利率变化是可能的,但它假定现在已经知道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将来变化依据合理的贴现过程结合到当前计算中了。因此这种理论排除了任何重大意义的不确定性。凯恩斯利息理论同传统利息理论的基本分歧即在于此。因为现实世界是甚为动态的,未来尤其是不确定的,财富持有人用货币形式来保存价值,这就消除了他们对未来的不安心情。不安心情的程度是用利率来衡量的。传统经济学说过分简单的假定,排除掉了投机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从而抽掉了利息理论的基础。凯恩斯指出:“‘利息’实在不应当在马歇尔《原理》中出现,利息乃属于经济学之另一部门。”(7)因此,凯恩斯认为,投机动机所引起的流动偏好可定义为“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获利”(8);如果预期利率上涨,则购买债券就要推迟了。

综括上述流动偏好的三种动机,尽管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引起的现金需求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都不受利率变动的重大影响,凯恩斯认为可以看成一组;而投机动机所持的现金则对利率变化特别敏感,单列为另一组。于是就大体而言,可以把这两组现金持有量看作互不相关的两部分。设M1代表前一组的现金量,M2为后一组的现金量。与此两部分现金相应,则有两个流动偏好的函数:L1L2L1主要决定于所得水平(Y),L2主要决定于当前利率与当前预期状态的关系(r)。

这有:(9)

MM1M2L1Y)+L2r

在货币数量方面,它同流动偏好共同决定利率。如果流动偏好保持不变,货币数量增加将会降低利率;减少货币数量将会提高利率。

货币供应总量包括银行存款、纸币和铸币。银行是靠创造银行信用,即靠客户增加对银行本身现金要求来增加货币总供给量的。银行放款总额的增加,代表周转流动性要求或银行信用的增加,它构成货币供给的一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各家银行对个人、企业或政府进行放款和投资活动而直接引起的存款叫作“派生”存款或转账存款。派生存款创造了额外银行存款,增加了经济体系现有的货币总供给量。所以,货币总供给量主要是因银行体系的放款和投资活动结合派生存款而发生变化的。

中央银行当局掌握着货币政策的几种控制武器。如运用贴现政策,提高或降低贴现率,以紧缩借贷信用或扩大信用。如运用公共市场活动,卖出或收购证券,收缩或扩大现金数量。又如改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比例,放大或缩小银行提供放款和投资的能力。在这里,直接同利率变化相关联的只是关于中央银行对再贴现率的控制和调节。至于其他两种武器,则通过金融渠道调节资金的融通的能力,增减货币供给总量,进而间接地促使利率发生变化,再进而调节生产和就业水平。

总之,凯恩斯认定利息纯粹是货币现象,它是使用货币支付的报酬;这种利息见解同时说明货币在经济制度中的作用。凯恩斯的货币与利息理论是使货币同整个经济的生产和就业理论紧密结合起来。货币的根本作用是联系利息理论来说明的。利率对投资有重大关系,投资是就业量的关键性决定因素。依据有效需求原理,除非投资增加,否则就业无法增加。于是货币理论通过它同利息理论的关系成为一般经济理论的主要部分,货币政策成为一般经济政策的重要部分。

必须强调凯恩斯理论和他所主张的政策两者间的紧密联系。他的利息理论同时也是货币理论的一部分,对利率的控制和调节是通过控制、调节货币供给总量来实现的。他确信对货币的控制是控制生产和就业最有效、最不受人反对的方法之一。这就是凯恩斯利息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实践意义。

在经济发展史中,银行政策多次产生这样的失误:当需要更多货币时,货币反而缺少,这就导致失业增加。当需要货币较少时,货币反而过多,这就引起通货膨胀。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20世纪30年代的英美诸国,长期趋势是失业严重而不是通货膨胀,所以凯恩斯特别注意“放松银根”的必要性。他同时也认识到战时及战后通货膨胀的危险,提出建议加以对付。因此,凯恩斯的利息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银行体系控制货币供给总量,促使利率下降,促进生产和就业量的增长。凯恩斯货币、利息理论的主题即在于此;利率的意义和重要性也即在于此。至于具体作法,可分下列两种情况:

首先,当经济陷于萧条、失业严重的情况下,要求银行体系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投资和就业。在这种情况下,放松银根政策能够刺激经济膨胀的论点是根据这样的理论:扩大货币供应总量(M),增加了可用于投机动机所需的货币数量(M2),这将促使利率下跌,利率下降会增加投资,投资增加会使收入成倍地增长。随着收入的增长,交易所必需的货币数量(M1)将会增加,于是货币(M)的总增量将依某种方式分配于M1M2

其次,在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生产正在扩张,就业量正在增加,如不采取充分增加货币供给的银行政策,将会引起利率上涨;这样,经济复苏可能会遭挫折,转趋衰退,半途而废,甚至复苏一开始就被扼杀。

总之,金融当局采取有力的政策能够起重大的作用,通过对货币供给总量的控制和调节,把利率降低到一个水平,以便刺激足够的投资,填补收入和消费间愈益增大的差额。凯恩斯利息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实际意义即在于此;他所以把这本著作定名《就业、利息和货币的一般理论》,把“利息”和“货币”这两个经济范畴同“就业”并列,使货币、利息理论与一般经济理论融合为一体,旨意也即在于此。由此可见利率变化在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体系中,确实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