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就业一般理论的基本内容

就业一般理论的基本内容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前节已经简要介评了就业一般理论的主要特点及其庸俗实质,现在分述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凯恩斯把解救失业问题,从而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定为撰写《就业通论》的目的。因此,“非自愿失业”是凯恩斯所要研究的中心课题。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现在把它作为出发点,逐项展开对就业一般理论体系的述评。同时,它也是就业理论的实体和基础。

前节已经简要介评了就业一般理论的主要特点及其庸俗实质,现在分述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

凯恩斯把解救失业问题,从而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定为撰写《就业通论》的目的。他确认,资本主义在自由放任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生产资源(人力、物力)的充分利用。他要求实现的目标,就是要使资本主义达到并经常保持“充分就业”。

然则他的所谓“充分就业”究竟是什么意义呢?首先,他把充分就业定义为某一就业量,超过这点,有效需求再增加时,产量和就业量就不再增加,这就意味着生产资源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他的所谓“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消除失业,而使每个愿意做工的工人都能就业。他的“充分就业”具有其特殊的含义。

原来,传统庸俗经济学以萨伊定律为理论基础,硬说“总需求=总供给”:就业的任何增加都将带来更多的收益,足以诱使企业家提供更多的就业;即总需求和总供给将在一切就业量(N)下都是相等的。这就完全否定了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毕竟经常存在着大量失业的现象,这又如何解释呢?庇古把这些失业人口说成“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而不是真正的失业。所谓“摩擦失业”,只是在生产过程中局部的、暂时的失调,如生产的季节性变化、原料暂时缺乏、机器设备发生故障,以及工作转换等引起的失业,它不是真正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因而不是真正的失业。所谓“自愿失业”,据说是由于工人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拒绝接受现行工资水平或劳动条件而产生的失业。意思是说,这种失业完全是由工人自身造成的,是工人“自愿”的。总之,庇古把失业一则归源于偶然的失调,再则归源于工人的“自愿”。

凯恩斯同意关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传统辩护说法,继续袭用这两个传统的失业范畴,但认为,如果把资本主义长期存在着的大量失业简单地归于这两个概念,则完全与实际情况不符,特别是面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中那种严重而持久的失业,更难自圆其说,于是,凯恩斯除了袭用上述关于失业的两种传统范畴外,还提出第三种失业范畴,即所谓“非自愿失业”。这种失业是指失业工人愿意接受比当前实际工资为低的工资,但是仍然找不着工作。他把扣除“摩擦失业”、“自愿失业”以后的失业都归为“非自愿失业”。在凯恩斯看来,只要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则可让它们继续存在。

相对于传统经济学只承认“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这两个范畴而言,凯恩斯则承认资本主义整个发展史中始终存在着“非自愿失业”这第三个范畴,在对失业这一资本主义不治之症的认识上,总算具有现实感,这是一种新的突破,应该加以肯定。但是,他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充分就业”概念,把相当多的失业工人排除在其救治方策之外,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总之,在承认有大量“非自愿失业”存在以后,凯恩斯就在这个基础上,以这种失业为轴心,探索和分析它所以发生的原因,并进而拟定救治的对策。因此,“非自愿失业”是凯恩斯所要研究的中心课题。他承认它的存在及其极度严重性,(14)必须赶快加以救治,使资本主义得以长久保存。他进而提出“有效需求原理”,确认病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并以这一原理为逻辑起点,再进一步演化“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及其他论点,构成其一整套就业理论体系,对这病症作一次“更基本的诊断”。同时,他以这种诊断为理论依据,开具救治“处方”:需求管理的一整套政策措施。

凯恩斯的门徒们歌颂凯恩斯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有效需求原理”。如克莱因(L.Klein)曾认为,凯恩斯革命的贡献在于“发展了有效需求理论:决定整个产量水平的理论”(15)

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现在把它作为出发点,逐项展开对就业一般理论体系的述评。同时,它也是就业理论的实体和基础。只有首先明确地理解这个原理,才能进一步了解凯恩斯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大多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进行经济分析。但凯恩斯却假定供给因素是已知的,在其理论体系中只约略提及,不曾进一步细加分析。因此,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供给因素的分析不占重要地位。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及随后的特种萧条中,产品严重滞销,存货大量堆积,生产猛烈下降,失业空前增加。在这危殆局势中,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突出地表现为最迫切、最困难、最需深入研究并加以解救的问题。凯恩斯面对这种危难困境,从当时经济现实出发,抓住“需求不足”这种病态作为研究对象,这是顺理成章势所必然的。因此,“有效需求不足”贯穿在凯恩斯整个就业学说之中:在理论上,集中探索有效需求所以不足的各种因素和原因,构成其就业一般理论体系;在政策上,制定弥补需求不足的各种措施,构成其需求管理救治方策。这样,有效需求原理居于总纲性的重要地位:既成为需求理论分析与需求政策制定的逻辑起点,又成为整个就业学说体系的基础与实体。

有效需求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首先,通俗地说,是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或购买力的需求而言,单纯的购买欲望和具有购买能力的欲望,两者是有区别的。只有既有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那种需求,才能算是真正“有效”的需求,才具有经济上的意义。因此,有效需求表现为收入的花费。这是有效需求这个范畴的一种含义。其次,这里的需求是指社会总需求而言。正如下面要加以说明的,“有效”这个形容词是用来表明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的一点的。总需求曲线上的其他各点并不是有效的,对决定总就业量不是有效的,因而它们并不构成真正的有效社会需求。这是有效需求这个范畴的另一个含义。

有效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是: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总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存货充斥,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增加。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后者增加不如前者增加那么多,这就使两者之间出现一个差额。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者组成。因此,要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持就业的增长,就必须增加真实投资来填补收入与这一收入所决定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差额。换言之,在消费需求已定的情况下,除非投资增加,就业是无法增加的。这是有效需求原理的核心。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整个体系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个核心而逐步展开的。

据凯恩斯的理论,任何一个时期都有一个唯一决定性的就业量,它是企业家在最大利润的前提下提供给工人的。一般地说,这不是充分就业或相当于充分就业的一点,而是于充分就业的一点。总需求与总供给可能在充分就业时相等,但是,这只有在投资需求碰巧等于充分就业时的总供给价格与充分就业时的消费总需求之间的差额时才会发生。他认为,典型的投资需求不足以填补充分就业的收入与那一收入所决定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差额。因此,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每每相交于于充分就业的一点。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总就业量停留在于充分就业的水平,这是一般情况,充分就业则只是一种特殊的极限。

有效需求原理是以整个国民生产水平的决定问题——由哪些因素去决定,怎样去决定——作为研究课题。凯恩斯在《就业通论》中自称:“本书着重研究何种力量去决定总产量与总就业量的变动”(16)。就业总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就业总量决定于总需求函数(或需求曲线)与总供给函数(或供给曲线)相交之点;因为在这一点上,雇主们的预期利润达到最大量。这两根曲线相交之值即为有效需求。

因为整个经济体系的产量不能用“蒲式耳”或“吨”这种物质单位去度量,所以凯恩斯把雇用工人总数作为测量产量的尺度。企业家为了获取最大利润,经营企业,从事生产,总要考虑、权衡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情势。

首先,在供给方面要考虑供给价格,即经营生产时所付出的成本,并加上其预期的利润。总供给价格就是全社会所有企业家之供给价格的总和,亦即这些企业家所付出的生产要素总成本并加预期利润。在私人企业的经营中,推动生产的是利润,每个企业家将雇用能使他获得最大利润的那么多工人。整个经济雇用的总人数是所有企业家雇用人数的总量。要诱使全体雇主提供一定的总就业量,就需要最低数额的收益,叫做这一就业量的总供给价格。总供给函数就是诱致不同就业量所必需的最低收益表(图6-1中的ZZ曲线)。随着收益额的增加,雇主提供给工人的就业量也增大。因此,总供给曲线ZZ,像总需求曲线(图6-1中的DD曲线)一样,随着就业量N的增加而向右上方倾斜,然而它同DD曲线不是同一方向。凯恩斯指出,所谓供给成本,并不是实际在市场上购买该资产所付的市场价格,而是适足引诱企业家增产该资产一新单位所需的价格,故资产的供给价格有时被称为它的重置成本。

图6-1 表示总需求、总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关系

其次,在需求方面,企业家要考虑需求价格,即企业家预期社会上用来购买其商品的价格。总需求价格是指资本家预期社会上用来购买全部商品之价格的总和。在图6-1中,总需求价格或收益是用纵轴表示的,就业量是用横轴表示的。总需求曲线(DD)向右上方倾斜,它表明需求随就业而增加。这与一个行业(或一个商品)的需求曲线不同,后者向右下方倾斜,它表明销售量是随价格下跌而增加的。在图6-1中:

DD——总需求曲线,预期对不同就业量(N)所产生的产物所提供的收益或收入(P)。

ZZ——总供给曲线,刚好诱致一定就业量(N)的收益或收入。

图6-1中,在某些就业量下,预期收益会超过诱致一定就业量所必需的收益;在另一些就业量下,预期收益则不足以诱致该就业量。在这两者之间有一就业量使预期收益恰好等于企业家在获利的情况下提供该就业量所必需的收益。换言之,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企业家们就要扩大生产,增雇工人;反之,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企业家们就要压缩生产,减雇工人。只有当总需求价格等于总供给价格时,企业家们才既不扩大生产、增雇工人;也不压缩生产、减雇工人;企业家们只有在这个时候所得到的总利润为最大,从而生产和就业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达到均衡状态。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于这一均衡点,这个交点决定任何时期的实际就业量。这就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难题。

如图6-1所示,总需求曲线(DD)与总供给曲线(ZZ)相交于E点,这一点相对于就业量E。交点E代表有效需求。在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即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因为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总需求等于总收入,所以凯恩斯的就业一般理论也就是总需求理论或总收入理论。

凯恩斯也用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的交点来说明有效需求。在总供给价格和总就业量之间的关系,称之为总供给函数。用ZΦN)来表示它,其中Z为总供给价格,N为总就业量,Φ说明ZN而变化的关系。同样,在总需求价格与总就业量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函数关系,称之为总需求函数,用DfN)来表示,其中D为总需求价格,N为总就业量,f说明DN而变化的关系。ZD不是在任何特定值均相等,只在N取某一特定值才相等。当D大于Z时,企业家们将增加就业,提高成本,直到N之值恰足以使Z等于D。这样,就业总量就被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交点决定;在这一点上企业家们预期的利润达到最大量。在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相交一点上,D的价值称为有效需求。

总供给函数本身是没有什么新奇的。凯恩斯理论的新颖之处在于他对总需求函数的分析。他假定,考察问题所涉及的时间比较短,即在这时间内固定资本设备的素质和数量、生产技术、竞争程度、消费者嗜好和习惯,以及社会结构等,假定都是不变的,因而称为短期分析。

前面已经指出,凯恩斯就业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直接指向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中“富裕中的贫困”:“繁荣内部孕育着使它自己趋于毁灭的种子”这种矛盾现象。他对这个研究对象逐步进行探索,进而确认: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一般地说,非自愿失业是经常而长期存在的。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单是凭藉自发的供给与需求或自发的储蓄和投资之均衡所决定的有效需求,在一般的情况下,都不足以消除非自愿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然则有效需求为什么不足呢?这就是凯恩斯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

(一)就业一般理论整个体系的三类因素

凯恩斯围绕着这个中心课题,抓住一些经济因素和经济势态进行组编,构成其整个就业一般理论体系。概括起来,此中包括如下三类因素:

(1)不变因素,即整个就业理论的假定前提。他说:

我们所假定为不变的是:可支配的劳动力的现有技巧和数量,现有的可支配的装备的性质和数量,现有的技术,竞争的程度,消费者的嗜好和习惯,各种不同强度的劳动和监督与组织的活动的负效用,以及社会结构,包括除了下举的各个变数之外,决定国民收入的种种势力……在本书中,我们不考虑和不涉及这些因素的变化的影响和效果。(17)

以这些不变因素的假定前提,可以判定,凯恩斯的就业一般理论类似马歇尔的短期分析。

(2)因变数,即被决定的因素:即就业总量、生产总量和国民收入;也就是凯恩斯热烈祈求其保持高水平并不断增长,从而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因素。

(3)自变数,即凯恩斯认为直接决定国民收入和就业总量的因素,包括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因素):人们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企业家们心理上对于新增资本资产在未来收益(资本边际效率)上的预期,以及人们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货币的需求)。此外,货币供应数量,即中央银行能够调节控制,并对国民经济活动(用国民收入和就业总量去加以衡量)起刺激作用的因素。这里必须强调指出,他在追溯病根上完全抹煞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相应的分配关系。这种根本因素,完全回避了阶级分析这种要害性的思路。这就注定了:上述自变数的种种因素势必只能属于次要因素和现象形态。以后将分别细加评议。

(二)用定理形式体现就业理论结构的全面提要

然则凯恩斯究竟怎样把这些因素构成种种理论,并进而组编、推广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呢?这里,扼要概说他的理论概要,使读者先了解其基本轮廓,然后再逐步较详明地述评其各个理论的具体内容。现引述狄拉德用定理形式对理论结构所作如下的全面提要:(18)

(1)总收入决定于总就业量。

(2)按照消费倾向,消费支出量决定于收入水平,从而决定于总就业量。

(3)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D),有效需求是由两部分构成:①消费支出(D1);②投资支出(D2)。DD1D2

(4)在均衡时,总需求(D)等于总供给(Z)。因此,总供给超过消费有效需求的部分等于投资有效需求。DD1D2,或D2DD1。因为DZ,所以D2ZD1

(5)在均衡时,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总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与投资量。因此,就业量决定于:①总供给函数;②消费倾向;③投资量。

(6)总供给函数主要决定于供给的物资条件,它和消费倾向都是比较稳定的,因此,就业波动主要是由于投资量的关系。

(7)投资量决定于:①资本边际效率;②利率

(8)资本边际效率决定于:①预期利润收益;②资本资产的重置成本。

(9)利率决定于:①货币数量;②流动偏好状态。

这些定理包含着就业一般理论的要点。在以后各章将进一步述评影响有效需求的一些因素。关于总供给函数,虽然凯恩斯的提法有点新颖,但是他不曾对这个主题的传统论述作出什么重要进展性贡献。

(三)整个理论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在进一步考察这个理论体系各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就业决定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要是消费倾向不变,就业与投资量将会发生同一方向的变化。投资倾向随利率下降,或资本边际效率上升,或随这两方面的变动而增加。然而资本边际效率如果与利率同时下降的话,可能抵消利率下降所引起的投资增长趋势。一般经济活动水准提高后,将会增加对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的需求,于是可用于储藏价值的货币量减少了,除非金融当局和银行体系采取措施增加货币的总供给,否则利率将会上涨。尽管货币数量可能增加,但由于财富持有人对周转流动性的态度逆转,利率仍然会上涨。预期资本财产将来收益增加,倾向于提高资本边际效率,从而增加投资和就业。这种有利影响可能为资本财产现行供给价格(生产成本)的上涨所抵消。

其次,虽然投资的增加通常也会带来就业的增加,但若消费倾向下降,这种情况就不一定发生。另外,如果消费倾向提高,即使投资不增长,就业也会增加。不过一般来讲,在短时期内消费倾向或消费函数是稳定的。

最后,投资增长使收入增加,收入愈大则消费需求愈大,消费需求的提高又会使收入进一步增加。反过来讲,这个过程表明,投资收缩将会使收入减少,收入减少后,消费需求也将下降,消费需求的下降又会使收入进一步减少。收入与就业的运动一旦开始,它便有积累的趋势。这种积累运动说明就业的波动性质,波动幅度有其上限和下限:下限确定在收入跌到与消费相等的水平;上限就是充分就业。一般地说,实际波动不会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上升运动的特征是停止在不到充分就业的那一点,下降运动通常是停止在不到收入和消费相等的一点,实际波动的大小决定于一般情况下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强弱程度。

总之,失业的产生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而这两种需求的不足,凯恩斯认为又是由他发现的三个心理规律——消费倾向基本心理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