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应前瞻部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建设

应前瞻部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建设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聂 丹 范绪锋“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大手笔,“十三五”时期将进入从起步到提速的关键阶段。粗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大致包含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200多种民族语言。大力开展“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可以催生各类语言产业新业态和语言经济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聂 丹 范绪锋

“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大手笔,“十三五”时期将进入从起步到提速的关键阶段。语言互通不仅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根本保障,也是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重要支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必须把沿线国家语言资源的共建共享放在重要战略位置,高度重视,早作部署,抓好落实,服务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需求和大格局。

一、“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言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一带一路”建设,主要内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这“五通”,语言互通是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语言资源特别是非通用语种资源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

粗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大致包含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200多种民族语言。这些语言绝大多数都是非通用语种。目前我国面向这些语种的教学和研究非常薄弱,大约只能开设20门语种的课程,其中很多语种只有1所高校能够开设。掌握非通用语种的人才奇缺,语言资源匮乏,语言服务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需要。同时,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基于数字化、网络化的各国语言资源开发、共享与应用,越来越成为服务国家战略、适应时代变革的迫切要求。

一是服务互联互通。实现“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需要架起各国人民之间的“心灵之桥”。充分挖掘各国典型的语言文化资源,并采用生动、逼真的现代技术进行展示和演绎,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讲述世界故事,可以让不同国家的民众在增进了解、互学互鉴中实现跨文化交流、激发心灵共鸣。实践证明,发展基于大规模语言数据库的现代化语言教育,对于加强非通用语种教学、培养和储备语言人才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加快开发智能化的机器翻译产品,可以提供随时随地的专业翻译服务,迅速打开各国之间的语言屏障。

二是服务国家安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多元文化碰撞愈发激烈,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比如,中亚、南亚地区的分裂势力和恐怖组织始终威胁着我国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我国边疆一些跨境民族与境外使用相近的语言,常常受到境外敌对势力的影响,语言文化“倒灌”现象不可忽视。语言问题已经从一般交流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问题。世界大国都高度重视语言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密切关系。美国在“9·11”之后推出的“关键语言”项目,将相关语种的资源开发和研究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俄罗斯国防部确定的关键外语语种,仅在高校储备的就多达145种,涉及9大语系。加强“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实现中外语言特别是非通用战略语种的自动翻译,有助于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迅速应对紧急事件,在防范、预警和化解非传统安全威胁过程中,发挥无可替代的情报价值。

三是服务文化传承。历史上,中华文明曾在丝绸之路留下深刻印记,通过语言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发掘整理中外人文交流的宝贵资源,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同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大量语言急剧萎缩,依托于语言的许多文化样式濒临灭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如果不加以保存,任其衰亡,将是人类无法弥补的损失。加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沿线国家语言文化资源的挖掘,特别是对濒于消失的口传文化与书契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存,对文化传承创新意义重大。

四是服务经济发展。加强语言资源建设,不仅直接服务于各领域务实合作,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近年来,语言产业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据统计,我国大约有120万人从事语言产业,翻译和本地化业务年产值约120亿元。大力开展“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可以催生各类语言产业新业态和语言经济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二、“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的基本构想

“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应该覆盖沿线国家全部语种,特别是关键语言、战略语种,这应当是国家行为。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部署,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建设国家语言资源库、人才信息库、开发“语言通”智能产品为抓手,全面构建“一带一路”语言资源支撑体系。

一是建设国家语言资源库。主要是致力于收集和开发沿线国家所有语言及与语言相关的资源,针对每种语言分别建立语料库、语言知识库、语言文化资源库等。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虚拟数字博物馆的方式展示沿线国家所有语言的基本面貌及使用情况,陈列以语言为载体的富有民族或地域特征的各类文化样态,实现语言资源的共用共享。

二是建设语言人才信息库。主要是积极动员来华留学生、外国专家学者、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出国留学生、海外华侨华人、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各界力量,构建国际化、立体化的语言资源建设队伍,尤其要重点推进我国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和信息共享。

三是打造“语言通”智能产品。主要是以语言资源库为基础,研发多语种多功能的语言智能产品,包括面向各个语种的机器翻译、语言现代教育技术、语言实时监测等高科技产品,重点解决“一带一路”复杂语言环境下的跨语言沟通障碍问题、语言学习自动化问题以及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等,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语言服务。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具有战略意义,也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融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多学科于一体,不仅需要科技与人文学科间的协同创新,还需要沿线国家以及世界范围的合作建设。

一要加强战略规划。应从国家层面统一组织实施,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战略规划,明确“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开发的目标和步骤,并给予稳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可以先确立一批与国家安全和对外经贸联系密切的战略语种(包括阿拉伯语、缅甸语等),或在区域和经济上地位重要的关键语种(包括印尼语、泰国语等),优先开发其语言资源。力争3年完成战略语种的资源建设,5年完成关键语种的资源建设,10年完成沿线国家全部语种的资源建设。还可以考虑在丝路基金等设立语言资源建设配套项目资金,组织重大课题,开展分国别、分语种的系列研究和资源开发。

二要整合现有资源。国内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对沿线国家部分语言及语言国情开展过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语料和数据信息,建立了不同用途和规模的语料库或数据库。比如北京语言大学陆续建设了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多国语翻译平行语料库、语言大数据BCC语料库、面向语言信息处理的基础资源库等多种语言资源库。上述不同类型的语言资源库和相关数据分散在不同的研究机构和专家手里,难以共享和利用。建议国家统筹现有的语言资源,将所有与沿线国家语言文化资源有关的项目和成果整合起来,进行二次开发和盘活使用,提升既有资源的利用率。

三要开展国际合作。“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是多赢、共赢的事业,应充分调动沿线国家的积极性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互利合作,共建共享资源平台。首先,来华留学生和各国汉学家不仅是语言资源建设的内容和对象,而且可以成为语言资源的采集者、建设者和传播者。如果把沿线各个国家的汉学家引进语言资源建设工程,统一部署,分头行动,那么语言资源建设就会立竿见影,事半功倍。其次,沿线大部分国家都设立了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除了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之外,孔子学院还应该成为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比如,利用孔子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资源,成立若干语言资源研发机构,采集当地人语言,调查当地语言国情,挖掘具有民族和地域特征的语言文化资源等。再如,依托国家汉办“孔子新汉学计划”和各类“奖学金”项目,资助与语言资源建设有关的课题研究、进修访学、联合科研等。此外,沿线很多非通用语种的国家都有中国留学生,虽然目前数量不多,但都是国家不可或缺的语言人才。将这些学生纳入语言资源建设队伍中,可以在语言资源采集加工、语言国情调查和研究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四要依靠前沿科技支撑。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应充分运用各种前沿技术手段。比如,可以综合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声光电展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各种新媒体技术,开发大数据的语言文化资源库和语言资源在线采集及处理服务平台,研发多通道交互语言模型,推送原始语料、标注语料、语言知识、语言文化样态陈列、语言文化体验游戏等多种专题。可以建立语言大数据增值服务机制,开发面向智能手机的“语言通”服务客户端,为沿线国家的各界人士提供多样化、全天候的语言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