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几点建议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军立 张 泰 胡 成 邢建武 李 钊 李攀辉 吴思康 王西星近几年来,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工业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生产增速持续回落,效益状况持续下滑。截至目前,深圳已累计引进海外创新科研团队81个,其中61个是“孔雀”团队,33个是省级创新科研团队。

张军立 张 泰 胡 成 邢建武 李 钊 李攀辉 吴思康 王西星

近几年来,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工业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生产增速持续回落,效益状况持续下滑。2015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投资增长8%、利润下降1.7%,下行幅度之大已多年未见。然而,在全国工业整体下行的态势下,深圳工业却一枝独秀。前三季度,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投资增长18.2%、利润增长6.2%,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10.2和7.9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是深圳早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就着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走上了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之路。深圳的做法极富启发意义,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制造业经历了多轮调整转型,从“三来一补”起家,到建立起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再到20世纪90年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圳制造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总体仍处于价值链低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向特征突出的深圳制造业从2006—2007年16%的平均增速,断崖式下跌至2009年的8.6%。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冲击,深圳痛定思痛,着力改变既有产业格局,坚持“质量型制造”和“创造型制造”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明显加快了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步伐。2014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7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3.1%,已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一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奠定先进制造发展基础。2014年,深圳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800亿元,约占全国的1/7,占全市工业的58.5%,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2.9%,支柱产业地位稳固。全市共有14家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上市企业超过200家,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2014年达到1.16万件。与此同时,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优势,深圳在仪器仪表、焊接装备、光学装备、物流装备等装备制造领域,拥有一批国内领先的优势企业和产品。

二是战略新兴产业逐步成长为中流砥柱。2009年,深圳前瞻布局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近些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已成为打造产业发展“深圳质量”的重要力量。2014年,全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5645亿元,同比增长14.1%,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7个百分点。

三是未来产业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近年来,为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圳重点推动航空航天、海洋经济、生命健康、军工以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五大未来产业发展。目前,上述产业已形成了较好发展基础,智能装备产业初步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集群,机器人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人机界面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航空电子元器件、机载模组、无人机、机场地面设施制造等领域逐渐建立完整产业链。

四是优势传统产业实现华丽转身。以服装、钟表、家具、珠宝等为代表的深圳优势传统产业,通过强化与品牌、设计等元素的结合,逐步实现了从“加工代工”向“智造创造”的跨越,并加快向时尚创意产业转型。目前,深圳拥有超过1200个自有服装品牌,占据国内一线品牌龙头地位;钟表产量占全球40%以上,深圳品牌占国产品牌的65%;家具总产值和外销额分别占全国的15%和20%;珠宝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70%。

二、主要做法

这几年,围绕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圳着力加强顶层设计,锐意改革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体系。在规划引导上,深圳瞄准技术和产业发展前沿,围绕培育制造业发展梯队,先后制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未来产业等的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四路纵队”。在规划落地上,按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行动方案“三合一”的实施路径,从财税、金融、人才、土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打造覆盖产业发展全过程的政策链,全方位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深圳布局先进制造业如机器人、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发挥和巩固核心优势,在与信息技术紧密关联的细分领域发力。

(二)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是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布局相关科技基础设施。已经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目前还在规划建设未来网络实验室、超材料工业技术、高通量基因测序及组学技术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二是加强创新载体建设。五年多来,深圳新增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累计超过1100家,是2009年底的4倍。特别是近两年深圳突出产业化导向,通过竞争性评选,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将人才、科技与产业紧密融合,显著增强了重大技术突破的源头创新能力。目前,深圳已拥有华大基因、光启研究院等45家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三是着力完善配套环境,设立深圳国际创客周,形成柴火空间、创客中心、创客市集等国际化“众创空间”,有力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三)积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人才不足是深圳这座年轻城市与生俱来的短板。为突破这一瓶颈制约,深圳建立了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2011年,深圳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每年投入3亿—5亿元用于人才配套服务和创新创业专项资助。2012年,又进一步完善“孔雀计划”,建立了创新创业服务扶持平台,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给予最高8000万元的专项资助。截至目前,深圳已累计引进海外创新科研团队81个,其中61个是“孔雀”团队,33个是省级创新科研团队。这些团队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以攻克共性关键技术为目标,已成为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力量。

(四)强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强技术改造。针对重点领域,每年支持超过100个技术改造项目,有力推动了黄金珠宝、服装和钟表等行业向都市产业升级,机械模具业向数字装备产业转型。二是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设立工业设计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亿元支持原创性设计开发,引导设计与品牌融合、设计与产业嫁接。三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面向重点行业打造了一批高质量的产业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5年累计建立102个平台,较2009年增长了6倍。四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动成立工业设计产业创新联盟、工业设计行业协会、设计联合会等一批专业机构,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近年来,深圳围绕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先后出台智慧深圳规划纲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行动计划,以及互联网、物联网、下一代信息技术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产业发展规划,设立两化融合创新中心,打造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和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提升,有力推动了大批企业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经营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目前,深圳已有一批企业开始布局数字工厂。比如,雷柏从鼠标键盘生产企业,发展到研发应用机器人实现“无人车间”,再到进一步转型为其他公司研发、生产机器人,现已成为智能制造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六)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遵循国际惯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为产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深圳创新、创业。二是创新分配机制,在全国率先鼓励技术入股、员工持股等制度创新,大大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截至目前,深圳共有A股上市公司近200家。三是简政放权,在全国率先启动商事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实现商事主体“宽进”要求。目前,深圳商事主体增加到174.3万户,成为全国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最多的城市。

三、若干启示及政策建议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突破新技术、催生新产业,也包括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的新产业形态。特别是随着技术创新跨学科融合、生产制造智能化转型、产业组织生态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重大前沿技术攻关、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新兴技术市场培育等环节,风险大、成本高、外部性强的特征愈发明显。在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要实现追赶并形成局部先发优势,单靠市场力量很难在短期完成。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在发展战略、政策标准、技术攻关、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形成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结合深圳经验和我国制造业实际,我们建议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战略布局,加快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存量和增量的关系,加快落实《中国制造2025》,统筹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产业发展梯队。

一是在产业前景和技术目标相对明确的领域,如《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十大领域,要面向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统筹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标准制定、市场培育等环节,实施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批战略性产业和领军企业。其中,政府应重点做好激励引导和组织协调,必要的中央财政投入应聚焦共性技术和基础设施。从深圳经验看,地方可对具有潜力的重大技术初创项目给予扶持,但在方式上应采用公开透明的竞争性评选办法。

二是在关系人类未来发展、拓展发展空间的前沿领域,如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要抓紧研究确定总体方向,组织实施若干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进计划,强化早期知识和技术积累,为新兴产业培育提供坚实支撑。其中,产业发展方向、目标、关键技术等应由科学家、行业专家和企业家共同确定,政府以加大研发支持为主。

三是在传统产业领域深入推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更好结合起来,启动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工程,引导企业大力加强技术改造。重点要创新支持方式,比如深圳打包各类资金建立股权投资基金、重庆设立融资租赁公司支持企业更新设备等做法,就取得了很好效果,值得加以推广。

(二)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制造业创新网络。近年来深圳涌现出的新型研发机构,既有来自民间的华大、光启,也有生于体制内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这些机构成立时间虽然不长,但它们以全新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有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比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已累计孵化高新技术企业600多家,其中15家已上市;在孵企业36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300亿元。

我们建议,要积极推广这一做法,从科技和经济两方面发力,推动一批科研机构走入市场,鼓励一批优势企业投身研发,加快形成一批兼具技术研发、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和企业孵化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实现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人才与创新紧密结合、创新与创业紧密结合。

一是以产业化为重要导向深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首先要明确部分科研院所开展“产业导向”科研活动的功能定位,既探索带有“知识进展”、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前沿,更着眼于促进前沿科技产业前景的明朗化,形成产业化进程中的共性技术、专利技术,直至产品开发。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围绕选任用人、项目管理、财务核算、绩效评价、成果转化等建立市场化管理机制。

二是以科研团队为抓手支持设立民间研发机构。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深圳源于民间的新型研发机构,很大一部分是以“孔雀计划”团队或广东引进的海外创新团队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这种以科研团队为抓手引进全球人才、以人才集聚为载体促进科技创新、以技术突破为先导引领产业发展的做法,就是抓住了人才高效引进使用的关键。要在各地特别是制造业发达地区积极推广这一经验,通过聚焦各类政策资源,打造创新事业平台,大力支持民间研发机构发展。

三是支持建设一批骨干企业总部研究院。从全球创新体系看,微软、GE、西门子、英特尔等大型企业的总部研究院,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近年来,我国大型企业如海尔、上海电气、南车等,也已开始建设中央研究院,深圳华为更是其中典型代表。要顺应这一趋势,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制度等改革,加快在大型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

四是积极鼓励各类研发机构通过开放平台、共享资源等方式,加快发展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和创业创新模式,带动内部员工、外部创客和上下游小微企业共同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同时还要看到,我国大院大所改制后,重大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的研发主体缺位问题十分突出,解决这一问题仅靠地方或个别企业、科研机构难以实现。在这方面,美国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该计划的初衷,正是美国认识到其虽是全球基础研究、科学发明的引领者,但在发明创造转化为“美国制造”上却失去了优势,原因就是基础研究和商业化之间存在“鸿沟”。从创新过程的研发投入看,美国政府的投入通常集中在第1、2阶段,即基础研究和概念验证;产业界主要集中在第5、6阶段,即制造能力和规模生产;而在第3、4阶段,即实验室试制和原型制造,投入则相对匮乏。因此,计划的主要使命是:建立一批产业界、科技界共同参与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计划建设45个),聚焦重大产业科技的竞争前技术研究,架起科研成果与应用发明之间的桥梁,从而强化中间环节的创新效益外溢,降低新技术研发应用的成本和风险。目前,美国已建立增材制造、新一代电力电子、数字制造和设计、轻型现代金属、先进复合材料等9个制造业创新中心。

为推进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中国制造2025》已明确提出,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到2025年建成40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我们建议,要把这一工程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快建立我国制造业创新网络。重点要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功能定位。创新中心应定位为服务万众创新的重大共性和前沿技术平台,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竞争前技术研究、产业链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支持中小企业研发、劳动者技能培训等。二是遴选机制。建设创新中心要着眼服务全局,确保其辐射带动功能最大化。可考虑在不同领域之间建立竞争性差额遴选机制,综合把握产业发展需求、相关企业参与度、人才资金保障、设施共享与持续利用等因素,成熟一个、设立一个,最大程度汇集产学研用创新资源。三是治理机制。要深入研究国内外研发机构治理模式,建立一套兼顾战略使命和运作效率的决策机制、投入机制、运行机制、项目机制、成果分配与共享机制,确保创新中心高效率、可持续发展。其中,政府主要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科研项目资助和重大事项协调,中心的运营决策由官产学研用构成的董事会负责。四是层次布局。要充分调动各地积极性,支持地方结合产业集聚和科技资源水平,在非战略领域建设一批区域创新中心,以技术的群发突破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随着技术发展动态变化,确需调整的可上升为国家创新中心。

(三)加快突破薄弱环节,提升先进制造业整体水平。一是夯实工业基础能力。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能力薄弱,是制约制造业转型的最大短板之一。由于我国工业起步晚,提升基础能力又需要大量投入、较长周期,单靠市场自身很难在短期突破,政府必须有所作为。我们建议,要把提升工业基础能力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第一个10年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补齐基础能力短板。同时,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要着力推动“四基”研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布局“集成计算材料工程”等前沿技术攻关,避免出现新的瓶颈。

二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创新特征突出,制造模式变革的影响不亚于重大技术突破。与德国工业4.0相比,我国总体处于工业2.0—3.0之间,技术、网络、标准等都面临不少挑战。我们建议,要把推进智能制造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持之以恒深入推进。当前,要以智能制造工程为抓手,从用入手、以用促研,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云平台,发展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以此推动突破一批智能技术、装备及核心软硬件,探索建设工业互联网、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还必须看到,我国推进智能制造,不仅硬件弱,软环境也先天不足,企业散、协会弱、产学研用结合不深等问题突出。我们既缺少西门子、GE这样能主导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的大企业,也没有德国信息通讯与新媒体协会、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这样的,能够发挥牵头作用的强有力行业协会和高水平研究机构。我们建议,应针对这些短板,以资本和技术为纽带,建立起技术攻关、标准研制、资源整合、市场培育的协作推进机制,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在这方面,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做法值得借鉴。经过一年来的运作,基金管理公司华芯投资不仅完成项目投资26个,有力推进了行业的战略布局和资源整合,还在打造以资本为纽带的虚拟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ing,集成器件制造)模式上取得积极进展,协调推动了不少行业重大事项。从某种程度说,基金管理公司正扮演着行业组织协调者的重要角色,并且其发言权和影响力还在不断增强。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拓宽新兴领域发展空间。随着我国传统市场趋于饱和、产业发展步入技术赶超阶段,进一步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不仅可为制造业优化升级提供坚实基础,也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技术赶超的机会窗口。

一方面,要着力构建优先对内开放的市场体系。利用本土需求带动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分工地位的重要举措。要更加重视发挥大国市场优势,加强标准建设,完善市场准入,破除地方和行业壁垒,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重大工程的带动作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政策等措施手段,推动产用紧密结合,促进企业扎根本土,加快技术和人力资本积累,为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分工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要大力完善新兴领域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新兴产业发展,必然产生各种新的“硬件”和“软件”需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下大力气推动制度创新,努力跟上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步伐,更加重视提供新型基础设施、共性技术以及统一标准、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有形无形公共产品,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