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

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用实证分析方法讨论了资源配置效率的各种可能性,提出了完全竞争的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优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论证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优不等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功利主义收入公平观的实质是平均主义的分配。资源配置效率观念使经济理论发生了很大变化。

前面用实证分析方法讨论了资源配置效率的各种可能性,提出了完全竞争的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优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论证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优不等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本节将效率与公平问题联系起来,继续进行一些讨论。

一、关于公平的理解

社会福利不仅涉及效率问题,也涉及公平问题。因为资源配置的效率是以公平为前提的,公平涉及经济社会同时期的主流价值判断,也是一个社会所追求的目标。然而经济社会里,效率是属于实证分析的范畴,公平则是属于规范分析的范畴。对公平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在收入分配的框架内进行的。如本书第一章所述,实证分析很难与规范分析绝对割裂,对公平的不同理解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福利函数。也恰是在这一点上,经济学界分歧最大。关于公平的认识,按照从平均主义到不平均主义的顺序排列,有以下主要观点:

(1)罗尔斯主义的公平观:代表人物是罗尔斯。罗尔斯侧重于提高社会劣势群体的福利,他不相信自由竞争的市场具有创造和维持社会正义的作用,相反,他强调市场竞争的结果经常而不是偶然与社会正义相矛盾,这就需要不断调整和纠正不可避免的偏离社会正义的各种制度安排。他认为,最公平的配置是使一个社会里境况最糟的人的效用最大化。罗尔斯主义并不意味着平均主义。

(2)功利主义的公平观:代表人物是庇古。认为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是公平。他以基数效用假设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认为随着货币收入的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贫穷阶级由于货币收入很少,所以他们的货币边际效用很大。与此相反,富裕阶层由于货币收入较多,所以他们的货币边际效用很小。因此,货币收入从富裕的人手中转移到贫穷的人手中,一定会增加社会福利(满足)的总量。从分配方面来说,要增加社会经济福利,就必须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功利主义收入公平观的实质是平均主义的分配。

(3)古典自由主义的公平观:集中体现在他们对追求分配结果公平的批判和对自由市场竞争中的机会平等的推崇。这种观点认为公平的分配不是以社会经济活动的结果如社会产品或者效用水平为标准,而是以获得某种东西的权利(获取、转让和矫正)为标准。因此,他们推崇市场机制的功能,认为市场机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否定国家和政府在促进社会分配公平中所起的作用。按照这种观点,可能会导致产品分配的极大的不均。

本教材中,公平被理解为收入的更加平等分配。

二、关于效率的理解

最早的经济学书籍采用的是生产效率这一概念,它的涵义是多投入多产出,有投入才能有产出。

20世纪30年代后,人们感到生产效率的观点不能够全面反映经济现象,于是出现第二种效率观念,即资源配置效率。它是指投入不变,配置得好效率就会增长。资源配置效率观念使经济理论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过去认为生产第一线的人是产生效率的人,因为多投入就有多产出。现在则认为,做组织管理工作的人从事资源配置工作,他们把资源配置得好也是出效率的,而且提高效率。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对效率的解释又有进一步发展,认为效率有两个基础:一个是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一个是效率的道德基础。企业有多少先进的设备和多少熟练劳动力,这就构成了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但要认识到,仅仅有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而有了效率的道德基础,就能产生超常规效率。比如说,从理论上讲,有多少投入就应该有多少产出,但实际是产出往往与投入不符,或多了或少了,大部分情况是少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经济学研究发现,出现低效率的原因有三:一是单位的目标与成员的目标不一致,由此产生低效率。二是成员与成员不协调,效率互相抵消。三是每一个成员周围都有一个惰性区域,在他的周围总有惰性大的人,这会影响他的效率进而影响整体效率。这就需要从效率的道德基础来研究。又比如说,当一个国家遇到外来侵略时(如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有巨大的凝聚力、高昂的战斗力和工作热情,这个效率就是来自效率的道德基础。

本教材中效率被理解为资源配置的效率,亦即资源配置的更加优化

三、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市场完全竞争结果是具有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效率的,但资源配置具有效率并不必然带来收入分配的公平。完全竞争条件下,仅有帕累托改进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可能会产生垄断,会产生经济社会主流价值判断下无法容忍的收入分配,会导向寻租猖獗甚至社会堕落。因此,社会就必须依靠政府进行干预,以实现主流价值观下的公平目标,比如政府出台个人收入的累进税、遗产税、强制医疗保险、低收入子女的免费教育和培训、社会保障计划、失业救济等调节手段。但是,政府的干预也会给资源配置效率带来某种程度的损害,比如厂商为了避税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可能导致产量的减少。因而,收入分配的公平并不必然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政府也要出台相关调节手段以推进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比如推进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但这些手段同样也会给社会公平带来某种程度伤害,比如加剧两极分化。因此,需要政府在公平与效率之间作出权衡。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图10-9 缺乏公平的效率提高

首先,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不一定意味着收入分配公平的增进。如图10-9所示,横轴Qa与纵轴Qb分别代表两个社会成员所得到的产出量,该社会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为Q。Q要在两个社会成员间进行分配,其分配方式有多种多样。假定实际的分配方式如A点所示,仔细观察A点的分配情况,可以发现有Q1>Q2、Q1+Q2<Q两种情况存在。说明分配既不公平,又缺乏资源配置效率,存在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改进空间。在实际帕累托改进的诸方案中,选取有四种有代表性的情况进行讨论。

从资源配置的效率看,图10-9中,从A点移动到QAQB曲线上任意一点都代表效率的提高。从收入分配的公平看,①从A点向B点的移动。点B位于过原点引出的45°线上,代表的产出分配是完全平等的,说明分配的公平程度随效率的提高而改善;②从A点向C点的移动。点C位于过原点引出的射线上,代表的产出分配比例是与A点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分配的公平程度没有改变。③从A点到D点或E点的移动。一个社会成员的收入量有提高,另一个的收入量不变或者绝对下降,说明分配的公平程度随效率的提高而恶化;④从A点到F点或G点的移动。一个社会成员的收入量有了提高,另一个社会成员的收入量不变或者绝对下降。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先改善后恶化。

其次,收入分配公平的增进也不一定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平等化的直接效率损失。实现公平会增加维护公平的成本,导致效率损失。

(2)平等化的间接效率损失。“打土豪、分田地”的导向,挫伤了高产出要素投入者的积极性,会引发资源配置间接效率损失。比如说,容易引诱人们从工作转为闲暇;引导生产从地上经济转入地下经济;引起产业链的震荡与波动等。

四、“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是一对永恒的矛盾。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这一对矛盾越突出;严重时还往往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与政治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又会恶化投资环境。效率与公平是一对并未解决然而又亟待解决的矛盾。在解决这一对矛盾时,政策制定者常常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收入分配越是偏向公平,经济效率越难提高,总产出也就越难做大;资源配置越是偏向效率,社会公平也就越难达成。福利经济学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用的分析框架。现阶段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一是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于是就要承认一切合法和合理的差别,并把这些差别与它们的收入联系起来,以此鼓励经济效率的提升。二是坚持兼顾公平的原则。于是就要通过累进税、转移支付以及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等手段努力减少过高收入和消除不合理的收入。三是限制垄断。要减少因垄断而形成的寻租收入,限制垄断性收入;促进竞争与机会均等,努力实现生存权利和消灭贫穷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