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要素需求及其原则概述

生产要素需求及其原则概述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生产要素的一般认识厂商要组织生产活动以完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就需要投入各种经济资源,从而形成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这就涉及对于生产要素需求量的最优选择问题。因此,严格来说,生产要素的需求理论应当是关于多种生产要素共同使用的理论。单一厂商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一、生产要素的一般认识

厂商要组织生产活动以完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就需要投入各种经济资源,从而形成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这就涉及对于生产要素需求量的最优选择问题。通常将生产要素分为原始生产要素和中间生产要素两大类。

(一)原始生产要素

原始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假定是消费者,消费者把原始生产要素提供给市场可以获得要素收入,而将要素收入用于市场消费就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效用。原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及企业家才能四种,这四种要素在绪论部分已有论述。

(二)中间生产要素

中间生产要素是指厂商生产出来又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的产品。对于中间生产要素而言,一方面,假定中间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是厂商,厂商提供中间生产要素的目的也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对某一个厂商来说是中间产品的产品,对另一个厂商来说可能就是终端产品。比如,钢铁对于汽车生产厂商来说是中间产品,因为它构成了这个汽车生产厂的中间生产要素,但它对于钢铁厂来讲就是它出产的终端产品。

如不特别指明,本章所讨论的生产要素指的都是原始生产要素;原始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指的都是消费者,而其需求者指的都是厂商。

二、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特点

由于产品与生产要素具有不同的用途,所以生产要素市场上的需求与产品市场上的需求具有不相同的特点。

1.引致需求

在产品市场上,产品的最终需求者是消费者,供给者是厂商,供求的相互作用形成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尽管消费者有衣、食、住、行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需求,但这些需求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都是“最终”的或“直接”的需求。消费者希望能从产品的使用中得到满足,他所看中的是产品所具有的能够直接满足其欲望的属性,即效用。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生产要素的最终需求是厂商的需求,生产要素的供给却是来自消费者。厂商为什么需要生产要素呢?显然不是为了从中获得最终的或直接的满足,而是为了利用生产要素生产并销售出产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相比,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即是由于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引致了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建立在消费者对最终产品需求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就不会有厂商从事生产和销售产品,也就不会有厂商去购买用于生产产品的生产要素。例如,消费者需要购买皮鞋,厂商才雇佣生产工人;消费者需要购买汽车,厂商才会去购买生产汽车的机器设备。

2.服务需求

产品市场的需求是消费者对于最终产品本身的需求,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不是对于生产要素本身的需求,而是对于生产要素所能提供的服务的需求。因此,产品的购买是对产品本身的购买,购买后即发生产品所有权的转移;而对于生产要素的购买则是对要素提供的服务的购买,购买后没有发生要素所有权的转移,只有要素使用权的转移。生产要素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除了与普通产品在需求本质上的不同之外,二者在价格上也有所不同,具体表现是普通产品的价格是单一的,即产品出售时的标价,而生产要素却具有两种价格:源泉价格与服务价格。源泉价格指的是买卖生产要素的服务“载体”(或称源泉)的价格,服务价格指的是买卖生产要素提供的服务本身的价格。本章讨论的生产要素价格指的是买卖生产要素提供的服务本身的价格(服务价格),而不是买卖生产要素的源泉的价格(源泉价格)。

3.联合需求

任何产品的生产都是多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工人赤手空拳不能生产出任何产品;而各种自然物质,如果没有工人的劳动加于其上,也不能形成经济物品。从技术的角度看,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往往不能单独地发挥作用,而是通过共同使用能发挥作用的。这种生产上的技术性要求,决定了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联合需求。虽然我们不能断定、也不能区分出某种产品的生产多大部分是由哪一种生产要素起作用的结果,但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定比例、一定程度上的替代关系。例如,汽车厂商组织生产汽车,除了要有工人劳动,还要有机器流水线和钢板等材料,而劳动和机器等资本之间,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既可以多用劳动少用机器,也可以少用劳动多用机器。因此,严格来说,生产要素的需求理论应当是关于多种生产要素共同使用的理论。

由于同时分析多种生产要素过于复杂,考虑到讨论分析问题一般都是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层层递进过程来完成的,所以本章只讨论单一生产要素投入下厂商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即仅讨论只有一种要素为可变要素时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并且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只是作短期分析,对长期中多要素为可变要素下厂商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不作展开讨论。

(二)影响单一厂商对一种生产要素需求的主要因素

从认识的逻辑看,只有先了解单个厂商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才能了解市场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单一厂商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从“理性人”角度讨论[1],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生产要素的自身价格。一般来说,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越低则需求量越大;相反,价格越高则需求量越小。

(2)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由于各种生产要素之间既可能互相依赖又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因此,一种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就有可能导致对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量的变化。具体而言,要素A价格的变动对要素B的需求量的影响取决于它们在生产中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

如果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使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那么,一旦资本价格发生变化,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将是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两种相反效应的净结果。例如,假定机器(资本)价格下降,那么就将会产生以下效应:①替代效应:机器价格的下降促使企业用机器代替劳动,从而在工资率固定的情况下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替代效应意味着厂商将增加使用价格相对下降的要素,减少使用价格相对上涨的要素。②产出效应:由于机器(资本)价格下跌,制造各种产品的成本也将下降,厂商可以通过扩大产量来增加利润,而产量的扩大增加了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所有要素的需求。③净效应:当一种要素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同时产生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那么净效应就表示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之差。如果替代效应超过产出效应,要素A的价格变动会使替代要素B的需求发生同向变动;如果产出效应超过替代效应,要素A的价格变动将使对要素B的需求发生反向变动。

如果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为互补性质,即一种要素用量增加的同时也会引起其他要素用量的增加。例如,假定一家小型金属制品制造商使用打孔机作为最基本的资本,机器不是自动化的,每台打孔机必须且只能由一位工人操作。若技术进步降低了打孔机的价格,由于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和资本必须保持固定比例,即一人操作一台机器,因此没有替代效应,资本无法替代劳动,但存在产出效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品价格下降会使成本降低,从而厂商可以通过增加使用资本和劳动力扩大产量来增加利润。所以,只要资本与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在生产当中表现为互补关系,那么,资本品价格的下降就会引起对劳动力要素需求的增加。因此,若两种要素为互补关系,则要素A价格的变动将导致对要素B的需求发生反向变动。

(3)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以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进行分析,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这两个因素将影响厂商产品的生产量与厂商的利润,进而也就会影响其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一般而言,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量越大,该产品的市场价格越高,厂商的利润越高,则厂商对生产这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就越大。

(4)生产技术状况。厂商生产的技术状况决定了他对某种生产要素需求的大小。如果技术是资本密集型的,则对资本的需求量会增大;如果技术是劳动密集型的,则对劳动的需求量会增大。

(5)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是指,在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保持不变时,厂商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时所增加的产量或产值。西方经济学认为,厂商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于每种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某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越大,那么对该要素的需求量就越大。

三、厂商生产要素最优需求量决定的基本原则

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相类似,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指在一定要素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厂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且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生产单一产品的情况下,可以推出厂商最优生产要素需求量及价格决定的原则。

(一)厂商使用一种要素的边际收益

首先讨论单一要素投入下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1899年,美国经济学家J.B.克拉克在其《财富的分配》一书中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边际生产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和边际生产力递减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高低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大小。[2]

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有两种表示方式:一种是用实物形式表示,表现为该要素的边际产量,用MP表示;另一种是用价值形式表示,表现为边际产量的价值或该要素的边际收益,用MRP表示。

所谓一种要素的边际收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厂商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增量给厂商带来的货币收益增量。由于厂商的收益取决于产量,而产量又是生产要素的函数。所以,在假设厂商使用的生产要素为L和K(K为常量,L为变量)时,有R=P.Q,P=P(Q),Q=Q(L),从而厂商收益是生产要素L的复合函数:R=R[Q(L)]。根据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即有:

其中,dR/dQ为收益对产量的导数,即产品的边际收益MR,表示为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dQ/dL为产量对要素L的导数,即要素L的边际产量MPL ,表示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L投入所带来的产品增量。MRPL即为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L的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称为边际收益产品。当然,也可以假设L不变,K为可变,最终结果只是相应的标识改变而已。

边际收益产品与边际收益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边际收益产品是由于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引起的货币收益增量,而边际收益是由于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而引起的货币收益增量。前者是针对一种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而言的,后者是针对产品销售量增加而言的。

(二)厂商使用一种要素的边际成本

厂商在使用要素时,不仅要考虑增加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收益,还要考虑增加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成本。在讨论产品市场时,曾提出成本是产量的函数C=C(Q),现在把讨论从产品市场转向生产要素市场。在生产要素市场,产量本身又是生产要素的函数Q=Q(L),故成本可以直接表示为生产要素的函数C=C[Q(L)]。

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设△L为生产中投入要素的增量,所引起的成本增量为△C,成本增量与投入要素增量之比△C/△L的极限,也就是成本对生产要素的导数dC/dL,即为边际要素成本MFC(Marginal Factor Cost)。由C=C(Q(L))可知:

假设要素L的价格为W,则厂商使用要素L的成本就可以直接表示为:

由于C=C[Q(L)]=W·L,W是L的函数,于是

需要注意的是,边际生产要素成本MFC和产品的边际成本MC是不同的,MC是针对产品而言的,是产量的函数;而MFC是针对生产要素而言的,是生产要素数量的函数。

(三)厂商生产要素最优使用量决定的原则

假定厂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且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生产单一产品。在这些假定之下,厂商生产要素最优使用量须遵循的原则为:

MRP=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MFC=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MRP=MFC原则其实就是MR=MC原则在要素市场中的表现。当然,MRP=MFC原则在不同要素市场结构下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差别。

四、厂商最优生产要素的组合

现实中,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在投入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将会购买多种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在选择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组合时,厂商会使每一种投入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收益产品。当每一单位货币投入的边际产品都相等时,此时的总收益最大。厂商的最佳生产要素组合的原则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在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前提下,上述原则既适用于完全竞争市场,也适用于非完全竞争市场。

五、生产要素市场的结构

在现实经济当中,作为购买者的各厂商在要素市场上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因而式(8.5)表达的厂商均衡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其一,由式(8.1)可知,MRP=MR·MPL,由式(7.2)可知,则MRP不仅与要素的边际产量MPL有关,还与使用这种要素生产的产品价格P有关,而产品价格P是否随厂商生产的产品的产量Q变化,又取决于产品的市场结构;其二,由式(8.4)可知,则MFC与要素的价格W有关,而要素的价格W是否随厂商对要素雇佣量的变化而变化,又取决于要素市场结构。因此,厂商对一种要素最优使用量的决定——要素市场的厂商均衡,与不同的产品市场结构和不同的要素市场结构有关。如同产品市场可分为完全竞争与非完全竞争两类结构,要素市场也可分为完全竞争与非完全竞争两类结构。所不同的是,在产品市场中我们常常假定买方为完全竞争,卖方才有非完全竞争情况。但在生产要素市场中,买方与卖方都可以分为完全竞争与非完全竞争。由于生产要素市场必须依赖于产品市场才能运行,因而两类市场不同结构的交织又形成了四种市场组合: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完全竞争、产品市场非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非完全竞争以及产品市场非完全竞争—要素市场非完全竞争。这四种市场组合各自的极端情形又对应四种要素购买者的厂商——完全竞争厂商、卖方垄断厂商、买方垄断厂商和双垄断厂商。至此,引入要素市场的讨论后,对于市场结构的认识就深入了一步: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第六章介绍的满足四个条件且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非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买卖双方至少有一方拥有垄断势力的市场结构,包括第七章介绍的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而完全竞争厂商则是指同时处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厂商。本章就这四种市场结构及其极端情形作一些初浅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