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要素需求曲线

生产要素需求曲线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要素需求曲线_经济学原理 修订版厂商在进行生产的时候,总是遵循着最大利润原则,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以确定最优产量;另外,根据最优产量来决定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并愿意承担要素价格。在一定条件下,它就是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反映了生产要素需求量随生产要素价格变动的函数关系。主要著作有《财富的哲学》《财富的分配》《经济学纲要》。

厂商在进行生产的时候,总是遵循着最大利润原则,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以确定最优产量;另外,根据最优产量来决定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并愿意承担要素价格。厂商购买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水平是由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

边际生产力(Marginal Productivity)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于19世纪末首先提出来的。边际生产力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单位的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进而带来的收益,又称作边际收益产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MRP)。以实物来表示的边际生产力即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的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称作边际实物产量(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MPP),即边际产量(MP)。

图9-1 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显然,边际实物产量遵循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一种要素投入量不断增加,其他要素保持不变,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在一个时期内开始时增加到保持不变,但最终还是要递减。由此可知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也是递减的,这个规律也称为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如图9-1所示,纵轴表示边际收益产品或生产要素自身的价格,横轴Q表示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或需求数量,边际收益产品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反映了边际收益产品随要素使用量变动的函数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它就是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反映了生产要素需求量随生产要素价格变动的函数关系。

厂商在决定使用多少生产要素投入时,必须考虑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即追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益MRP能否补偿他为使用该单位要素所支付的成本。这种成本即增加一单位投入要素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要素成本(Marginal Factor Cost,MFC)。

总的说来,厂商对某种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将决定在这样一个水平上:最后增加使用的那个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收益恰好等于为使用它所支付的成本,即MRP=MFC。如果边际收益产品大于边际要素成本,厂商就会购买更多的生产要素;如果边际收益产品小于边际要素成本,厂商就会对生产要素减少购买,一直到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为止。

厂商通过调整可变要素投入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使最后增加的那单位可变要素带来的收益恰好等于购买这单位生产要素所付出的成本。当可变要素为劳动时,这一条件可表述为MRP=W,W是劳动要素的价格,即使用劳动的成本。

【专栏一】约翰·贝茨·克拉克简介

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经济学会创始人、协会第三任会长。他倡导静态与动态两种经济分析方法。

19世纪后期,约翰·贝茨·克拉克在其著作《财富的分配》中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他认为,劳动和资本(包括土地)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它们各自的产品价值,同时也就决定了它们各自所取得的收入。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可以说是现代工资理论之先驱。

主要著作有《财富的哲学》《财富的分配》《经济学纲要》。

克拉克的儿子J.M.克拉克曾说:“克拉克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虽晚于杰文斯和其他的首创者,但显然是独立的。古典经济学已经为该理论准备了若干资料;它在效用和交换价值的关系问题上留下了一种挑战,而且它在李嘉图的场合又遇到了这样一种劳动理论,这理论在李嘉图接受了劳动成本并非单独决定物品彼此交换比率的观点之后,又转变成了生产成本论。古典经济学还包含着合理量度效用的概念和边际方法,只须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便可提出边际效用理论。甚至维也纳经济科学协会在欢迎克拉克为名誉会员时也称赞他是独立于其他探索者而发现这一新学说的人之一,该学说半个世纪以来已构成经济理论发展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