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曾国藩的人才观

曾国藩的人才观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曾国藩的人才观,主要表现为“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曾国藩认为天下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招募人才,因此他每到一处发布的第一个告示几乎都是求取人才的;二是推荐。曾国藩把德才兼备作为选拔任用人才的标准,尤其突出“德”在人才评定中的分量。曾国藩对文职官员的选用标准有四条。曾国藩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曾国藩的人才观,主要表现为“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一是“广收”,指广泛访求、网罗人才,多途径、多渠道吸纳人才,而且选拔人才还要心诚。

1.人才是成败关键。唐浩明考察曾国藩的史料,发现他始终清晰地认识到,人才是决定的因素。他希望其朋友尽量给他多推荐各个方面的人才,而他自己平时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发现和网罗人才。他听说彭玉麟很贤能,但是因为他正在守母丧,不愿意出山。他就三番五次地写信给他,请求他出来跟他共襄大义,后来彭玉麟完全是为他这番情意所感而投奔他。唐浩明认为,曾国藩是属于那种真心实意喜爱人才的人,这部分源于其性格上的特征。一是他很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曾国藩在提到某个人的时候,90%以上都是称赞这个人,说这个人有哪些长处,溢美之词到处可见,表现出他对这个人的长处发自内心的欣赏,甚至经常说自己在哪些方面不足。二是他乐于广交良友。从曾国藩存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非常乐于、而且很善于结交朋友的人。上述两个性格特点可能是其识人、用人的基础。

2.不拘一格广揽人才。曾国藩认为,不能因求全责备而埋没人才,其幕府不但有穷困潦倒的书生,有失意科举的文人,有隐于山野的布衣,有名儒宿学,还有勇猛的悍将。曾国藩根据这些人在不同领域的专业特长予以重任,才使曾氏集团在核心决策圈、军政司法、外交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都涌现了一大批的能人。曾国藩广揽人才的突破之处还在于借才异域,聘用洋教习、洋匠、洋翻译等国外人才。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开办了安庆军械所,后来又有金陵机器总局、江南制造总局、翻译处、留学事务处;特别是留学事务处,这是专为派遣儿童赴美留学而设,最初只有英语一科,后来又开办了日语、俄语、法语班,很多外国人像英国人傅兰雅、美国人林乐知等,都曾在这里为曾国藩效力。

3.招募、推荐、猎取、投效。曾国藩广揽人才的途径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招募。曾国藩认为天下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招募人才,因此他每到一处发布的第一个告示几乎都是求取人才的;二是推荐。互相推荐,以类相聚,是其吸引人才的一大特征;三是猎取。曾国藩平日留意人才,发现别人评价非常好的人才,就一定要把这个人才给挖过来,甚至连八旗兵和绿营兵这样的高级官员也不放过;四是投效。投效的人才都感到曾国藩是一个可以共大事的、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因而主动投奔过来,很多下层的知识分子都选择了这条道路。

重视人才、寻求人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或文件上,要切实地去做,一旦发现人才,就千方百计地揽为己用。曾国藩求才讲究“诚”,对于他访求的人才或是投奔他的人才都是以诚相待,用“诚”去打动人,用“礼”来尊崇人。在其知人、惜才的感召下,许多山野才智之士,或有一技之长者都纷纷投趋曾门。

二是“慎用”,指谨慎并恰当地使用人才。广揽人才是第一步,得到人才后还要识别人才、量才使用。曾国藩告诫道,“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

1.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曾国藩把德才兼备作为选拔任用人才的标准,尤其突出“德”在人才评定中的分量。曾国藩认为,“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德”是指道德、品行、操守;“才”是指才干、能力、本事。德才兼备是最好的,当才与德不可兼得时,他认为,“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欲开坏风气,导天下以恶习耳”。曾国藩对文职官员的选用标准有四条。一是有操守;二是没有官气;三是多条理;四是少大言。武职官员的标准也有四项。一要“才堪治民”;二要不怕死;三要不汲汲名利;四要耐受辛苦。在文职官员和武职官员的四条标准之上,曾国藩还提出了一个衡量人才的最高标准,就是“忠义血性”。“忠义”是仁爱、平等精神的外在体现,是一种牺牲奉献精神,这种精神用之于国家则谓“忠”,用之于他人则谓“义”。“血性”是有激情,有担当,敢作敢为。

2.用人必先知人。曾国藩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曾国藩提出了一个具体检验人才能否胜任的“五到”法,分别是“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和“口到”。关于“身到”,曾国藩说,文职官员和武职官员都有“身到”的要求,就是要下基层。一个领导没有下过基层,就不是一个好领导。关于“心到”,曾国藩说:“心到者,凡事苦心剖析,大条理、小条理、始条理、终条理,理其绪而分之,又比其类而合之也。”就是要想到一才有二,想到二才有三,懂得条理思维。关于“眼到”,曾国藩强调,一要留心看人,看他是哪方面的人才;二要认真看公牍,因为国家所有的大政方针都是通过官方文件下发的,公牍里面体现出一些政策上潜在的重大趋向。关于“手到”,曾国藩说:“手到者,于人之长短,事之关键,勤笔记,以备遗忘也。”曾国藩一生留下许多日记,他随手记的文字非常多。关于“口到”,曾国藩认为,不能只凭上级的一纸公文就完事,还要千叮咛,万嘱咐,让下属真正体会你的思路和想法。

3.“因量器使”,用其所长。《论语》主张“君子不器”,曾国藩则说这样的“君子”很少,因为全才的人几乎没有,绝大部分人都是“器”。所以,用人要“因量器使”,用其所长。有个叫罗伯宜的书生,没什么学问,既不会作文章,又不能出点子,但写得一手小正楷字,且一天抄12000字,不错一个,曾国藩便把他留在幕府专门抄奏折和公文,每个月给30两银子的薪水,与其他足智多谋的幕僚差不多。有人不服,曾国藩解释说,用人如用器,罗伯宜抄字一人能顶二三人,当然要重用他,重聘他。

三是“勤教”,指曾国藩不厌其烦地对人才加以教诲和栽培,帮助其提高知识、技能和业务水平。

1.人才须读书。曾国藩非常看重读书对人才成长的作用,曾经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又说:“书味深者,面自粹润。”意思是说,读书多了,受书味的熏陶,体味很深,人的容貌会变得自然、纯粹、滋润。为此,他要求所有部属、僚友按其业务方向读书学习,进行定期考试,每月两次,亲出题目,亲阅试卷,评定等次。并且,曾国藩还做出了榜样,根据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日记,他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修身读书的12条规矩,即“日课十二条”。一是“敬”;二是“静坐”;三是“早起”;四是“读书不二”;五是“读史”;六是“谨言”;七是“养气”;八是“保身”;九是“日知所亡”;十是“月无亡所能”;十一是“作字”;十二是“夜不出门”。曾国藩读书数十年如一日,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国藩特别喜欢读史,曾编纂《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曾国藩自身的这些读书经历,使他格外注重用读书来培养人才。

2.人才要训练。曾国藩主张用人与育人并重,教与用要交替进行。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曾国藩把人才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三类,并且指出前者及后者只是少数,多数都属于中人之类,“以陶冶而成”,因此,他认为人才可以经过教育和训练成长起来。曾国藩对兵勇的训练就是一个明证。曾国藩把“训练”二字分解为“训”和“练”,即“培训”和“操练”。“训”,一是训家规。曾国藩把湘军看作是一个大家庭。“训”的方法是“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待兵勇如子弟,使人人好学,个个成名,则众勇感之矣”。二是训营规:点名、演操、站墙子、巡更、放哨,都是一个团队所必需的基本组织纪律。“练”,一是练技艺,包括打抢、跑步、抢旗、跳坑、拳棒刀叉等基本技能;二是练阵法,包括所谓的鸳鸯阵、三才阵、一字阵、四面相应阵等团队合作技能。总结起来,曾国藩的“训”是思想教育,“练”是技能训练。

3.好师、好友、好榜样。曾国藩说:“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曾国藩希望“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时风气”,并且因势利导来影响其他人。曾国藩自身就非常注重修养,并希望以自己为榜样,言传身教,达到“转移风俗”之目的。这方面曾国藩可以说做到了极致,从他对子女的教育就能窥见一斑。曾国藩对家教十分重视,也是成功的。曾氏家族从曾国藩开始,绵延至今200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曾国藩长子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官,次子曾纪鸿是一位数学人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著名教育家和学者。

四是“严绳”,指用严明的制度、纪律、规章,对人才进行严格管束,宽严皆备。

1.不妄亲人。曾国藩恪守“不妄亲人”的原则。有一个例子十分典型。曾国藩的表弟江庆才投奔曾国藩,可这位表弟天资差,又十分懒惰,交给他办的几件事都搞得一团糟,偏偏还爱以总督表弟自居。有一次家人在一起吃饭,正好饭中有谷粒,曾国藩亲眼看见他把碗里的谷粒挑出来,丢到脚下,心里很不舒服。因他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总是去掉谷壳,把里面的米嚼碎咽下,从未连米扔掉过。曾国藩深感江庆才不堪造就,尽管南五舅(江庆才父亲)生前有恩于他,但他还是委婉而坚决地劝说表弟回老家种田去了。因为曾国藩知道,使用一个没有才干、仅仅依靠自己亲戚关系的人,就会给其他人一种自己是任人唯亲的错觉,这样将极大地挫伤真正有才能的人的积极性,不利于更好地网罗人才。曾国藩强调,好马劣马不能同槽喂食,否则好马也会变劣马。其两江总督府是一个人才府,如果平庸之才也进了人才府,那么真正的人才就会因此而寒心走人。

2.宽严皆备。曾国藩是一位成功的人才“管理者”,他对下属严格要求,不姑息,不放纵,不迁就,如参劾李元度一案就是一个典型。李元度对于曾国藩有救命之恩,但后来李元度失守徽州,曾国藩就此参劾。这一方面体现了曾国藩对于制度的执行,绝不因私人感情而徇私舞弊;一方面也很好地起到了警醒下属的作用,敲山震虎,其他的人自然不敢逾越法规了。唐浩明认为,曾国藩在“严绳”的基础上,十分爱护人才。曾国藩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好,即对待部属要“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就是对部下好的方面,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扬他;部下若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则悄悄地找一个私密的地方批评他、规劝他。总之,对人才要以鼓励为主,要多看其长处。

3.注重激励。曾国藩善于使用考绩和擢升的手法,加强对人才的激励。对于达到标准的人,不遗余力地保荐,例如:举荐江忠源为安徽巡抚,胡林翼为湖北巡抚,沈葆桢为江西巡抚;对于那些不合格者则毫无保留地撤换。曾国藩常说“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也就是说,自己想建功立业,则先让别人建功立业;自己想兴旺发达,则先让别人兴旺发达。在曾国藩看来,人才大约有两种,即“高明者”和“卑琐者”。对待“高明者”,由于其进取心强,不想被别人超过,所以要正面引导,积极引之向上。为此,其薪水要高出一般人员;对其提拔和夸奖要比一般人多一些。“卑琐者”则不一样,“卑琐者”没有远大的志向,看到的只是目前,锱铢必较,一分一毫也不能少他们的。对这种人要求严一点儿的时候,就会忌惮;防范稍微宽一点儿的时候,则会一天比一天放肆,最后做出出格的事情。为此,必须要让他们循规蹈矩,每天用规矩和准绳来约束他们,给他们画杠杠,画条条,画框框,使其不能逾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