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下共同治理

上下共同治理

时间:2022-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原文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太宗称赞说好,下诏令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议国是,一定要让谏官跟从进入,预先听听意见建议。管仲死后,埋葬完毕,桓公憎恶这四个人,便废掉他们的官职。用门板掩盖了桓公的尸体。

一、原文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求谏第四)

二、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才能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实现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依从绳墨砍削就会正直,君主依从谏言行事就会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有诤臣七人,谏言如不被采用接受,就会一个个以死相谏。陛下广开思路,采纳普通百姓的意见。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全都讲出来。”太宗称赞说好,下诏令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议国是,一定要让谏官跟从进入,预先听听意见建议。有开明的主张,一定虚心采纳。

三、领导政要

关于君臣的搭配,唐太宗只说了三组情况:正主邪臣、正臣邪主、正主正臣。其实还有邪主邪臣一组,但这一组要是结合在一起必然亡国,所以唐太宗不表。

1.正君任邪臣

《管子·戒二十六》记载:管仲有病,桓公亲自去慰问说:“仲父的病很重了,如不忌讳地说,恐怕不行了,仲父有什么话教给我呢?”管仲回答说:“您即使不来问我,我也有话要对您说的。不过,我担心您做不到。”桓公说:“仲父要我往东就往东,要我往西就往西,仲父对我说的话,我敢不听吗?”管仲整整衣冠起来回答说:“我希望您把易牙、竖刁、堂巫和公子开方辞退掉。易牙烹调饭菜侍侯您,您说,唯有婴儿的味道没有尝过,于是易牙把他的大儿子蒸了献给您。就人情事理来说,没有不爱自己儿女的父母,而他对自己的儿子都不爱,能爱您么?您喜欢宫女的美色且有些忌妒,竖刁就把自己宫身,而为您管理宫女们。就人情事理来说,没有不爱自己身体的,而他对自己身体都不爱,能爱您么?公子开方侍奉您,十五年不回家探亲,齐国与卫国之间不用几天行程就到了。就人情事理来说,没有不爱双亲的,而他对自己双亲都不爱,能爱您么?我听说过:作假的不可能持久,掩盖虚伪也不会长远。活着不干好事的人们,也一定不得好死。”桓公说:“好。”

管仲死后,埋葬完毕,桓公憎恶这四个人,便废掉他们的官职。但是,驱逐了堂巫,却生了怪病;驱逐了易牙,却感到食味不佳;驱逐了竖刁,而宫中混乱;驱逐了公子开方,而感到自己的朝政没有条理。桓公说:“呵!圣人也难免有错误吧!”于是又重新起用四人。又过一年,这四个人开始作乱,把桓公禁闭在一个屋子里,不得外出。有一宫女从小洞钻到桓公禁闭室去看桓公。桓公说:“我饿得要死,也渴得要死,却得不到吃喝,为什么?”宫女回答说:“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四人瓜分了齐国,道路已十天不通了。公子开方已把七百多里的土地和人口送给卫国了,吃的东西将得不到了。”桓公说:“咳,原来如此!圣人的话实在是高明呵!要是死了没有神灵还好,若有所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地下的仲父啊!”说罢,用衣袖遮住脸,活活饿死了。桓公已经死了十一天,蝇蛆从门缝里爬出来,才有人发现桓公死了。用门板掩盖了桓公的尸体。齐桓公得此下场,就是因为不知用贤。

应该说齐桓公死得很悲惨,但这也说明,齐桓公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正君,只是有管仲这样的正臣管着,不敢妄为罢了。其实,齐桓公也是唐太宗所说的“邪主”。

2.正臣事邪主

陈灵公行为邪僻并且言语失当,泄冶说:“陈国大概是要灭亡了!我多次向君主进谏,君主不听我的劝告反而越来越有失威仪。统治者教化民众,就如同风吹倒草一样,吹东风,草就倒向西边,吹西风,草就倒向东边,草的倒向都在于风的方向,因此君王的一举一动都不可以不慎重。长得弯曲的树木是不会有笔直的影子的,作为君王不端正自己的行为,不谨慎自己的言语,是不可能保住自己的帝王之号和在后世留下好名声的。《易经》中说,君子待在自己家中,出言和善,千里之外都会有响应,况且是在近处的呢?待在自己家中,出言不友善,那么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反对他,何况是近处的呢?自己说出的话,就会施加到老百姓身上,近处采取的行为,远处都会产生效果。言行是君子的关键,关键一动,关系荣辱,君子因此就可以使天地震动,怎么可以不慎重呢?天地震动,万事万物就会产生变化。《诗经》中说,你要谨慎说话,自己尊重应有的礼仪和法令,人民才能既服从你又称许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现在国君你不谨慎行事而任意妄为,就算不亡国也肯定要被杀害。”灵公听了这话,认为泄冶妖言惑众而杀了他,后来灵公果然被征舒杀死了。

这是典型的“正臣事邪主”的例子。

3.正臣相正主

唐太宗说:“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才能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依从绳墨砍削就会正直,君主依从谏言行事就会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有诤臣七人,谏言如不被采用接受,就会一个个以死相谏。”

当然,唐太宗与魏征、王珪之间就是如鱼得水的关系。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灭了。

4.企业上下共同治理

贞观十四年十二月,魏征写给唐太宗的《论治道疏》中说:“臣闻君为元首,臣作股肱,齐契同心,合而成体,体或不备,未有成人。然则首虽尊高,必资手足以成体;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意思是说:“我听说,国君是人的首脑,臣子便是人的四肢,首脑与四肢协调同心,就形成一个完整的身体,作为一个整体,倘若有的器官不俱备,就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那么,首脑虽处于至尊重要的地位,必须借助四肢才能成为整体。国君虽明察通晓,一定要借助臣子的辅佐,才能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一个优秀的企业,上下级之间同样需要完美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才能使整个团队精诚团结。其主要方法是上下相互沟通,但是,在现实工作中,领导与下属之间相互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大家都公认耕柱是最优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让他面子上过不去。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毫不动肝火:“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耕柱听了墨子的解释,感到很欣慰,放下了思想包袱。

(1)下属应主动沟通

一般来说,领导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很杂,许多时间并不为自己主动控制,因此经常会忽视与下属的沟通。更重要一点,领导对许多工作在下达命令让下属去执行后,自己并没有亲自参与到具体工作中去,因此没有切实考虑到下属所会遇到的具体问题,总认为不会出现什么差错,导致缺少主动与下属沟通的精神。作为下属应该有主动与领导沟通的精神,这样可以弥补领导因为工作繁忙和没有具体参与执行工作而忽视的沟通。

(2)上级要尽量与下属沟通

许多领导喜欢高高在上,凡事喜欢下命令、“挑毛病”。其实领导在责备的过程中,应该告知下属改进的方法及奋斗的目标,在“鞭打快牛”的过程中,才不致挫伤人才开拓进取的锐气。所以,为了融洽上下级关系,领导有权利也有义务主动和下属沟通。

(3)沟通是双向的

沟通是双方面的事情,如果任何一方积极主动,而另一方消极应对,那么沟通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双方都必须采取主动的姿态,才能起到好的沟通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