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工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时间:2022-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化不仅是一个国家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结构转变过程,而且也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电子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优势产业。

工业化不仅是一个国家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结构转变过程,而且也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各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内部行业之间的结构变动,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规律性。

3.2.1 工业化历史上工业结构的升级演变

从近现代世界工业化进程看,工业结构经历了五次重大的结构升级。

第一级工业结构起始于18世纪80年代,基本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作为一种能量转换工具,蒸汽机结束了自然力(人力、畜力、水力等)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工业结构的相应变化是: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业,工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第二级工业结构起始于19世纪中后期,基本标志是内燃机、电动机的发明与应用。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等新兴产业迅速兴起,从而带动了钢铁等重工业的发展。这次升级实现了由轻纺工业占优势向重工业占优势的转变,因此,又称为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

第三级工业结构起始于20世纪初,基本标志是电力工业、化学工业和汽车工业兴起。电气和化学开辟了社会产业发展的一个崭新时代,一方面改变了旧的产业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建立了许多新的产业,带来了新的材料。这一时期化学工业获得巨大发展,因此,又称为“化学工业化”。

第四级工业结构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基本标志是以电子工业为整个工业的中心。这一时期发生了电子技术革命,即对控制器中硬件的技术革命,实现由人手现场操纵机器向机器自动开关的转变。电子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优势产业。

第五级工业结构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基本标志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信息产业时代,而且还开辟了宇航工业、生物工程工业、海洋工业、新型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等。信息产业是控制器中的软件,是部分地代替生产过程中的人脑发出的指令,而用程序控制、指挥生产。以信息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产业革命,其发展速度对世界所有国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过去所有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

3.2.2 工业内部结构演变与先行工业化国家的“重工业化”现象

从一国工业化进程看,一方面工业比重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工业内部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霍夫曼(Hoffmann W.,1931)、张培刚(1949)、盐谷佑一(1956)、钱纳里(Chenery H.,1960)、钱纳里和泰勒(Chenery H.& Taylor L.,1968)等人研究了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发现当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时,即进入重化工业(或资本品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的阶段。

霍夫曼(Hoffmann W.,1931)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将有代表性的8类产品分为消费品工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等,布匹、制鞋,皮革制品,家具,等等)和资本品工业(包括生铁、有色金属机械,车辆,化工,等等),对工业内部结构演变的规律进行了经验研究,提出了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见表3.3)。人们称之为“霍夫曼定理”。

表3.3 霍夫曼工业化阶段及其变化

资料来源:Pei-kang Chang,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9,pp.101-105.

根据该经验法则,霍夫曼发现: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第三阶段的国家有英国、瑞士、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典等;进入第二阶段的国家有日本、荷兰、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处于第一阶段的国家有智利、印度、新西兰等。〔2〕其中英国和美国的重工业化现象尤为明显。例如,自1812年至1924年,英国消费品工业对资本品工业的比率(即霍夫曼系数)从6.5/1下降到1.5/1,即消费品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资本品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则不断上升。其中,在重化工业高速发展的1871—1901年,即钢铁、石油、化学、电力等产业高速发展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霍夫曼系数从3.9/1显著下降到1.7/1。美国在工业化中后期的重工业化表现得比英国更为明显。1850—1927年,消费品工业占总生产的比重从43.5%下降到32.4%,资本品工业占总生产的比重从18.2%上升到39.9%。到1914年,资本品工业所占比重已超过消费品工业。仅从制造业的内部结构来看,1870—1910年美国的重工业化趋势也很明显,表现为消费品制造部门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下降,资本品制造部门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上升。

张培刚(1949)在《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中指出,从一个社会的整个生产结构来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资本品(capital-goods,指以生产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的相对增加及消费品(consumption-goods)的相对减少。在这种意义下,工业化可以定义为生产的“资本化”(在一定的生产过程中,扩大利用资本并加深利用资本);换言之,就是生产采用更加迂回的方法〔3〕。他还在霍夫曼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资本品生产与消费品生产的关系,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消费品工业占优势、资本品工业相对增加、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平衡且资本品工业有渐占优势地位的趋势三个阶段。

日本经济学家盐谷佑一(Yichi Shionoya)利用产业关联理论,对霍夫曼定理进行了重新论证。其计算结果表明:霍夫曼定理主要适用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霍夫曼系数比较稳定,原因是随着科技进步,重工业产品不仅作为投资品,而且用作最终消费品(如家用电器、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但此时重工业化率(不等于资本品比率)却在上升。

与霍夫曼有所不同,钱纳里(Chenery H.,1960)将工业部门的产品分为三类:投资物品及相关产品(机械、运输设备、冶金、非金属矿物,相当于资本品)、其他中间产品(纸及纸制品、石油制品、橡胶、化工产品、纺织)和消费产品(木材制品、印刷、服装、皮革及其制品、食品饮料、烟草)。他运用截面数据,对20世纪50年代不同收入国家的工业结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投资品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显著增加,消费品工业的比重则显著下降,其他中间产品则变动不大。

后来,钱纳里和泰勒(Chenery H.& Taylor L.,1968)又将工业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晚期工业三类。早期工业包括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其产品主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具有最终产品性质,且需求收入弹性低,生产技术简单;中期工业包括非金属矿产品、橡胶制品、木材和木材制品、石油化工、煤炭制品等部门,既包括中间产品又包括最终产品,其产品需求收入弹性高,增长较快;晚期工业包括印刷出版、粗钢、纸制品、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等部门,其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很高,产业关联效应强,增长速度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

总之,从先行工业化国家工业内部结构演变的趋势来看,在工业化前期,轻工业或消费品工业(或消费资料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工业化中后期,重工业或资本品工业(或生产资料工业)比重显著上升,即出现重工业化现象。

为什么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内部结构呈现出上述趋势?这是因为,工业发展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烟草、家具等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并且与资本品工业如冶金、化学、机械、汽车、钢铁等部门相比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在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进行,资本品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但这时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都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在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与消费品工业相比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并渐占优势。在工业化初期,消费品工业之所以首先发展,原因之一是像食品加工和纺织之类的工业是满足人们最基本需求的部门,只有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才有可能将更多的资源投资于其他工业;原因之二是在工业化初期的国家要素禀赋(资本、技术和熟练劳动力稀缺,非熟练劳动力丰富)有利于发展消费品工业,不利于发展资本品工业。而当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资本品工业必须加速发展,原因之一是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只是发展消费品工业,它就永远也不可能站在科技和工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原因之二是消费品工业的扩张和质量的提高只有在资本品工业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有可能。

3.2.3 工业结构演进的阶段性

在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工业部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整个工业化进程依次会出现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重工业化阶段,包括以原材料、基础工业为重心和以加工装配工业为重心两个时期;第二阶段为高加工度化阶段,包括以一般加工工业为重心和以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两个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技术集约化阶段,包括以一般技术密集型工业为重心和以高新技术密集型工业为重心两个时期。其中,重工业化阶段的第二个时期也就是高加工度化的第一个时期,而高加工度化阶段的第二个时期也是技术集约化阶段的第一个时期。

与工业产值结构演变同步进行的工业投入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动,也是有序发生的。在工业化初期,整个工业发展以轻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作为主要支柱产业,这一时期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在工业投入要素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随着重工业化的进展,原材料和燃料动力工业迅速发展,要求投入大量资本,因而资本因素又跃居于突出地位。随着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化转变,技术又取代了资本的地位,在要素投入结构中占主要地位。因此,从要素禀赋结构变动来看,工业化过程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

工业化过程中各工业部门的成长率并不相同,因而在不同国家工业部门间结构变化不尽相同。例如,联合国拉丁美洲委员会从地区比较入手,全面地考察了影响工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提出工业部门结构演变的5个阶段(见表3.4)。

表3.4 工业结构演变的5个阶段(联合国拉丁美洲委员会)

alt

资料来源:联合国拉丁美洲委员会:《拉丁美洲的工业发展过程》,1965年,第1章。

日本学者赤松要(Kaname Akamatsu)则从比较优势的角度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工业结构的顺序变迁过程,并以日本和东亚经济的经验分析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工业发展四阶段模型用以描述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赶超过程(见表3.5)。这一过程是指通过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使后起国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由于将四个阶段在图表上表示出的图形呈倒V形就如三只大雁展翅翱翔,故称之为“雁形产业发展形态”(flying geese paradigm)。

表3.5 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阶段论

alt

资料来源:喆儒.产业升级——开放条件下中国的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