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是“我”,是“我们”

不是“我”,是“我们”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几乎所有的大机构里,都存在一个似乎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部门间权责边界的模糊化。于是,各部门坐下来分析原因,一阵七嘴八舌后,老板出场总结陈词,结果销售部门被骂得最惨。对于企业而言,这个过程,销售部门有时有苦说不出。也难怪,当企业为“活下去”而苦苦挣扎时,销售部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在几乎所有的大机构里,都存在一个似乎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部门间权责边界的模糊化。换句话说,一个部门工作成果的评价标准,是一件特别难以说清楚的事。为什么呢?很简单:企业的成长,是各部门间通力配合的结果,不存在“你的”、“我的”,一切成果都是“我们”大家的。

“一切成果,都是我们大家的。”说得真好听!是不是有点耳熟?这好像是老板安抚下属时,最惯用的手法。你说这太虚伪了吧,其实也不一定:在教会或是某些NGO组织中,这是有信仰基础的。可在一个充满竞争、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丛林中,每个人都为保卫饭碗而绞尽脑汁,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被踢出局。那么,怎么在这场内部的零和博弈中,向老板输出自己的价值呢?方法只有一个:在放大自己这一链条作用的同时,尽量“卖空”对手的“价格”。这几乎就是每个大企业里,各部门间天天都在循环上演的一出闹剧。

但这幕戏的开场,往往是温暖的,有时甚至令人感动。不是为了迎合观众对于婉转剧情的需要,而是合作的初期,部门彼此都需要通过一定的付出和配合,来换得对项目或方案全貌的了解,并由此定位出一个自身参与的落脚点。有了这个定位后,接下来,几乎很自然地,他们会出现一个思想拐点:在这个众多部门协作的接力赛中,尽量证明我这一棒对比赛结果起到了关键作用。

比如,一个训练中偷懒、一身贼肉、轻度脂肪肝的小A,收到了一场比赛邀请。他的思想斗争可能是这样的:首先,比赛硬着头皮也要参加,不然在队中永无出头之日。可现在赶紧去健身房玩跑步机?见效太慢。指望现场超水平发挥?不太可能。可如果表现不好,一圈跑下来被教练换掉咋办?这时,一个有些冒险的想法,在他脑中孕育而生:不如在交接棒时,故做手脚,制造一个因为配合不够默契,而使接力棒落地的假象。这样,对团队虽然不利,但哪还管得了那么多,至少对于自己而言,是一个万全之策:将自身速度的问题,巧妙地转化成了队员间的配合问题,混淆视听,让教练觉得下一棒队员没接住,也有责任。哪怕各打50大板,也赚了!

此时,看台上的观众远远看去,只见两个真假“美猴王”因为掉棒的原因,争得不可开交。于是,一定有正义之士,大彻大悟地说:哎,都是一个队的,大家这是何必呢!可劝过之后,又有谁还会对事情的真相保持热情呢?更可怕的是,如果教练在这个时候受身边人的影响,形成了一个观念:这类失误,主要都是下一棒选手的接棒动作引起的。那么,此后再有这类接力比赛时,那些纯朴憨厚、一心只想赢得比赛的选手,还有谁敢做接棒的那个人呢?

为什么这也属于营销支持的范畴?因为一个健康的、让人心里没有疙瘩的工作氛围,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然而,这种氛围,可能只存在于理想世界中。企业部门之间的争斗,就像这两个接力队员一样,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销售部、产品部、渠道部这三者之间。甚至,在一个合作项目启动没多久,他们就已经在为失败准备退路了。

这三个部门“互掐”的基本形态是这样的:报表一出,产品部因产品滞销,抱怨渠道部不给力,无法提供有效渠道来推广这些产品。渠道部一听,立马将责任推给销售部,抱怨他们人员能力差,不会卖东西。销售部愤愤不平地表示:就靠这臭了街的产品和点头之交的渠道,你当我们的销售员都是赵本山啊!

这有点儿像房地产开发商:拿到一块地,除草平整后,盖起了商品房和店铺。然后招商引资,完善配套。最后,进行销售宣传,等待收钱。结果一段时间后,发现资金回笼很慢。于是,各部门坐下来分析原因,一阵七嘴八舌后,老板出场总结陈词,结果销售部门被骂得最惨。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谁让这个部门的名字就叫“销售部”呢!可在这本书里,我想替它稍微说两句话:在绿林好汉可以横刀立马的冷兵器时代,对战斗结果,几乎依赖于个人的拳脚武功。可如今,一个孱弱不堪的人,只要他手上有把枪,你就是泰森,恐怕也得绕着走吧。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客户选择商品的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那些整天埋头满大街跑的,或许业绩还赶不上在家吹着空调上网的。拼命,已不再是获得营销成功的唯一方式了。产品的创新与渠道的渗透度,正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前几天,和太太的一对在新西兰做贸易的朋友吃饭。正巧,我女儿的奶粉就是从他们那儿买的。

席间,我向他俩请教了不少贸易方面的问题。他们介绍了公司的采购方式、纳税策略、售后服务等诸多方面。不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讲到我的老本行——营销的时候。在乳制品这样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领域,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拿到订单的。本以为他们会讲许多与客户谈判的艰辛,可没想到的是,无论在与香港客户所进行的BTB批发业务,还是与大陆客户所做的BTC零售业务这两个方面,他们均不认为销售过程本身有多么困难。而重点提到的,却是对淘宝和阿里巴巴这两个网站的运用。

我开始还有点不敢相信,不断暗示说:“你们一开始,应该还是很艰辛的吧!公司没招几个销售?他们是怎么营销的?”后来才知道,人家的玩法早就变了,几乎是把所有资源,都用在了渠道上。产品是向生产商采购来的,销售是靠在网上的广告宣传和在线支付直接完成的。唯一需要动脑筋的就是如何同淘宝这个渠道深度合作,利用这个平台所吸引的客户,实现跨地域的贸易。当问到他最大一单生意是怎么来的时,他不无兴奋地告诉我们,还是在阿里巴巴上。买家通过系统的自动筛选和排序,找到了他们。一次定了3个集装箱的货,单笔就净赚了40多万。

任何变化,总是在旧规则里那些既得利益者的掩盖、挣扎与拉扯下,缓慢被人们所了解的。对于企业而言,这个过程,销售部门有时有苦说不出。也难怪,当企业为“活下去”而苦苦挣扎时,销售部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小男孩面黄肌瘦,父母为了使他营养均衡,要求其不准挑食,什么都得吃。如果再遇到有点强迫症的家长,规定每天必须吃100克萝卜、200克白菜、300克茄子、400克牛肉……一开始,小男孩儿年少无知,照做了。虽然心不甘情不愿,可他无力争论。

可人都会长大的。有一天,小男孩上高中了,进入了叛逆期,有了自己的主见。这时,他只需反问一句话,就能让你哑口无言:“我现在身强力壮,不喜欢吃的凭什么还要吃?我的身体我做主!”对呀,他是成年人了,他会反过来挑菜了。

在企业中,这些提供产品或渠道的部门,就像这一个个“厨子”。在厨子与食客这对相互依存、又争吵不休的恋人关系中,分歧的根源是大家的出发点与价值诉求从一开始就完全不一样。

对于产品类的部门而言,他们推出的某一款产品,就是他们工作的全部内容了。他们研发的某一款产品卖不好,仅意味着这款产品没让公司赚到钱,而这对于承担盈利压力的销售员而言,只是产品货架上的一个选择而已。同样,对于渠道类的部门,他们也迫切地希望证明:自己维护的渠道是最有价值的,并从该渠道向下的业绩中,不断地搜索可以证明其贡献的依据。可所有这些,对于销售员而言,似乎又是徒劳的:我完全可以不依赖你的某个渠道,仅凭老客户的转介绍,即可完成考核指标。

无论他们各自心里打着怎样的算盘,公司盈利的大目标,是始终不会改变的。在这样一个外部环境剧烈变化,而内部又有“边境领土争端”的组织里,我们或许能获得这样一个启示:当第一个从业绩上挑不出毛病的员工,跳出来“倒逼”产品部或渠道部时,这可能意味着,一个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转型的机会已经悄然到来了。

还记得上文提到的那个小时候瘦弱,后来强壮了的青年吗?在面对一桌菜肴时,他不再只关注于是不是有营养,还开始在意是否合胃口了。这种需求上的转变,正广泛地出现于各行各业的营销过程中。对于产品或渠道这些“做菜”的人来讲,不论你愿不愿意,都到了提高“厨艺”的时候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的“食客”,不会轻易因“厌食”而被饿死,或因“挑食”而被别的“店家”抢走。这让我想起了电影《双食记》中的那句经典的台词——“管住男人的心,就是要先管住他的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