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产业转移机理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产业转移机理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促进区域间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但是,在中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由于制度(体制)原因引起的交易成本的上升也会引起产业区域转移。这样的产业,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常常是属于比较早的“放开”的市场,比如纺织、服装以及其他轻加工业部门。

一、如何判断产业区域转移的发生

所谓产业转移,主要指产业区域转移,一般地说是由于资源供给或(和)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以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促进区域间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22〕

如何从宏观整体角度的把握、判断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发生,可以用图9-1来表示。

由图9-1可知,如果在时期T0,L产业是A地的相对优势产业,B地的相对劣势产业,但是经过一个时期(T0-T1)后,到了时期T1时,L产业在A地变成了相对劣势产业,而在B地成为相对优势产业。由此我们可以判定在A、B两地之间出现了产业转移,L产业的发展中心从A地转移到了B地。判断在A、B地区之间发生了产业转移最基本的条件是两地区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经济联系的主要纽带是产品和要素的流动。

在这里,我们并没有把直接投资作为判断产业区域转移的条件。也就是说,即便在A、B两地区间没有发生可以观察到的直接投资〔23〕,我们依旧可以认为发生了产业转移,只要有了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有了密集的商品和要素的流动,产业区域转移就有可能发生。这些要素流动既可以是资本的流动,也可以是技术、企业家资源或者其他经营资源的流动。

alt

图9-1 产业转移的发生


我们将产业区域转移的判断条件进一步放松,即,在经过T0-T1时期后,A地尽管依旧维持着L产业的相对优势,但A、B两地之间在L产业的优势差距上已经大为缩小,也就是说,出现了A地L产业的区域竞争优势弱化、B地L产业的区域竞争优势强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旧可以判断,在A、B(两地)之间出现了产业区域转移。

二、产业区域转移的发生机制

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供给条件或市场需求条件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说,如果不存在较高的市场壁垒,商品(产品)的流动比要素流动相对容易,因为要素资源的流动会遇到较多的制度障碍。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资源供给(主要指要素供给)条件的变化更容易引起产业的转移。最普遍的一种情况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从高收入地区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低收入地区的转移。

但是,在中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由于制度(体制)原因引起的交易成本的上升也会引起产业区域转移。〔24〕比如说,L产业是一个集中度较低的产业,如果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市场结构会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或近似完全竞争市场。这样的产业,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常常是属于比较早的“放开”的市场,比如纺织、服装以及其他轻加工业部门。我们假定在T0时期,L产业市场还是一个受计划管制的市场,或者说L产业的产品还没有市场化,这时期,受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A地在L产业上,无论是技术还是资本方面都具有优势,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也没有明显的劣势〔25〕,因而维持着其对B地无可争辩的竞争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体制,或者说外部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变化,L产业的产品进入了市场化阶段,或者说L产品的价格被“放开”了,而A地的制度环境并没有因为这种变化而发生变化,于是体制摩擦就会产生,由此产生的制度成本就会增大。B地的劳动力成本虽然并不低于A地、技术和资本条件也不如A地强,但是B地向本地L产业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制度环境,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制度成本(交易成本)。如果A地L产业在一般的要素资源上的优势不足以补偿其因制度成本上升而导致的总成本的上升,并因而导致产业竞争优势的弱化〔26〕,那么就会出现向B地区的产业区域转移。

三、产业转移的方向和路径

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是要素资源和经营资源的转移,包括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等。然而,在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产业区域转移却带有和传统的区域转移不同的特点。

具体可见表9-1,在这里我们不再赘述。

表9-1 两种不同性质的产业转移的比较

al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