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吸引国外先进的技术

吸引国外先进的技术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吸引国外先进的技术_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一、与世界各地相比我国的技术水平按照联合国专家从人类发展研究的宗旨出发,设计了TAI这样一个综合指数。它们的技术发明指标明显高于第2组。目前,我国利用技术主要是从先达国家或地区间进行科学技术的引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从我国国情出发,力求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一、与世界各地相比我国的技术水平

按照联合国专家从人类发展研究的宗旨出发,设计了TAI这样一个综合指数。这个指数便于进行总体评价和相对地位的比较,并可以作为分指标详细研究的起点。TAI的设计者强调这一综合指标衡量的是各国创造、应用和每一位公民享受技术成就的程度(或可能性),着重于一个国家作为整体参与创造和利用技术的情况。《人类发展报告》提出“技术成就指数”的直接目的是反映各国在网络时代参与技术创新的状况和能力,它体现一个国家在创造技术、传播技术和培养人的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TAI的指标设计一方面考虑了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内容,另一方面特别注重发展中国家制定技术战略时需要考虑的重要指标。TAI着重评价各国4个方面的能力,即技术创造、新兴技术应用、传统技术应用和人的技能培养。评价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在世界上的相对地位可以有许多角度,例如技术实力、技术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等。在这些概念的不同内涵指导下设立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测度,从而得出各不相同的结论和排序结果。

依据联合国《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对世界各地按技术成就指数排序,得到有关数据的72个国家(地区)按TAI进行了评比排序,揭示出各国技术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位列榜首的国家是芬兰,TAI达到0.744;而倒数第一的是莫桑比克,TAI仅为0.066。报告将这些国家分为4组。

(一)技术领先者

TAI大于0.5的国家共有18个,这一组被称为“技术领先者”。这组国家处于技术创新的最前沿,它们具有自主持续创新能力,在技术创造、扩散和技能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它们的技术发明指标明显高于第2组。继芬兰之后,美国、瑞典和日本分列第2~4名。韩国新加坡是这一组里引人注目的两个国家,分别列第5和第10位,它们近几十年来技术进步速度很快。从单个指标方面分析,亚洲国家的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指标普遍较高,在技术领先国家中,新加坡(74.9%)和韩国(66.7%)仅次于日本(80.8%),分别居第二位和第三位;两国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大学生在入学年龄组人口中的比重指标较高,新加坡为24.2%,韩国为23.2%,仅低于芬兰和澳大利亚,分别列第3位和第4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对排名贡献较大。韩国排名靠前还得益于人均专利指标很高,达到每百万人779件,仅次于日本,列第二位;同时,韩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达到10.8年,虽低于美国(12.0)、挪威(11.4)等,列第7位,但高于总分排名第一的芬兰(10.0),显示出韩国多年坚持普及教育的发展战略的效果。但是在反映传统技术应用与传播的指标方面,新兴工业化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而在技术贸易和人均上网计算机数量方面韩国和新加坡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影响两国排名的主要负面因素。

(二)潜在的技术领先者

TAI在0.35~0.49之间的国家(地区)共19个,被称为“潜在领先者”。它们包括西欧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希腊、葡萄牙等,东欧国家如匈牙利、波兰、捷克等,亚洲的中国香港特区、马来西亚等,也包括中南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这一组国家和地区在人的技能指标方面与“技术领先”组相仿,传统技术扩散也较为广泛,但创新比较少。例如,中国香港每千人拥有电话数达到1212部,超过“技术领先组”的大多数国家,人均电力消费也达到第一组的平均水平,但是技术创新指标很低,每百万人口专利数只有6件,新兴技术传播指标也明显低于“技术领先”国家。中国香港的情况在第二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的TAI排位分别为第24位和第30位,在这一组列第6位和第12位。

(三)技术的积极采用者

这一组共有26个国家,TAI在0.20~0.34之间,被称为“技术的积极采用者”。这组国家积极采用新技术,其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南非等国,人的技能指标大大高于第4组。这些国家大多有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和技术中心,但传统技术的扩散缓慢并且不够普遍。中国TAI列第45位,在第3组中排在第8位,前面有南非、泰国、巴西、菲律宾等7个国家。印度是这一组的最后一名。

由于主要使用人均指标,尽管中国各项指标的分子规模都很大,但是分母即人口基数更大,使得中国排名比较靠后。这显示出“技术成就指数”的指标设计旨在反映每一位公民享受技术成果的机会和国家的技术普及能力的基本宗旨。与中国情况相似的印度、巴西的排位也相对靠后。从单个指标的比较来看,对中国总排名做出积极贡献的指标有4个:发明专利、技术出口收入、中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和平均受教育时间,分别排第34位、28位和42位。其中,中高技术产品出口指标领先作用明显,对于中国的指标排序所起的积极作用最大。低于中国总体排名的分项指标也有4个:人均上网计算机数、电话普及率、人均用电量和高校在校生比重,分别列第59位、552位和56位。从四大类指标分析来看,中国技术创造指标的排名好于技术扩散应用指标。人的技能指标既表示对技术创新的潜在投入能力,也反映技术创新成果对提升社会教育水平的积极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指标在各项指标中比较落后,对整体排名的负面影响较大。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指标国际排名第42位,虽然好于高等教育比重指标,但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四)技术落后者

最后一组共有9个国家,TAI低于0.20,被称为“掉队者”。这组国家在技术扩散和技能培养方面落后很远,很大一部分人口还未能从传统技术的扩散中受益。

二、我国技术的现状

我国虽然属于技术的积极采用者,但技术发展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目前,我国利用技术主要是从先达国家或地区间进行科学技术的引进。引进先进技术,是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加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从我国国情出发,力求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我国目前将引进技术的重点放在引进软件、先进技术、关键设备上,放在通过国外的智力引进,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上。引进技术的原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我国需要的先进技术;同我国现有的技术改造相结合;同国内的消化、吸收、运用和创新相结合,使之有利于提高国产化水平。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在中国的技术引进实践中,所引进的技术多数是外国许可方并未在中国申请或获得专利权的。虽然外国许可方的技术有可能在一个或若干个外国拥有专利权,或者也可能没有任何专利。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的引进实际上只能采取专有技术转让的方式。专有技术的转让通常也包含着外国许可方作出承诺允许中国的被许可方使用其技术和制造、销售产品的内容,因此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许可,虽然严格地说专有技术不同于专利,不是法律上的产权,但仍是财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技术引进在2006年又创历史新高。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全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10538项,合同总金额220.2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其中技术费147.6亿美元,占合同总金额的67.0%。欧盟是2006年中国技术引进的最大来源地,中国与欧盟签订技术引进合同2597份,合同金额86.6亿美元,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39.3%。日本和美国列第三位,引进金额分别为52.4亿美元和42.3亿美元,金额占比为23.8%和19.2%。2006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引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该行业共引进技术1559项,合同金额41.5亿美元,同比增长97.3%,占全国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18.9%,超过铁路运输业,重新成为技术引进第一大行业。

总体而言,中国的TAI分值为0.299,排名列第45位,基本反映了我国技术发展处于世界中等水平的现状。把广大落后农村地区的人口考虑在内,我国的平均技术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如芬兰(0.744)、美国(0.733)、日本(0.703)等存在巨大差距,而且也与以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体的“潜在的技术领先者”如西班牙(0.481)、意大利(0.471)、捷克(0.465)等存在一定差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马来西亚(0.396)、墨西哥(0.389)、阿根廷(0.381)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技术水平也优于我国,已经进入“潜在的技术领先者”行列。

按照技术成就指数的评价,中国属于“技术的积极采用者”之列。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积极引入国外资金的同时,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了主要产业的技术水平,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多数产业的主体技术仍来源于国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缺乏后劲仍然是制约我国产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瓶颈之一。国际对比研究显示,研究与发展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R&D/GDP)小于1%的国家,基本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具有强大的引进、消化、吸收能力的中等发达国家的R&D/GDP指标一般在1.5%以上,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的R&D/GDP指标全部在2%以上。1999年我国的R&D/GDP指标为0.83%,大体与技术成就指数“技术的积极采用者”的评价相吻合。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同时也是人均自然资源短缺、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处于世界的中等层次,具有总量巨大和内部结构复杂的特点。从TAI指标评价结果来看,我国的技术扩散应用指标的排名不如技术创造指标的排名,特别是反映高素质劳动力培养和技术传播能力的高等教育及通信设施的普及方面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表2—1为1993年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构成表。

表2—1     中国和主要国家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构成表

alt

资源来源:宋荣海等:《中国工业科技现状及分析》,《中国技术经济科学》1997年第3期,第22页。

从表2—1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日本、英国、印度、韩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企业中的研究与开发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均比中国多出许多,除印度外,其他国家同一指标均为中国的3倍以上,美国则为中国的5.3倍,日本为4.6倍,英国为4.8倍,印度为1.8倍,韩国为3.9倍,加拿大为3.2倍,法国为3.2倍,说明在中国工业领域研究与开发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就业比重在国际上是相当低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工商企业一直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最大的就业部门。如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研究与开发领域全日制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企业的就业比例始终处于69.1%~77.5%之间,并且从70年代中期以后,保持稳定上升势头,一直维持在70%以上的高水平,这就为美国工业技术快速、高水平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与之相反,中国企业研究与开发人员比重一直很低,到1993年以后,又出现了进一步下降趋势。高等院校、企业和科研机关三个部门工作的科技人员比重也不合理,科研机关与企业脱节,相互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每年开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未能及时进入商业化生产,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从表2—2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利用技术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但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相比,我们企业中R&D所占比例仍不足一半。

表2—2     中国企业R&D经费数额及比重表

alt

资源来源:《中国科技统计数据》(1996)。

但同一指标在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其比重都在53%以上,1991年美国为70.3%,日本为70.8%,联邦德国为68.4%,英国为60.4%,意大利为55.8%,加拿大为53.2%(见表2—3)。

表2—3     主要国家工业R&D经费额比重表

alt

资源来源:《中国科技统计数据》(1996)。

就相对数来说,各国工业科研开发经费占全国比重均高于中国。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1991年指标比中国1995年的指标(历史最高值31.85%)分别高出39.45%、38.95%、36.55%、28.55%、33.25%、23.95%和21.35%。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之所以长期技术落后,发展动力不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研发投入比重不高,企业投入极少,技术基点低。

三、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必要性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一切科技领域领先,因而需要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经验证明,合理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可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科学技术上还有一定差距,这就更加迫切需要引进先进技术,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引进先进技术,是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技术引进的现实意义

技术引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以技术制高点去抢占市场制高点,是众多企业的共识,而技术引进,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视作一条实现技术进步的“捷径”。买只“会下金蛋的老母鸡”来,当然比自己孵起小鸡慢慢养大效益显著。

在“八五”、“九五”期间,上海轻工系统就曾有不少企业通过技术引进,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加快了新产品开发周期,并通过消化吸收和改进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生产布局和产品特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成功案例有一个共同点:考察、引进技术都是经过充分论证的。

1994年以前,我国每年要进口大量的空调压缩机,年用汇近1亿美元。上海冰箱压缩机厂抓住国内空调市场需求日益膨胀的机遇,引进了日立公司生产设备,组建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项目建成投产后,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产品出口国外,近四年来共创利润2.3亿元。不少响当当的民族品牌产品,如“天厨”味精、“马利”美术颜料、“安字”铆钉、“英雄”钢笔、“红双喜”乒乓球等,都通过有效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不仅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重塑了企业形象,提高了新老品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技术引进,强调消化吸收,不少企业提高了自主开发创新的能力,培养了一批能较好掌握现代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引进技术加快了生产力发展

吸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对于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也是影响久远的“四大发明”的中华民族实现工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大力推动吸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的技术,并切实做好消化、吸收和创新。以日本为例,就是因为成功吸收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促进其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从我国科技水平落后的基点出发,实行“拿来主义”,大量引进技术和设备,这样既省钱,又在科技发展上走捷径。目前,我国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了大力创新,走自己研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之路。与美、日、西欧相比我国的科技投入不足,但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的研发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竞争能力的提升,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我国正在努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从而使科技在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都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或突破引起的。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更加明显,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历史性突破:

第一次是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以蒸汽机和自动纺织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世界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生产成为世界的生产,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历史成为世界的历史。

第二次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科技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机的广泛使用以及电信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业化与电气化结合在一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新科技革命。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因此,哪一个国家抓住了科技革命提供的历史机遇,哪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就获得大发展;哪一个国家错过了科技革命提供的发展机遇,哪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大大落后于时代潮流。所以,科学技术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科技与生命科技为代表的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这些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就是这一思想的完美体现。目前国家已经建立了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成为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对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大踏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技术引进有利于更快发展我国制造企业

技术发展是多层次并存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一些落后地区和落后部门来说,为了加快发展经济,缩小差距,要寻求“捷径”。要将别人成功的经验、成果直接拿来动用,将其失败的教训作为借鉴,少走弯路,就是要进行技术引进。技术引进已成为现代国家、地区和部门得以飞速发展的重要杠杆。一个国家、地区和部门的进步不仅取决于本身的力量,而且取决对他国、他地区、他部门科技成果的借鉴。我国企业发展国际化经营,通过走出国门并购或控股国外技术领先的同行企业,可以大大缩短技术研发的时间、减少研发费用,为我国经济的更快腾飞赢得时间和节约资金,探索出了一条迅速追赶国际先进技术的有效捷径,为创建中国著名品牌提供坚实基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而瞄准生产同类产品的国际高端知名企业,运用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并购和合资合作,消化、吸收和掌握国外先进技术,迅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带动和促进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往中国引进技术,都是单纯地引进有形的设备,买回来以后依样画葫芦,但画来画去,始终不得要领,核心技术掌握不了,结果是不行再买、再买再亏。现在,我国企业在发展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可多采用国外并购和合资合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仅迅速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利用并购和合资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为国内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汽车、模具等行业提供重大成套项目和先进的技术及装备,实现产品与技术对接,提升研发力量,提高员工技术素质。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合资产品,使中外双方可以共享客户关系和专有技术,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国内企业不丧失自主创新权,也不会抛弃自己的品牌。

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在努力保持本国高新技术垄断地位的同时,正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的巨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一个重要市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整个工业化的进程中,需要本国强大的制造业。很好地利用世界制造业这一轮战略性转移的大好机遇,有选择地引进、有重点地吸收、有目标地赶超,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同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需要下工夫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抓紧制定出具有中长期意义的发展规划,更大胆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勇敢地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断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我国制造业现有基础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21世纪我国制造业要大胆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对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产业,使之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

(四)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除大型技术项目还包括各类小型技术

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大力引进包括国外最新技术在内的各种技术和经济效益。不仅重视引进大型的技术,而且不能忽视小型技术转移的作用。有些小技术的作用并不小,例如某省推广解放牌B型汽车节油改造、JQ电机节能风扇等六项小技术,就一台汽车、一台电机来说,一天节省不多,但是全省一年节约6766万元,为投资的5.45倍。假如全国都能掌握和采用这些小技术,效果就更显著了。但往往小技术联系着千家万户,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并涉及传统的领域,习惯性的做法,甚至原始的生产方法。由于其他普遍技术水平低,离现代化水平差距大,因此对新技术要求迫切。小技术如能推广、解决,将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可观,作用不小。据1982年统计,全国小型企业占整个工业企业数的98.6%,工业总产值占55.5%,地方小煤矿年产量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47%;小氮肥厂年产量占全国氮肥总产量的56%,小水泥厂年产量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60%以上。在发展国际化经营战略时除大型企业外,还应包括国内部分有势力的中小企业。这些单位中很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设备和技术能力,或者说有了接受技术转移的能力,可是它们独立进行研究的技术力量不足,并且对能源、材料的消耗往往大于同类大工厂,不断地进行技术引进是其发展的关键。在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如果中小企业能趁新技术革命的时机,配备相应的先进技术装备,其生产力将迅速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