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内部移动壁垒

内部移动壁垒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内部移动壁垒_中国建筑业的市场结构、绩效与竞争政策 进一步研究建筑业的内部移动壁垒,能够更好地把握我国建筑市场结构的形成原因。如前所述,内部移动壁垒是指那些阻止在位企业在行业内部自由移动的因素。与进入壁垒抵抗外部企业入侵的作用相似,内部移动壁垒阻碍了产业内部企业随意改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位置。但一个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建筑业的内部移动壁垒带有明显的制度性或行政性痕迹。

进一步研究建筑业的内部移动壁垒,能够更好地把握我国建筑市场结构的形成原因。如前所述,内部移动壁垒是指那些阻止在位企业在行业内部自由移动的因素。凯夫斯和波特(Caves and Poter,1977)提出的流动性壁垒理论认为,同一产业内部某一战略集团与其他战略集团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移动壁垒”。这些移动壁垒是由行业特性、产品特点、消费者特点和企业行为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既可能是技术专利或生产的规模经济性所导致的结果,也可能是企业利用先动优势有意识地进行战略投资所产生的。与进入壁垒抵抗外部企业入侵的作用相似,内部移动壁垒阻碍了产业内部企业随意改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位置。

建筑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同样存在影响内部企业自由移动的壁垒,并且更加复杂多样。受行业管理体制和资质管理制度的影响,我国建筑业内部不仅存在不同规模和资质等级的企业集团,还存在不同工程类型的专业市场以及按地区划分的区域市场,由此建筑业的内部移动壁垒可表现为横向移动障碍和纵向移动障碍。横向移动障碍是指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跨地区工程承包时所面临的障碍,或者是从某个专业性市场进入其他专业性市场时所遇到的阻碍,如从事房屋建筑工程的企业难以轻易进入水利水电工程市场。而纵向移动障碍,是指从低资质等级向高资质等级移动时所遇到的阻碍,或者是从技术和管理相对简单的工程市场进入要求更高的工程市场,如从劳务分包和专业承包市场进入综合总承包市场时所面临的阻碍。

无论是横向移动壁垒还是纵向移动壁垒,建筑业的内部移动壁垒与其他行业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一般制造行业也可以根据产品种类、技术特性和企业规模,将整个行业划分为几个细分市场和不同群组的企业。但一个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建筑业的内部移动壁垒带有明显的制度性或行政性痕迹。也就是说,在大多数行业,一旦企业进入后,企业向目标战略集团移动时一般不会受到政策法规方面的人为移动限制,然而在我国建筑业,企业改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位置时还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制度性移动壁垒,这主要与资质管理制度、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有关。

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行业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建筑市场长期存在着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现象,导致统一的全国性市场至今尚未完全形成。在条块分割式的市场结构下,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工程承包时面临着诸多制度性障碍,其中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问题放在第5章进行讨论,这里主要分析相关的资质管理制度。

如前所述,建筑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市场进入壁垒整体较低,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例外,而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作为一种市场准入制度,构成了建筑市场的主要进入壁垒。但是,资质管理制度的作用与其他行业的制度性进入壁垒有所不同。通常,与市场准入相关的制度性壁垒能够强制性地抑制新厂商的进入,但不会限制在位厂商的规模扩张和多样化发展。而建筑市场中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分为多个层次,一般企业均能获得较低资质,所以对于新企业进入的限制作用十分有限,但对于在位企业从低资质向高资质企业集团的移动或者是进入其他专业工程市场,却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

我国现行的资质管理制度是分序列、分行业和分等级的复杂体系,人为地将建筑业分割成不同层次的市场空间,这一方面对于形成分层次的建筑市场竞争格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在位企业的内部流动。所以,建筑业的资质管理制度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制度性进入壁垒,从流动性角度看更接近于内部移动壁垒的概念。当然,资质管理制度也不是完全刚性的内部移动壁垒,企业可以按规定要求自由申请更高等级或其他专业类型的资质。

我国目前的建筑市场存在比较严重的无序竞争现象,因此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资质管理制度仍将是政府调控市场和引导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严格的资质管理不利于市场自由竞争,所以长期来看应逐步弱化影响企业内部自由移动的制度性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